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高 靜
(延安大學 陜西延安 716000)
大學生實現充分就業既關系著自身價值的實現,又維系著國家經濟持續健穩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和諧安定,黨中央高度重視畢業大學生就業并對創新創業予以政策扶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強調,“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1]。然而,在國家極力倡導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同時,就業出現了“異變”——“慢就業”成為高校畢業生所追逐的一種潮流。淺析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成因并采取合理的態度看待,對于大學畢業生實現更高質量的充分就業和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具有現實意義。
所謂的“慢”分為兩種,積極地“慢”與被動的“慢”,積極地“慢”是學生主動選擇就業,但是在擇業方面表現出猶豫,造成慢就業,被動的“慢”,不主動就業,沒有合理規劃,應對就業選擇逃避。所以高校現在應對慢就業的情況要進行分類分別,區別對待。造成這種“慢就業”的現象,我們從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大學生自我認知這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市場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據教育部2020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指出,2020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達到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2]。隨著我國現階段高校的擴招,務必會使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但社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增長緩慢,因而為“慢就業”現象提供了客觀條件。同時,就業市場化與畢業生滯后的就業觀之間矛盾突出,就業市場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無疑在助長“慢就業”族緩緩抬頭。隨著我國經濟結構日益完善,“互聯網+”帶動傳統產業與新興技術的無縫對接,科技的進步導致機器設備對勞動力產生猛烈的沖擊,一些崗位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伴隨著產業升級,市場更多地轉向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這種供需不平衡的現狀,使得剛剛走出校園的畢業生選擇“慢就業”的方式來延緩就業。
學校的培養與企業需求脫節。市場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對高校人才培養規格提出更高的要求,倒逼高校朝著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專業化人才而努力。但高校專業的設置對于市場專業化人才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企業對崗位與專業的匹配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對一些冷門專業的畢業生需求微乎其微,導致這些畢業生被迫加入“慢就業”族。目前國內的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病,過分追求理論的灌輸,忽視了能力的提升。此外,在高校院系負責制下對于職業規劃的教育也多流于形式,缺乏專業化的就業創業指導教師,學生缺乏個性化、精準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使得畢業生對于未來一片茫然,試圖用“慢就業”的方式來暫緩就業。
家庭對子女擇業的干預。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看似細微,實則對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甚至就業觀念有著極強的導向作用,“95后”這一代高校畢業生父輩們的就業觀念多保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找一份離家近又相對穩定體面的工作,在他們的傳統認知里,高考填報志愿應該選擇教師、醫生等熱門專業。畢業后青睞于讓孩子深造或者考取公務員、事業單位等“鐵飯碗”。更有甚者,一些家長寧愿讓孩子在家待業,等待政府統一招考也不愿意讓出去找一份臨時的工作,這些立場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子女的就業擇業觀。當然,也不乏有一些明智的家長,充分地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干涉孩子的擇業,允許畢業生按照自己的人生軌跡去生活、去闖蕩。此外,富足的家庭條件使得現在的高校畢業生獲得“慢就業”的資本,孫雨晨認為“‘慢就業’通常發生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家庭條件好的群體中。”[3]在父母雄厚的資本支持下,他們不必茍且將就,有時間更有資本去探索詩和遠方,這樣的家庭多培養出具有創業潛質的孩子。
