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祥
(寧夏社會科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堅持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基本要求與直接體現。法治是推進民族地區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路徑,推動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法治化,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加速發展,提高各民族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是我國《憲法》與《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基本要求。我們應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推動憲法實施,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以提高依憲治國、依法治國的能力,推進民族地區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并積極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法制保障。
首先,健全民族地區全面實施憲法的體制機制。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為依法推進民族地區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必須保證憲法關于民族地區治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規定、制度得到全面實施與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地區治理能力的提升必須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地區依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享有自治權,民族地區可以根據本地方的實際情況采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加速經濟發展。但自治權的行使必須符合我國憲法的規定和精神,必須推進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的合憲性審查工作,加強對民族地區立法的備案審查制度及能力建設;必要時,堅決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自治性規范文件。健全民族地方實施憲法的體制機制,確保民族地區治理能力的提升與脫貧攻堅的法治化合憲、合法。
其次,完善民族地區立法體制機制。《民族區域自治法》關于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經濟發展與民族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諸多原則性規定。為了推進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法治化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必須持續完善民族地區立法的體制機制,提高民族地區的立法質量和立法效率,通過民族地區的立法將憲法與自治法的相關規定予以具體化。2015年,新修訂的《立法法》將地方立法權擴展至設區的市。具體而言,我們必須堅持立法的問題導向和立法的部門間配合。民族地區立法應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加強重點領域尤其是脫貧攻堅領域的立法,使立法符合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等具體方面的工作需要,提升立法的科學性、針對性。民族地區立法應遵守法定立法程序,立法工作機制建設應注重本地區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政府法制部門和有關工作部門的緊密配合,實現立法過程中的資源和信息共享,保證民族地區立法工作的順利進行。
再次,健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制度。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民族群眾生活水平提高是實現我國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要求。為了以法治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宏偉目標,民族地區的法治建設應貫徹我國憲法富強、公正的核心價值訴求,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提供法律保障。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直接與公平正義相關,法律的科學性和權威性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與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四個基本環節,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制保障建設也應從這四個方面具體展開。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科學、民主的立法才能促進寧夏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嚴格執法是寧夏經濟發展、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的基本途徑,立法質量再高、法律體系再完善,如果得不到嚴格執行,法治對社會發展與公平正義的保證只能是紙上談兵。公正司法是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正義的保障,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公正司法,“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在全民守法中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正義,要求各族群眾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使各族群眾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最后,加強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法律實施的監督。加強對民族地區法律實施的監督,是維護國家法制統一、保障民族地區自治權以及依法平等保護各民族合法權益的必要條件。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是最重要的法律實施行為,涉及民族地區脫貧攻堅與社會發展的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群眾利益。推進民族地區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求加強對民族地區行政執法的嚴格監督,確保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民族自治地方的檢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權與審判權行使的合憲性、合法性是地方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法治保障,加強對檢察權、審判權行使的監督是依法保護民族群眾合法權益的重要方面。監察權關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預防和懲治腐敗工作,加強民族地區監察機關對于《憲法》及《監察法》的嚴格實施是民族地區治理能力提升與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