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利軍 張 波 任路偉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河北張家口 075000)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而專業課程授課守好自己的“渠”種好自己的“責任田”也正是構建高效“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當中,使得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是“課程思政”實現的重要保證。但是,由于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存在誤區,往往使得授課淡忘主業或是沖淡專業[2],而“課程思政”并不等同于思政課程。因此,在專業課程中尋找并挖掘思政元素成為一種可行的實踐途徑。土木工程測量是土木類本科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其應用貫穿土建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建設以及運營管理各個階段。土木工程測量課程是研究對實體物體抽象化或抽象物體實體化的一門學科,是一門應用廣泛的學科[3]。課程的目的與任務是學習測量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培養合格的工程建設人才[4]。因此,在土木類專業的測量課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授課過程中,是有必要的,且是勢在必行的。
測量中的家國情懷與愛國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對廣大青年提幾點希望,第一即是“要愛國,忠于祖國”。家國情懷與愛國主義是每一個偉大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是任何一個偉大民族的人民所必應具備的優秀品格。其代表了個人的國家認同感與自豪感。而在土木工程測量課程的授課中,可以適度地挖掘主專業性愛國主義元素,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與專業認同。土木工程測量技術應用趨于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離不開現代測繪技術的發展,談及現代測繪避不開GPS。然而隨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三號系統于2020年6月23日組網完成,使其成為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其中有測量學者的努力,而其應用又將廣泛應用于工程測量的諸多方面。譬如,2020年5月的珠峰的量,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實踐中的應用,是測量人員身上的珠峰精神的體現,更是一種家國情懷和愛國精神的象征。
因此,挖掘土木工程測量課程中的愛國主義元素,適度加入到土木工程測量課程現代測繪技術基本原理的介紹中,從愛國主義的弘揚上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學生的認同。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強總理曾多次強調“工匠精神”,從如何提高“中國制造”質量到如何打造“中國制造”的平臺。這無疑是需要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而在工程測量中的“工匠精神”則在于一絲不茍的儀器操作,流程進行的嚴格標準,成果檢核的毫不放松。土木工程測量是要精度的,工程測量的任務之一即是在滿足精度要求的情況下指導施工并保證安全。跨海跨河大橋的施工、長大隧道的貫通、高層建筑的拔地而起,均存在著工程測量人員的付出與辛勞。而提供保障的前提則是精益求精。在土木工程測量課程中結合原理講實例,結合標準談要求,能夠在學生的思想中針對工匠精神留下印跡。
吃苦耐勞的行業品德。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而吃苦耐勞作為中華民族以及中國人民的優秀品質,同時也適用于廣大土木工程測量工作者。土木工程測量的實踐性質以及服務行業就決定了其工作性質。土木工程測量人員往往在各個工程項目中擔當先鋒部隊的作用,而測量工作由貫穿整個項目過程。在規劃設計階段,應用的各類地形圖是測量人員所測,無路無橋的情況下測量人員測圖以提供第一手數據是經常性的工作內容,而常年累月地在工程現場工作,風吹日曬更如家常便飯,其工作環境也相對艱苦。因此,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顯得尤為必要。通過授課內容實例收集、實踐教學環節的現場講解等,讓學生對專業應用更加了解,同時對進入社會后的工作環境有所認識,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更好的適應工作環境打下基礎。
“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而課程思政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的形式與理念,使得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因此,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以實現專業課程的“立德樹人”目標,則顯得極為必要。本文認為在土木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適度挖掘愛國主義精神元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元素以及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元素,能夠在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達到培養愛國情操以及專業認同的目的,起到協同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