畢業生不當的自我認知。每當畢業季總有一批學生不知所措,他們對自己缺乏合理準確的認知和自主理性的擇業觀,對未來職業生涯規劃不明確,更有甚者,盲目地從眾,看別人創業成功自己也一擁而上,看他人準備公務員考試,自己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隨波逐流,表現出的多是人云亦云,盲目跟從。也不乏有一些畢業生傾向于按照自己內心向往的生活方式去擇業,從而選擇“慢就業”的方式來規劃自己個性化的人生軌跡。此外,一些畢業生心高氣傲,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準確定位,表現出過高的優越感,盲目追求一線城市的就業崗位,導致在就業過程中屢屢碰壁。還有一些畢業生缺乏自信心,過多的自我否定而產生自慚形穢的自卑心理。此部分畢業生通常會表現出畏懼、擔心被拒絕的心理特征,行為中采取逃避就業的方式,他們過分的看重了自己的短處,否定自己的長處。
高校“慢就業”現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其出現有其客觀必然性,隨著我國經濟跨越式的發展,經濟結構日益完善,高校畢業生畢業后面對的就業競爭壓力也愈來愈大,擇業時承受著來自社會、高校、家庭等各層面的心理壓力,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這一瓶頸,調適消極“慢就業”現象需要各個層面共同作出努力。
培養畢業生樹立市場化就業意識。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每年從學校走出去的畢業生越來越多,但市場上提供的就業崗位增長緩慢,這種供求總量的矛盾迫使一些畢業生不得不加入“慢就業”一族。面對優勝劣汰的就業競爭嚴峻形勢,幫助畢業生樹立市場化就業意識是必要的,提高他們就業市場核心競爭力,將深厚的理論功底與嫻熟的實踐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贏得就業競爭的優勢。此外,在當今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下,人才流動有利于人才資源的合理調配,畢業生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跳槽”并不是什么可恥的事情,正所謂“良臣擇主而已,良禽擇木而息”,每一位畢業生都有尋求符合自身個性化需求的崗位來實現自身價值的權利。
學校構建體系化的破解機制。攻克消極“慢就業”現狀,需以學校為載體,與政府、企業、家庭等各類主題共同協力,為“慢就業”大學生構建“一體三位”的解困機制,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學校要真實準確的為政府反饋畢業生就業信息,以便政府能出臺科學的就業創業政策。此外,學校要根據市場對人才所需規格來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培養計劃,用市場經濟的方式發展校企合作,加強與企業溝通聯系,保證提供給用人單位的畢業生質量,做好跟蹤調查和服務工作以及充分發揮和利用校友資源,拓展就業渠道。[4]并有針對性的為每一名學生提供清晰、明確的規劃。消極“慢就業”一族普遍存在著自負、自卑或偏執的心理,學校要幫助畢業生脫離消極“慢就業”,就需要協助家長培養畢業生心理調適的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穿插在就業指導課程當中,引導畢業生進行合理歸因,準確定位,降低不當的擇業期望值。從而提升心理抗壓能力,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就業心態。
家庭轉變認知偏差,助力畢業生自主擇業。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職業理想、擇業偏好和就業準備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5]。家長對子女較高的期望值會在無形中加大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壓力,家長要轉變傳統保守的就業觀念,尊重孩子的選擇,灌輸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樂觀的就業心態。對于正在尋找更適合的工作不愿意暫時的遷就這類積極“慢就業”者,除了經濟支持外,要多一些精神鼓勵。孩子終究是要長大走向社會的,不能一直捆綁在自己的身邊,家長也需要主動了解一些國家就業的相關政策,幫助孩子轉變就業觀念,支持引導孩子自主擇業,傳遞一種“先就業后擇業”、從“鐵飯碗”到“金飯碗”過度的觀念,鼓勵孩子到基層和環境惡劣地區去磨煉和奉獻。
個人不斷“充電”,提升就業能力。隨著市場經濟跨越式的發展,人才市場的競爭表現為綜合素質的競爭,作為就業的主體,畢業生理當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具體來講,大學生在校期間就要合理規劃自己未來的人生軌跡,有針對性地對自己各方面素質進行培養。只有不間斷的充電,才能持續不斷的放電。充實理論知識的汲取和實踐操作的鍛煉,這樣才能有效避免畢業尋求工作時因為自身實力不足而處處碰壁。同時,大學生要摒棄傳統保守的“官本位”就業觀念,樹立競爭就業觀和自主擇業觀,根據自己的專長和條件去選擇職業。樹立職業平等觀和多種方式就業觀,干一行,愛一行,不管在哪一個崗位上,只要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就能有所作為。
今年,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面對風云變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2020 屆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慢就業”現象更加突出。大學生“慢就業”是時代的產物,積極的“慢就業”有利于大學畢業生有更充分的時間進行職業準備和職業選擇,避免因時間倉促而做出草率和對自己不負責任的選擇,但也不乏有一些畢業生表面打著“慢就業”的幌子,實則借其提供逃避就業競爭。我們需合理的審視“慢就業”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