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翟夏囡
河南林業職業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2
關鍵字:環境藝術;城市景觀;設計
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隨著特大城市、特色小鎮等典型城市模式的興起和傳播,各地區的城市建設工程越來越多,大量的新建樓盤、園林工程、體育館、文化館等層出不窮,現代城市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開始關注外在的景觀建設,更加注重城市的感官形象,不再是純粹的混凝土世界,美學概念開始在城市發展建設地得以推廣[1]。更多的城市開始追求美,追求城市藝術,尤其在園林、主題建筑等方面,以期通過打造城市景觀名片,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居住舒適度。另外,隨著生態環境熱度的攀升,城市的發展已經不止依賴于建筑的數量和公共場館的多少,開始更多地關注城市的形象和美感,在感官上打造一個能讓人眼前一亮、過眼不忘的城市,將美觀上升為一個城市的名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逐漸進入到城市發展的主題中來,如何運用藝術的美感來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和經濟水平,已經是城市管理者開始思考的問題。
現代城市景觀(City Landscape),是指在現代化快節奏的生活中能夠為城市生活中的人們提供便利、舒適、娛樂作用的城市構造和結局,包括在城市生活環境中自然固有的自然景觀和人工創造的城市建筑。城市景觀的范疇覆蓋范圍廣泛,無論是城市的實體景觀還是城市空間的景觀性處理,都涵蓋在城市景觀的范疇中。
在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雖然景觀設計已經逐漸成為熱門話題,但在實際的應用中,城市建設與景觀建設之間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經濟發展的上行階段,GDP依然是考核城市實力的重要指標。在單純追求高指標的過程中,諸多城市管理者依然將城市基建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在諸多的城市規劃中多以基建內容居多,很少涉及到景觀的中長期規劃,景觀建設往往以附屬物的形式作為基建的陪襯出現,因此,城市的景觀設計在規劃上尚處于薄弱環節。另外,對于已經進行的或者進行中的城市景觀建設中,大多數設計方案還是由城市管理者或管理群體決策決定,如城市園林綠化往往由城管部門負責,對于某些細枝末節的處理則經常由個人拍板決定。這種情況下,導致在城市景觀設計上,并沒有通過專業的設計決策,就無法綜合考慮城市發展需求和城市居住者的心理意愿,往往忽視了城市現有的自然條件和文化底蘊,導致最終的城市景觀建設成果粗制濫造,不符合城市發展規劃,也不能引發居住者在休閑娛樂上的共鳴,無法將城市的景觀設計提升到美學的程度,影響了城市整體的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1.城市景觀建設生態保護先行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大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為了迅速改變城市的落后面貌,各級政府都在加大力度治理城市的市政、交通等設施,在建設新城區的同時也著力于舊城區的改造、建設。在城市建設中,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負面影響,因此,積極尋求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點是城市發展建設的首要問題。在城市建設中,對出現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或行為,應當及時對其作出處罰,并命其限期治理,到期后仍不能按規定整改的企業,要積極采取強制措施。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是影響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因素,城市景觀建設首先遵循的是自然法則,即綠色發展,在城市景觀建設中,如果任其發展,將會出現為了當地經濟發展導致出現重復限期治理處罰的怪象。
2.城市景觀建設缺乏特色
隨著城市景觀概念的提出,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更應該注重打造城市獨一無二的名片。近幾年,隨著互聯網、公眾號等新媒體的發展,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觀形象片在網絡上大規模傳播,形成了特色小鎮、文化古鎮、網紅打卡地等具有一定的名氣和美感的城市,許多地市為了提升自身的城市形象積極效仿網紅城市,有的甚至直接照搬模式,大刀闊斧地將自身的城市景觀設計生生變成另一個城市的翻版。這種情況下,城市的發展和景觀反而失去了味道,缺少了自身特色,也失去了城市的優勢,衍生出了一個個復制粘貼的“設計作品”,不僅損害了城市的名聲,也破壞了自身的基礎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這些復制粘貼的城市景觀,在建設之初就沒有發現自身傳統文化、自然條件、地域環境的優勢和特色,這樣不但不能提升城市景觀的水平,反而破壞了當地的地域文化,降低了城市的吸引力和號召力。
1.環境藝術設計注重城市生態發展
與常規藝術概念不同的是,環境藝術范圍有限,環境藝術設計更注重功能性的實現,在構造過程中,既要滿足人們的功能性需求,也要滿足人們對美的享受和對美的追求,以期實現環境和美的完美融合。環境藝術設計表現在城市建設中,就是運用設計的整體性、美觀性,將城市與美融合在一起,優化城市的生活功能的同時,充分考慮城市和環境的協調性。在現代環境藝術的應用過程中,比城市管理者更專業,更多的關注城市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深度糅合,綜合全面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從美學的角度優化城市結構框架和城市景觀結構,避免對城市現有基礎條件的大規模破壞,并且在原有的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城市景觀的可塑性和潛在價值,積極進行創新和二次改造升級。
環境藝術設計更加注重尊重自然生態規律,遵循自然法則,通過綠色可持續的手段,借助科學方法糅合城市元素和自然環境的平衡共存,在景觀設計中,既能滿足人們對物質生活需求,又能滿足對人們對城市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追求。環境藝術設計在城市建設中更追求實用性和美觀性的結合,拋棄了以往的虛浮的一味追求復制粘貼,更加注重環境的自我提升,維系著社會和自然的平衡。
2.環境藝術設計提升城市功能建設
城市景觀建設的首要目標還是滿足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的基本功能,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還是首要考慮城市居住者的功能需求,包括基本的住房需求、上學需求、工作需求,在固有的需求得到滿足后,再將公園、圖書館、商店等高層次需求進行開發設計。在設計理念上,環境藝術設計重點以滿足上述要求的同時提升城市形象為重,簡單的樓房建設不再是單純的混凝土堆積,而是富有美觀的建筑物構造,包括外墻顏色、樓體形狀等,更多的考慮與城市景觀的協調性、與周圍環境的和諧性。通過環境藝術設計,城市發展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的基礎需求,也不斷增加城市的生活樂趣,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
3.環境藝術設計打造城市景觀名片
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實現必須建立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在城市景觀建設中,通過運用環境藝術設計,綜合考慮城市整體環境現狀和現有景觀條件,優先保護歷史文化遺跡,積極挖掘自身現有環境的可塑性,在現有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景觀設計上的提升和再塑,既能對自然資源進行有效保護,也能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底蘊和自然環境打造屬于城市的獨一無二的景觀名片。
回顧歷史,中國古代社會的傳統十分重視景觀園林在城市中的作用,重視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在現代城市景觀建設中,不僅僅要滿足居住環境的基礎功能需求,還要在充分考慮現有城市環境的條件基礎上實現對固有的人文底蘊、自然環境和藝術美感的糅合。環境藝術設計能夠在尊重自然法則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城市基礎條件、居民心理情感、景觀視覺效應等,合理規劃城市景觀,滿足城市宜居需求,實現城市與自然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