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目標,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勢,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關鍵,切實提高工作親和力和針對性,強化基礎、突出重點、建立規范、落實責任,一體化構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使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1]。思政政治教育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法律和心理的教育,它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對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學校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思想政治教育應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爭取做到對學生知識的學習與道德行為的養成相統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
高校的使命就是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源源不斷的培養具有建設性和創造性的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輸送動力。世界上的任何一所學校都是以服務國家為理念培養人才,高校應該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成效作為衡量教學水平的指標。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政治道德思想,能夠讓學生受益終生。教師應該牢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合實際,努力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學,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道德思想的有效途徑,能夠讓學生受益終生。教師應該牢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切合實際,更全面的關心學生,努力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教師應該塑造自身正確政治觀念,努力做到為人師表、廉潔從教、嚴謹教學,為祖國和社會培養具有優秀品德的人才。思想政治教學是教師實現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價值體現,教師可以從思想政治教學中獲得成就感,完成自我人格的升華與塑造[2]。葉圣陶先生曾對教師教育理念有著“潛移默化,言傳身教,心靈陶冶”的指引批示,這說明教師要提升自身行為品德,潛移默化的對學生滲透政治觀念,言傳身教的引導學生品德。教師是教育中的實踐者,想要達到完成思想政治教學的目的,首先要充分提高自身思政和品德的素養。教師在課堂上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提升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習的積極性。高校教師應該主動閱讀研究與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化作品,關注當下社會事實,培養出自身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立德樹人以達到創新思想政治教學模式的目的。
“三全育人”就是要求高校教職工進行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從各科目高校教材中挖掘出適合培養學生思想政治教學的內容,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愛崗敬業、社會責任,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學的價值體現最大化。例如高校教材實用英語綜合教程《Blue-Collar Workers》的教學中,該單元主要講述了美國工業復蘇期間的藍領工人由于工作的重要性,薪資待遇和社會地位和所謂的知識階級白領職業者幾乎持平,所以美國各大高校加大教育力度,讓學生改變了只有接受高等教育才能達到中產階級生活的想法,使得學生選擇高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該單元教材的內容既能讓學生提升語言能力,又能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定義blue-Collar Workers and White-Collar Workers.受當下社會對工人階級認知的影響,高校學生的肯定會對藍領職業有著不正確的價值觀念,普遍認為藍領工人不如白領職員。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what is qualified blue-collar worker like in your mind if you have to be engaged in blue-collar jobs?讓學生通過認真思考:作為一名藍領工人需要具備哪些素質?讓學生發現原來從事任何一種工作都需要愛崗敬業的精神,都需要具備各方面的知識和才能。通過教材讓學生理解成為中產階級不一定要接受更高等級的教育,藍領職業通過努力一樣可以成功。通過讓學生思考轉變對職業價值觀念,消除了學生對職業的自卑心理,從而對學習知識技能有了更強烈的積極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英語教學中,落實了三全育人對高校教職工的要求,又讓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職業觀,從而達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模式的目的。
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為了落實“三全育人”理念,需要學校從全體教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做起,將三全育人理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管理機制中。例如將學校宣傳部門、工學部門、團委部門等黨支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構建出相關的教育格局,保證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靠性與確定性。明確政治理論教師、相關輔導員、黨員工作、教師等職員的任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模式打下堅實良好的基礎。高校應該積極以發展自身教育特色、爭取達到一流院校教學標準為發展目標,更應該以立德樹人的視角,培養教職工的敬業精神,力求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為學院發展帶來更大的競爭力。在“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學校需要強化相對應的管理機制,保障教職工整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安全性與先進性。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相關機制,如動力、管理、執行、監控等各項綜合有效的機制內容,強化相對應的激勵手段與方式方法。例如針對教職工,學校可以通過調整績效工資、評選優秀工作個人、職務晉升等激勵方式綜合提升教師思政教育的積極性與實踐性,增強教師的整體榮譽感;而針對學生,則可以選擇相關的學生代表、評選優秀學生、最佳學生等多個獎項,集中激發學生的遵守性以及執行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貼合我國思政教育要求,加強相關的監控管理力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一文中明確提出:“各類高校應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規定管理學校”。當今高校制度的缺失,制約了高校的發展。高校應該將制度作為發展的基石,實施三全育人,完善管理制度,這樣才能合理有效的讓各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落實。為了保證教職工與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度,學校可將思想政治教育設置為“必修課”,其學分將直接計入學生的學習成績中,進行安全高效的教育規劃,使教職工可以對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做出相關的部署以及安排。學校要為教職工營造良好的立德樹人的教育環境,建立、創新并完善管理制度,對教職工進行客觀的教學管理與評價,對實施效果加強監督、評價與處理,從而達到“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模式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三全育人”視域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和教師應摒棄以往常規的教學手法,在教學中根據國家思政教育的要求,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開展多樣性教學,提升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程度。思想政治教學對當今高校教育的發展產生著積極正面的指引作用,在教師的多維度教學研究改革下,讓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社會觀,理解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明確自己未來發展方向,為祖國的未來和世界的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