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鵬飛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4)
傳統武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冷兵器時代,傳統武術在社會生活和軍事上的作用顯而易見,也確實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形態以及人們意識形態的轉變,傳統武術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和繁榮景象。傳統武術的發展,面臨著外來武技和競技武術雙重擠壓的困境。隨著老一輩拳師的相繼離世,傳統武術的拳種正在縮減,有的拳種已經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專家學者一直呼吁要保護傳統的事物,可是實際行動上卻相當有限。本文在這個大的環境下重點著眼于河南省傳統武術的生存與發展,對其進行探析和研究,最終達到探明傳統武術在河南省真實發展狀況的目的。
河南省作為全國著名的武術之鄉,傳統武術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發展。曾幾何時民間一直保持著優良的習武傳統,傳統武術在河南省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河南省不但是少林拳、太極拳、形意拳等三大拳種的發源地,而且在全國129個武術拳種中,河南就有40余種,占到全國拳種1/3之多。但是現在,因為種種原因,昔日我省的一些“武術村”漸行漸遠,一些拳種也處在瀕臨失傳的尷尬境地。讓人堪憂的是,一些拳種已經基本失傳或后繼無人,部分拳種的生存環境也在急劇惡化。2010年《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報告》顯示,河南省三大拳種的學習者和練習者眾多,但是其他的一些小拳種則因知名度、影響力小而日趨消亡。開封的查拳、湯陰的岳家拳、安陽的彈腿、豫東的洪拳、淮陽的六步拳、長垣的六合槍、滑縣的虎尾鐮、鹿邑的跤術等已經基本失傳,其他一些拳種的傳人,也只是在苦苦支撐。發源于沈丘縣老城鎮、大邢莊鄉一帶的兩儀拳,被國家定為瀕臨滅絕的拳種。發源于博愛縣月山寺具有800多年歷史的八極拳,又稱“月山八極拳”,如今,因習武者和繼承者甚少,月山八極拳幾乎失傳。具有中國文武雙修的梅花拳,曾經的練習者和求學者趨之若鶩。但是隨著一些老拳師的相繼離去,致使內黃梅花拳傳承脫節。現在部分人在表演時,增加了許多表演性套路,也致使梅花拳原生態內涵受到破壞。發源于河南陳州的伏羲八卦拳也曾風靡一時,但是由于不輕易收徒傳藝的傳統觀念和習慣勢力的束縛,導致該拳流傳面較小,也將瀕臨失傳。有專家指出,我省武術傳承落后于發展,流失速度快于傳承速度,武術整體在萎縮,一些有名的老拳師相繼離世,致使一些拳種后繼乏人,個別拳種瀕臨失傳。
多數傳統武術練習者對于其知識的了解比較狹窄,只是局限于自己所練的拳種內容,從而也制約了各個門派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術知識的傳播。受眾較大的電視媒體在這方面做得也不是很到位,在省內舉行的一些傳統武術比賽,很難通過電視傳到大眾的視線里。相比之下其他體育項目的宣傳和造勢要比傳統武術好的很多,公眾的眼球更多的被球類、游泳等比賽所吸引。傳統武術很難通過廣闊的途徑展現到公眾面前,也很難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樣就造成一種惡性循環,以至于傳統武術只是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娛自樂著,它的好與壞,興盛和低迷、繼承和失傳似乎都與公眾無關,這使得傳統武術要發展和提高自身的影響力更是難上加難。
目前在河南省內,除了像太極、少林、形意等少部分拳種的群眾基礎還可以維持其發展之外,其它的拳種則很不樂觀,甚至有的拳種已經后繼無人了。在經濟社會的大環境中,傳統武術很難作為一種謀生的途徑維持和發展,很多武術愛好者乃至傳統武術的繼承者為了維持生計紛紛改行成立跆拳道館傳授跆拳道,很多傳統武術的繼承者幼時練武到長大棄武,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武術的傳承者尚且如此,更別提學習者和愛好者了,縱觀省內城市的公園、廣場、健身場館等能夠看得到傳統武術身影的場所,只有少部分人在練習傳統武術,拳種也主要以太極拳為主,局限性顯而易見。沒有了這樣的基礎,傳統武術也很難獲得全面的發展。
在就業壓力相當緊張的今天,武術館校的學生以及職業練習傳統武術的人則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壓力,畢業就意味著失業,不但是普通院校面臨的問題,也是傳統武術館校的真實寫照,一些武校在招生時承諾的保證就業最后也大多落空,而且大多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基本與武術無關。從歷年來畢業的學生看,大多主要從事保安、巡防和武校教練等工作。目前,很多武術館校大都面臨著生源缺乏的困境。嵩山少林武術學校在河南來說算是最成功的武術館校了,興盛時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武校有30多家。但是進入2000年以后,武校隨即遭遇到辦學瓶頸,有的倒閉,有的轉型。目前,嵩山少林寺體育局登記備案的少林寺武術學校數量不超過20家。生源的不斷銳減,應經嚴重的影響了傳統武術在省內的空間和規模的擴展。
目前在河南省內缺乏傳統武術宣傳和推廣力度,雖然武術已經列為中小學體育課的教學大綱,但是嚴格實施的卻不是很多,高校中也主要以二十四式太極拳為主,其它的傳統武術拳種卻很難見到,武術的宣傳和推廣卻顯得相形見拙。省內傳統武術在民間受重視的程度遠遠高于政府組織和媒體宣傳,這也充分說明了傳統武術來于民間而又長于民間。近幾年來,盡管河南省政府對于傳統武術的發展做出了努力,但是并沒有大刀闊斧改變傳統武術的低沉面貌。在大型的武術比賽場上,競技武術占據了很大的空間,觀眾看到更多的還是套路與事先編排好的對練演練,真正能在舞臺上進行實際對抗的傳統武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河南省內共有40多種傳統武術拳種,而這些拳種之間都各自為戰,大多數門派都強調自身的重要性,這就導致了長時間的門派之爭,不僅有內部和外部拳種之爭,即使同一拳種,也會有正統與否之爭,各門派互不服氣,互相排擠,門派之間缺乏真正的交流合作。門派的獨立發展,交流較少嚴重影響了傳統武術的整體發展。在拳種的傳承方面,由于保守思想嚴重,許多拳種一線單傳,一些人授徒還要留一手,所以已經造成部分拳術失傳。這些拳種的繼承和發揚也就出現了后繼無人的困境,因此,沒落和瀕臨失傳似乎也已經成了無可挽回的現實狀況。
作為影響力較小拳種的有關負責人應該多組織一些本門派與其他門派組織交流的機會,組織一些本門派技術較高的人士在公園、廣場等習武場所展示自己拳種,向傳統武術練習者介紹本門派拳種的相關理論知識,使其能夠真正的體驗一下本門拳種特點,培養習武者對本門功夫的興趣和愛好。傳統武術拳種要發展,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走出家門,重點宣傳自己的風格和特點,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拳種才是關鍵所在。將傳統武術真正實施到全民健身的行動中去。利用政府和社會的力量進行干預、協調,多建立一些社區傳統武術點,類似于傳統武術社團,以便有組織的練習以及與其他武術社團的合作、交流。
傳統武術可以從中借鑒跆拳道的宣傳和發展模式,向別人學習絕不是生搬硬套,一方面有必要對河南省傳統武術再做一次挖掘和整理,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來保護現有的武術拳種。另一方面,支持和監督傳統武術比賽在省內的舉行,派遣有關專家蒞臨指導,保證比賽的公正、公平、公開。另外政府應該對于傳統武術的應屆畢業生進行積極的指導,使畢業生走向社會時能夠學有所值、學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