李雪秋子 樊禹辰 高漢雄 王 晶 楊子洋
(西安工業大學 陜西省西安市 710021)
手機媒體發展現狀。根據調查,目前大學生手機持有率為100%,特別是智能手機出現后,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的貼身電子產品。
從大學中的不同年級使用手機情況橫向分析,使用人群呈現兩頭多,中間少的特點。也就是新生和畢業生使用手機相對較多,大二大三使用相對較少。新生剛入大學,有社會交往接觸新同學的沖動;畢業生要找工作,所以使用手機的頻率也高;而大二大三學生,課程比較多,同學之間也較為熟悉,更多的是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同時也沒有畢業生那種就業壓力,相對對于手機的依賴也小。
為調查當前大學生使用手機媒介的真實狀況,筆者決定采取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分析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的真實情況。調查期間,發放問卷共130份,回收130份,其中2份為無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98.5%。
首先,在調查中,老師要求學生下載的學習媒介為0個的僅占11.83%,大多數都需手機輔助。老師在課堂上幾乎不使用手機媒介的頻率較少,占9.68%,每節課都用為25.81%,經常使用為27.96%,需要時使用占36.56%。有相當多的學生在不使用媒介上課時也在看手機,手機依賴癥狀明顯。
同時,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的調查顯示長時間使用手機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影響。手機使用導致的視力問題占總體的72.04%,此外,睡眠問題、心理疲勞等問題占比依次遞減。
最后,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有明顯的娛樂化傾向。結果表明,手機媒介在教育上的應用給大學生的啟發較淺,讓其真正意義上參與媒介教學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手機媒體給思想教育帶來的有利一面。大學生課上的學習時間有限,但大學生的手機普及率為100%,手機媒體提供了更好利用學生課余時間的平臺,打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還增加了互動,不僅可以在辦公室等實體場所進行,還可以在虛擬空間上隨時隨地的進行。
資源共建共享增強大學生對教育信息的認同感。傳統的教育資源更新速度相對緩慢,自媒體環境上大學生和老師處于同一個平臺獲取信息,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結合了新鮮資訊后增加了教育時效性,并且會使大學生更加認同講授的內容。
手機媒體給思想教育帶來的不利一面。容易使大學生受到錯誤思想觀念的誤導,大學生對手機媒體的依賴超過一定的度就會使他們逐漸脫離現實,從而弱化了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手機媒體的門檻較低,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大學生花費過多時間在手機媒體的使用上,容易受到錯誤思想觀念的誤導,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難度。
沖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采取教育和管理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而且對手機媒體的非理性追捧還會降低大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傳統授課方式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形成了“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邊呼呼大睡”的尷尬局面。而且國內大多數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站存在內容與形式都過于乏味、沒有新意等問題。
首先,高校作為本次改革的直接體驗者與主體,在改革方面有著更為關鍵的作用,更應加以不斷改變與創新。從高校的角度出發,應不斷創新與不斷完善其教育理念與制度,使之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不斷得以發展,積極引進多媒體教學設備,不斷更新教學設施,為多媒體教學提供良好的硬件設施,同時也要注意合理規劃教學安排,為多媒體教育改革提供正確的導向。
其次,教師作為思想教學的主體力量,要充分發揮其關鍵性作用,針對傳統教學中教師對使用手機媒介的意識不強,能力不夠的現狀,應積極組織引導教師學習媒體設備,使其能夠高效、充分地利用新興媒體,同時不斷引入高端技術性人才,不斷為教學團隊注入新鮮血液與新型教育順利接軌。
最后,回歸教學本身,對教學模式的一切改革都是以提高教學水平為中心,培育與增強學生本領為目標,對于學生思想與行為的規范性措施也是改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針對手機在課堂使用過程中的問題,如分散學生注意力、替簽等問題,應給予相應的規定與懲罰措施。與此同時,積極引導學生使其正確認識和充分利用手機作為新型媒介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
隨著我國網絡市場的不斷完善與發展,手機作為一種新型媒介被引入到思想教育實踐中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對于發育尚不完整的運用體系與現狀,我國對其制度化、規范化也應加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的出現也將有力的促進我國教育業改革創新的不斷完善與進一步發展,同時也使手機作為新型媒介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發揮更大更顯著作用提供支撐與保障。
將手機媒體應用于高校思想教育是適應新形勢、新挑戰的新舉措。因此,研究手機媒介對高校的思想教育的應用情況有利于我們對手機媒介在思想教育這一方面的優勢和劣勢有直觀的認識,以期為手機媒介更好的服務于高校思想教育提供理論與數據支持。如今,手機媒介的思想教育功能日益明顯,我們要趨利避害,并且不斷創新手機媒介對高校思想教育的途徑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