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鈞
(寧夏中衛市海原縣七營鎮中心小學,寧夏 中衛 755220)
在當前課程改革有力的支持系統中,課程資源開發作為熱點被提出來了。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適切性程度決定著課程目標的規范圍和實現水平,而課程目標是要通過選擇課程內容和運營來體現和發揮作用的。小學數學課程資源也被適時地提出,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好這些資源,正是所要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所在。數學課程資源隱喻在學生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注重資源的開發,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提升個體自我意識和生活經驗。
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現實生活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理解數學概念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下面就結合繼紅一位老師的“中位數和眾數”一課來說說如何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創編教材。
首先要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才可以引發學生對認識上的沖突。一開課,李老師就創設了為農民工打官司的情境:“我有一位農民工朋友看到一家公司的月平均工資是2000元,他便去工作了。可是月末開支的時候,他卻只拿到了1000元的薪水。我這位朋友想:明明寫2000元,怎么只給1000元呢?他覺得公司騙了自己,要起訴這家公司。同學們,你們說,這場官司他能贏嗎?能不能贏,我們不能妄下定論,這家公司是不是欺騙了這位農民工,我們來個現場模擬法庭好不好?”這樣就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也很自然地導入了新課。
其次,在分析比較中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教師沒有直接給出,而是通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建構的。接著李老師又設計了第二個情境:“剛才同學們辯論得很精彩,針鋒相對,據理力爭。請同學們想一想,我朋友敗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000元由于受到極端數據的影響,不能合理地反映這家公司員工工資的一般水平了。你們認為工資表中哪個數據最能代表員工的工資水平呢?”學生們在興趣的驅使下,迅速展開分析,經過討論交流,得出結論:中間數1500最合適,從而在問題情境中認識了中位數,更重要的是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到了中位數的實際意義。
最后,在學以致用中體會區別。練習時,在同一個問題情境中分別考慮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區別,目的是為了比較三個量在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時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個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這樣更加具有很強的生活色彩,讓學生體會了眾數,中位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于是第四個情境產生了,同學們看青年歌手大獎賽嗎?你認為最后用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哪個數表示歌手的最后得分比較合理?青歌賽這一生活場景學生都熟悉,對于評委的評分過程也十分了解,但對于去掉一個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用平均分作為選手的最后得分這一做法,學生還是處于朦朧狀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樣做的道理。
學生的生活經驗、個體知識和思維方式都是課程教材開發與實施的重要物質資源。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個體和教學活動的主體,是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數學教師應多想方設法去開發學生中的課程資源。將學生融入我們開發的課程資源之中,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得。
有位老師在教學“統計”一課就是結合學生生活和學校的實際整合和運用課程資源,開發和使用教材的。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了讓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里去統計一些同學們感興趣的事物的情境,請每個小組的同學先商量一下準備統計什么。有的小組想統計眼保健操每個班得到多少個笑臉;有的小組想統計每層樓有多少個臺階;有的小組想統計每層樓有多少個教室……教師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統計,并完成統計圖或統計表。(孩子們走出了教室,在校園里統計:有的在數臺階,有的在評比板前統計笑臉數,有的在走廊里統計教室數等。)董老師的這一設計讓同學們統計了校園里不同的事物,不僅能做到認真觀察,而且能動腦思考,根據統計圖和統計表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更讓學生體會到如何用統計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更多的問題。
通過前面的兩個教學案例讓我們深刻體會到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創編教材,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體現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現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合理適度創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總之,新課程教材為我們的教學改革提供了非常方便和豐富的資源。系統有效地培養和開發學生的智力,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場所,為師生交往、合作學習和交流提供條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平臺。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重視學生的發展、學生的學習、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應學會善用教材,挖掘教材的積極因素,引導學生探索和發現,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我們在教學實際當中要注意挖掘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和有效地創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