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彩萍
(內蒙古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十九大以來,社會發展進步顯著,人們對旅游的需求也逐漸加大,旅游業也正在逐步轉型向深度文化旅游轉變,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面臨著同化變異甚至是消失的局面,民族地區因為其獨特的民俗風情以及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化吸引著外界人士前來參觀拜訪,旅游作為一種活態化保護方式正在被利用,對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進行風險評估、合理開發,正確處理好旅游開發與保護的問題,有助于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這一群體記憶。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被旅游業廣泛利用,學者們研究范圍較廣;研究方法上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力進行評價,了解其價值所在;研究內容廣泛,有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價值以及旅游化利用方式,與旅游相結合的有形化利用方式,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對旅游地的影響;研究對象范圍多以西南民族居多、北部地區次之,華東地區較少。文章主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待開發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旅游開發風險評估較少這一角度出發,對已有的旅游開發模式進行梳理,預測可能出現的風險。
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行的第三十二屆會議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根據定義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面廣、種類豐富,是地區獨特的文化特征。當今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民族之間相互交流、通婚、融合等,部分民族特色正在逐漸消失,因此保護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緊要任務。
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的珍貴記憶,是經過時間的磨練保存和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具有獨特性、民族性的特點,對旅游者產生了很強的吸引力,同樣也給所處的地區帶來知名度,提高了影響力,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旅游資源,旅游價值體現在審美、體驗和經濟三方面的價值。
旅游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審美愉悅,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以及當地的一些工藝品,展現著民族人們的生活面貌、藝術創造力以及審美情趣。例如蒙古族的蒙古袍,傣族的服裝、苗族的頭飾等,做工精細,體現當地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存在傳統技藝,例如扎染、蠟染技藝等,旅游者前往旅游地進行旅游時,可以向當地人學習、體驗,動手制作喜歡的小玩物、紀念品,深入其中感受傳統技藝的高深,還有部分傳統演藝,特色音樂、舞蹈、以及節慶活動,例如傣族的潑水節、孔雀舞,在舞臺表演過程中與游客增加互動,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相互體驗過程中放松心情,體會少數民族人民的淳樸。
民族地區民俗風情濃厚,游客本著求新求異的心態前往參觀游覽,潛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旅游地通過對當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將其與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例如將非物質文化元素符號化嵌套在旅游服務設施進行旅游開發,提高吸引力;還有對傳統的工藝品進行包裝、再創造,打造成為旅游商品進行銷售,旅游者通過購買這些旅游商品,增加當地的收入;再者傳統演藝舞臺化,票務收入同樣能夠帶來經濟效益。
在中國知網輸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方式”等關鍵字進行檢索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總結歸納出以下三種旅游化利用方式。
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式進行旅游開發,可以有效地進行保護,以保護為主,盈利為輔,博物館展陳式是外來游客了解一個民族乃至國家文化的窗口,通過講解形式直接向游客傳達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文化進行傳播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博物館主要有兩類開發方式:一種是在原有的博物館基礎上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另一種是專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例如散步在湖南城鄉的瀏陽花炮博物館、華夏剪紙博物館等,廣受人們的喜愛。
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資源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作為主體的社區居民自覺組織起來開設店鋪,將傳統技藝傳遞給游客,游客通過支付一定金額進行學習、感受,或者是地方精英與當地政府、旅游企業進行旅游合作,號召村民一起進行旅游開發,團結起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從中賺取利益。
《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等印象系列的實景劇以傳統民俗文化為基礎進行實景演出再現,舞臺打造唯美、演出震撼、吸引人心。大自然賦予某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給游客直接的審美愉悅,旅游企業對深刻的文化內涵挖掘帶給旅游者更深層次的體驗,旅游者時間的局限性導致會錯過當地的某些盛大的節慶活動、民間習俗展示,為滿足于游客的這種求新求異需求,更好地進行消費,獲取收益,劇場演藝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它將這種文化放大、不遵循日常的時節,隨時進行參觀游覽體驗。
展館式的陳列能夠起到很好的保護效果,但是旅游效果不佳,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旅游開發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和傳承,還有是為了獲得旅游利益,博物館是各個地區免費開放的場所,各大館藏文物眾多,但是缺乏吸引力,旅游者走馬觀花式的瀏覽,三兩分鐘就結束,沒有了解到任何東西,因為收益較少,館中講解員少,工資較低,人員流動較大,在以往的旅游開發中,旅行社將博物館列入旅游路線之中,枯燥的行程讓旅游者不夠滿意,不能深刻領會其中的文化內涵,導致需求不大,所以相應的供給減少,收益就會降低。相關主體的積極性缺乏,久而久之,面臨一定的風險。
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由于地處偏遠地區,發展較為緩慢,思想保守,與外界聯系較少,獨力發展的能力有限,旅游業迅猛發展,投資小收益高,旅游企業發掘并進行旅游開發,政府主導、旅游企業投資、當地居民進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是作為非遺活態化的重要見證者和主要建設者,具有很高的價值,政府對傳承人也享有一定的政策補貼,但是旅游收益并不能很公平地分配。傳承人和演出民眾價值得不到體現,主動傳承的動力不足,而自己能力有限,只能在兩邊妥協、夾縫中生存。當矛盾加大,風險也會增加。
演藝形式能夠不受時間等客觀因素限制,只要存在旅游需求,就可以一直存在,利益驅使下,對于一些不太適合進行旅游開發的民俗活動被用來呈現給旅游者,例如內蒙古地區的敖包祭祀,原本神圣而莊嚴的宗教信仰,旅游化過后沒有那么虔誠,有些地區的傳統演藝為了迎合現代人們的審美與喜好,刻意改編增加現代化的元素進去,為了博得游客觀賞,傳統文化逐漸失去其原本存在的含義。
民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一代人的記憶具有很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盡可能規避風險,與各方利益相關者達成共識,保護和傳承這一優秀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