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芳
(廣東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廣東 廣州 511400)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以網絡信息化為載體開展思政教育得到了人們廣泛青睞。高校作為開展思政教育的前沿陣地,必須要緊隨時代前進步伐,發揮網絡思政教育的各項優勢,推進傳統思政教育與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依托網絡思政教育所具備的信息化、共享性等特征,對傳統思政教育模式、方法等進行有效創新。勞動教育作為開展高校思政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其不僅是高校立德樹人使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及定位,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1]。由此可見,對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中勞動教育的融入進行探索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勞動教育中的“勞動”,與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存在一定差異,主要指的是存在教育意義的勞動,在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基礎上,強調精神層面的生產活動。高校的勞動教育,只要指的是結合專業學習目標要求,向學生傳授相關的勞動知識,并推進課堂教授知識與實踐應用的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并將所掌握的理論知識有效地投入實踐應用。高校勞動教育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可對學生身心素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該種勞動不僅可幫助學生獲得物質層面的收獲,更強調學生思想、精神層的提升,諸如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參加公益勞動,還有諸如參加支教等社會公益活動。
對于網絡思政教育含義的界定,存在廣義、狹義的分別,首先,廣義上的網絡思政教育指的是人為網絡背景下開展的思政教育,也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創新傳統思政教育理論、內容、方式方法等。其次,狹義上的網絡思政教育指的是在思政教育中,將網絡技術作為思政教育的新型教育工具、載體,以此保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綜上,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主要指的是高校基于相關思想理念、政治立場等,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有目的、有計劃地影響大學生思想發展,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相符的思政教育活動,并且這一虛擬實踐活動可實現雙向交互。
高校人才的培養,應當有效掌握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結合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優化創新。當前時代背景下,社會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度不斷提升,所以,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革新傳統人才培養理念,提高對勞動教育的有效重視,在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中融入勞動教育,可結合勞動教育的要求,有效采用不同的勞動教育模式,比如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勞動講座,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向學生傳遞科學的勞動觀念及方法,通過多種不同途徑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中勞動教育的融入,應注重打造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平臺,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借助這一平臺對課堂上沒有講明確或有待補充的知識內容進行有效梳理、鞏固,并可在課后借助這一平臺繼續對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幫助學生解除疑惑。比如,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借助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平臺,適時向學生推送有關馬克思主義勞動關系的內容,并引入相關的教學案例,調動起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關系。與此期間,針對不同學齡的學生,采用不同針對的教學方法,通過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組織開展勞動相關的教學活動,開展校園清掃等義務勞動,在勞動活動中,推進勞動教育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建立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發揮教職工的組織、導向作用,切實提高學生的整體勞動素養。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中勞動教育的融入,應注重展現思政教育的實踐性特征,結合現階段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和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實踐性不足的問題,應不斷豐富思政教育和勞動教育的實踐形式,賦予活動以更深刻的內涵,進而提高實踐活動的吸引力。首先,可利用網絡平臺拓展勤工助學崗位,鼓勵學生有效利用課余實踐通過自己的勞動賺取報酬,以此也有助于改善學生的生活條件。其次,可設立校園勞動周、勞動實踐崗,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勞動實踐中,并通過手機、計算機實時分享自身的勞動心得,以此營造和諧的校園勞動氛圍,基于此,可組織各式各樣的勞動實踐、志愿服務等主題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
總而言之,勞動教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推進勞動教育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圍繞如何推進勞動教育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有機融合進行探索研究,明確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優化人才模式推動勞動教育發展,創新思政教育及勞動教育內容,豐富學生勞動實踐形式,從多方面著手,實現勞動教育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協同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