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偉
(山東省汶上縣南站鎮中學,山東 濟寧 272508)
這是一個信仰、宣傳、發展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的國度。那么,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石——馬克思主義哲學,它在當代的價值又是怎樣的呢?要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價值,首先需要我們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起點是關于時代性問題的解決,因此其走向成熟的標志是它科學地解答了時代問題以及闡釋了新的世界觀。馬克思認為,作為時代精神的哲學,“不僅從內部即就其內容來說,而且從外部即就其表現來說,都要在當下時代與現實世界產生互動”。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已的具體問題。“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也是時代表現自身精神狀態的最直接的口號。”在我國繼承和發展馬克思生義哲學的歷史進程中,雖經歷了多次挫折與考驗,但最終我們走進了一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新時代”。目前,我國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和立場頗多,但其目標卻是一致的——都想要展示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當代社會仍然具有的強大價值。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具有的革命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它在時代的發展中必然會散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因而,我們必須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聯系我國國情并根據時代要求去發展它。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推進,中華民族正逐漸走向偉大復興。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統一,它是對此前所有古典哲學的高度綜合和理論創新。它科學地揭示了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認識論方面,我們應該著力挖掘和運用其唯物論、辯證法和矛盾論的理論價值。
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到底誰是第一位、誰是第二位,這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唯物論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維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存在決定思維。堅持了這一基本原則,就是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另一方面,客觀情況是不斷變化的,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準確認識和把握客觀事物在不同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不機械、不教條,才是真正徹底的唯物主義者。辯證法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望遠鏡”和“顯微鏡”,但它只有以唯物論為基礎才是科學的和現實的。馬克思說,辯證法對一切既定的形式都是從它的不斷運動中去理解,辯證思維的主要特征就是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全面而整體的觀點、聯系而系統的觀點、發展而變化的觀點,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則。片面的觀點、孤立的觀點、僵死的觀點,這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是與辯證法根本對立的。矛盾論是毛主席的重要哲學創造,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豐富與發展。
矛盾論的基本觀點: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矛盾的普遍性決定了它既是事物聯系的實質原因,也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不斷地認識矛盾并且不斷地解決矛盾的過程。矛盾就是問題,認識矛盾就是認識問題,解決矛盾就是解決問題。黨的十九大確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由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科學判斷為我們的各項工作確立了重點,指明了方向。
從本質上講,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于以往任何哲學的地方,就是它不僅是一種理論研究成果,而且還是一種實踐的概括與總結。馬克思本人不僅是一個思想家,而且是一個革命家。他終生都在把自己的哲學觀點運用到革命的實踐中去,并且通過實踐活動來檢驗和完善自己的哲學體系。馬克思曾說過,“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而且,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能夠與時俱進、擁有不朽的魅力,還在于它是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統一,在于它的實踐價值,在于它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絕不是遠離現實生活和脫離社會實際的空洞理論。它在指導人民群眾革命實踐的過程中,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并且在這種實踐中不斷地經受檢驗與挑戰,不斷地獲得豐富和發展。如今我們已經進入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我們依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指導地位。我們要堅持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切實把握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地判斷我們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提出新的發展思路,不斷堅定我們既定的戰略舉措,不斷創新和完善我們的各項工作目標和發展路徑;要堅持矛盾論觀點,增強問題意識,確立問題導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在思維方式上的當代性表現在:它徹底推翻了統治西方上千年的哲學傳統,創立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因為,自古希臘起,西方哲學一直忽視實踐和現實生活的重要性。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徹底地對這種思想進行了顛覆,它開始從根本上注重實踐和現實生活。馬克思之前的各種哲學流派,不論站在哪個角度與立場上,都沒有很好地解決物質與意識、思維和存在等哲學基本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其對立的思維方式所致。恩格斯曾在書中批判過這種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話”。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曾批評舊哲學:“對事物、現實、感性,要么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要么“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的發展了”。而馬克思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自身的更加科學的哲學理論體系,提出要用實踐的觀點和方法論去處理哲學問題,從而完成了從對立到統一的時代哲學革命。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不可估量的當代價值,具有新的時代性。
