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生
(廣西欽州靈山縣文化館,廣西 靈山 535400)
靈山伯勞鎮鄧陽村,土層結構十分特殊,土層依次是黃坭、黑坭、白坭。鄧陽村的陶瓷業生產,歷史悠久,已歷經120多年發展,主要生產沙煲、水桶、金斗等產品,目前已成為了該村農業產業鏈條的支柱產業。鄧陽村委共16個自然村,大小陶瓷加工作坊72家,10多座窯,全村70%的農戶從事陶瓷生產,是遠近聞名的陶藝之鄉。但是鄧陽粗陶制作技藝也面臨很多問題,需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鄧陽陶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清代康熙中期,這又跟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傳統節慶文化現象“靈山跳嶺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第一道工序做陶坨。白、黑、黃三種坭土曬干碾碎,按一定比例投入池中泡浸,飽和成漿后,用腳踩成熟坭,摻進適量沙子踩拌均勻,成為堅、韌、松、粘適度的陶坭,堆放備用。
第二道工序制陶坯。大多數產品都是從型器主體最大半徑處分上、下兩截制作,沙煲之類體積不大的物件用模具“沙煲車”定型,上下兩截都有相應的模具。沙煲車底座中豎一根頂桿,桿頂圓錐體,車架下裝套筒。陶工取適量坨坭沾少許坭粉,打成坭餅,放進模內,一只手撥動車架,另一只手沾水,用掌、指擠擋,借助車架旋轉的離心力使之成型,連內模一同取出自然晾干,待陶坯縮水脫模壘起,曬半干后將上、下半截粘合成整體,再粘上卷耳、把柄;除了水通、火通之外,還要給陶坯上釉。煲類只上內釉,烏缸、壇罐、金斗(遷葬撿骨容器)等內外上釉。
第三道工序焙燒。焙燒陶器的窯有沙煲窯、缸瓦窯兩種,窯體結構和焙燒原理沒多大分別。主體結構在地下,火坑上分段砌平臺放置待燒的陶坯,前面封閉只留燒火口,側面有開設若干個等距離的窟門,窯的規模就是以側邊窯門孔數的多寡而定的。入窯裝坯的順序由前至后,出窟搬成品則相反,側窯門就是為方便出入窯搬運而設計的。窯工先從前面的燒火口點火,大約焙燒時間過半,掌火師傅就由前往后逐個從窯眼往里觀察,看到的陶坯通體紅亮,則表明由此往前那些陶坯已經燒透了,立即封閉該窯眼,前面燒火口也完成了使命了,于是齊集人手在往上的幾個窯眼添柴火助燃,依次類推,待窯眼全部“閉上”,則焙燒這道工序就大功告成了。
傳統的鄧陽粗陶制作技藝繼承制度是封閉的和保守的,一般由父親的兒子,師傅的學徒繼承粗陶制作技藝。這些繼承方法都有封閉性和保守性的缺陷,可能存在沒有合適的繼承人的情況,這就導致很容易因為沒有繼承人而造成百年以上歷史的鄧陽粗陶制作技藝的流失[1]。
此外,學習鄧陽粗陶制作技藝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很多,繼承人沒有好的心態和經濟情況是堅持不了的。因此今天的年輕人不愿意為接觸和學習鄧陽粗陶制作技藝付出太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傳統的子承父業和學徒制使得公眾很難與藝術本身進行交流。利用數字技術記錄和傳播鄧陽粗陶制作技藝,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鄧陽粗陶制作技藝。數字化保護不僅可以實現傳統粗陶制作技藝的傳承,也可以保護傳承人,使傳承人不至于悄然消失。
同時,也存在鄧陽粗陶產品價格偏低的問題。鄧陽粗陶手工藝品生產以家庭為主,沒有形成規?;?。且多以機器生產為主,傳承手工藝面臨失傳風險。粗陶手工藝品生產原料也在逐年減少。鄧陽手工藝品供需雙方都存在很多問題,急需解決。
建立完整的鄧陽粗陶制作技藝傳承保護檔案,除文字、圖片外,這些檔案也可以使用數字技術,通過錄音和拍照,更真實地還原傳統手工藝品制作技藝。通過在互聯網上分享鄧陽粗陶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公眾可以方便快捷地接觸到鄧陽粗陶制作技藝檔案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些資料的整合有助于鄧陽粗陶制作技藝的傳承和保護,為將來檔案的使用提供便利[2]。
建立專用的鄧陽粗陶制作技藝數據網絡平臺,將互聯網接入鄧陽粗陶制作技藝資源數據庫,打造一個開放的互聯網平臺,促進資源共享和傳播。在上述檔案的基礎上,對鄧陽粗陶制作技藝資源進行介紹和存儲,方便網絡平臺上資源的使用,可以將粗陶制作技藝植入社會的日常生活中,讓人們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它,讓鄧陽粗陶制作技藝可以更好地開發、繼承和保護。通過建立鄧陽粗陶制作技藝資源數據庫的網絡平臺,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它,推動鄧陽粗陶產品生產創新,為鄧陽粗陶產品的發展提供無限的發展機遇[3]。
此外,還需要政府加大鄧陽粗陶產品招商引資,拓寬資金渠道,擴大粗陶產品生產規模。加強民間藝人隊伍建設,提升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在原料供給方面還需要抓好環境保護,避免水土流失,保障生產原料所需。在產品需求方面成立陶瓷協會,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推銷產品。
綜上所述,本文以靈山縣勞伯鎮鄧陽村的粗陶制作技藝為主要的研究目標,從粗陶制作技藝的歷史發展和工序入手,著重分析了鄧陽粗陶制作技藝傳承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本文能為鄧陽粗陶制作技藝的傳承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