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金波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激勵理論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多有嘗試且已收獲一定成果。但是,這一理論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提高。在此,著力于激勵理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和對策。
激勵理論源自西方,主要研究和討論的是基于需求滿足能夠充分調動人們積極性的原則與辦法,理論應用的目的在于調動人們的主動性、才能和創造力,激發人們的正確行為動機,促進效應最大化。一般來說,激勵理論主要分為行為主義型、內容型、過程性激勵理論等三類。
行為主義型激勵理論,即在管理過程以一定的激勵手段引導人們行為。在這種理論模式下,管理者主要以較強誘惑性手段激發被管理者相應的及定型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激勵理論要求充分考慮主觀因素的存在性,了解人的本質需求,協調好個體需求與組織目標之間的關系,努力實現二者統一化、一體化。在高校思政領域,教育工作者的獎罰與態度等激勵手段,會對教育工作產生顯著影響。
內容型激勵理論,主要研究的是激勵的原因以及激勵作用產生的影響因素。人類的行為動機源自需求,需求的高低差異化成就行為差異化,當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們就會傾向于對更高層次的需求,進而引發一系列更多的行為活動。人們在滿足自身生存所需的基礎上,會期望受到尊重并實現自我,由此轉向更高層次的需求。針對這一原理,激勵理論的實施就是給人們提供需求,進而引發人們的預定行為,實現目標。
現代教育要求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現代化人才,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的綜合性培養是當今高校育人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方向,必須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知識水平、自主學習的創新能力以及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激勵理論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新性與潛力,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對學生全面發展、我國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均有重要意義。
校園文化是影響學生素質發展的重要因素,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是高校育人的一個重要環節。激勵理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鼓勵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活動,進一步豐富校園教育與文化理念,促進文化校園文化的建設發展,為學生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的環境保障。
受社會環境與市場經濟狀況影響,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條件良好,思想行為更加開放、獨立,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明顯的功利性色彩。為保障學生良好的發展環境,當今許多高校都會采取貧困補助、獎勵的物質性激勵方式為學生提供生活和學習幫助,以實現激勵學生積極性上、努力學習的目標。誠然,這種物質性激勵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學生生活和學習條件,緩解學生的學習問題,但是其帶來的后果也是嚴峻的,因為這種激勵措施本身帶有物質性,容易引導學生不能正確對待院校獎勵的目的,逐漸滋生功利心理,在獎學金、貧困補助中通過惡性競爭奪得金錢。這與高校的激勵初衷是相背離的,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
當前,大多高校的激勵方式都強調“優中選優”,即專注于對優秀干部、團員、黨員的評選激勵,激勵對象范圍小,降低了學生的競爭熱情,不利于激勵的廣泛性作用,多數學生失去了競爭的熱情,不利于思政教育的有效實施。
精神需求基于物質需求的滿足,且制約物質需求的極大膨脹。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中激勵理論的應用必須要強調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的有效結合,即在對學生進行適當的物質獎勵的同時,進行持續性的、恰當的精神激勵,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激勵學生成長和發展。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激勵理論必須對學生的學習效率具有促進作用。針對當前激勵缺乏針對性、單一性的現狀,高校思政必須強調集體激勵與個體激勵的有效結合,即基于有效的集體激勵,針對學生的個體性差異細化激勵目標,實施針對性的激勵措施,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與創造力,滿足不同學生需求,促進人才的多元化發展。
高校思政教育中激勵理論的應用必須強調公平性,即激勵過程中所涉及的評價、判斷、獎懲措施必須公平、客觀,確保激勵的實效性,對學生的行為活動起到有效的引導和約束性作用,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此外,應強調激勵的及時性,即對學生行為進行迅速反饋,強化激勵效果,優化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