從本質上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門關于人類和社會發展的學科。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注重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尋求人類解放。這也是其特有的永恒主題。馬克思認為:人類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具有勞動性,勞動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活動,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變化,人們會留下不同的時代烙印。但勞動也成了資本家剝削工人,進而獲得資本的工具。馬克思對剝削制度存在的規律、以及造成這種失衡現象的根本原因,進行了不斷地探索。據此,他提出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進而解放和發展全人類的觀點。馬克思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們的利益是共同的,人人平等,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自己的工作;勞動成為正常的生活方式,人們都能獲得自由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本質、人的需要和素質的全面發展;此外,它不僅包括基本物質的發展,還有精神層面的發展。共產主義是人類走向解放,尋求全面、自由發展的必然環節。因此,當下我們仍要沿著馬克思指引的前進方向不斷探索,去尋求人類解放,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工農大眾謀幸福,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全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奮斗。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以貫之的最高理想和終極目標。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變革的根本力量。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鮮明品質就是始終不渝的人民性立場。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最高的中心位置,緊緊依靠人民,始終為了人民,保護人民的創造精神,保證人民的主體地位。習總書記曾直截了當地指出:“人民對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19世紀中葉,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它在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廣泛地借鑒了大量的優秀文化成果。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開放的體系,它突破了舊哲學的束縛,實現了哲學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展的體系,它“改變世界”的同時,也“解釋世界”。馬克思之前的各種哲學派別都試圖努力建構完美的體系,結果使它們都不自覺地執著于“解釋”,導致了“改變”的明顯缺失。目前國內不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知,一定程度上又陷入了舊哲學的思維范疇。因為它們試圖追求一種“萬能的原則”,用以解釋世界。但它們僅僅是從表面的現象來進行描述而已,馬克思“改變世界”的歷史使命并沒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繼承。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本質的考察和對舊哲學的批判過程中認識到:只有科學的“解釋”,才能產生合理的“改變”。問題不在于“解不解釋”,而在于“用什么解釋”。與舊哲學不同,馬克思主張:用現實的人類實踐活動去解釋世界,在探索和遵循人類歷史不斷發展的內在規律的過程中,去尋找能夠解放人類的道路,進而“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既沒有單獨的“解釋世界”,也沒有單獨的“改變世界”——科學地解釋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變世界,更好地改變世界必須要根植于科學地解釋世界。“解釋”與“改變”相互作用,共同構建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地繼承了哲學的革命使命,同時也體現了其擁有的開放性和持久性的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現實人類及其歷史發展”,使其具有深厚的歷史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思維方式上的對立統一,使其具有堅決的革命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解釋力上實現了“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辯證統一”,使其具有巨大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探求解放全人類,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具有鮮明的主旨性。所有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根本的屬性——時代性。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反映了在當今時代人們的實踐活動;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文明的活的靈魂”,通過實踐活動,又塑造和引領了新的時代精神,引導人們去尋求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用自己時代的意義去規范人的思想和行為,還通過解決人在實踐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去實現人類自身的發展與超越,從而使人類世界更加理想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不斷的實踐中、在批判與反思過去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塑造新的時代精神,引領新的時代方向,對現實世界有著及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向前發展著的科學,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賦予不同的時代內涵,我們要從動態性的角度去把握其內涵。我們既要肯定其在歷史發展中起到的重要推動作用,又要認清在新的歷史發展形勢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的現實意義。我國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占據著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為此,習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們“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好地在實際工作中把握現象和本質、形式和內容、原因和結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現實、內因和外因、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精神文化的寶貴財富,是截至目前最先進、最科學、最正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過時,它是與時俱進的科學,將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