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露芳 胡瑩
(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環境設計專業是一門需要與市場需求緊密相連的課程體系,需要該專業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秉持著工匠精神,不斷加強自身的設計能力和技術特長,對每一個設計作品都堅持著精益求精的態度,不斷地完善、鞏固自身的能力[1]。但是,當前我國的大學在課程安排和教學模式中存在著較大的誤區,對于環境設計的課程主要為理論基礎課,學生的實踐課程較少。這致使學生過多地注重理論基礎,而忽視了實踐在專業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大多學生空有紙上談兵的理論,而缺乏動手設計的能力。另外,在教學模式上仍舊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缺乏自主創新性以及多角度、多層次的設計理念。這些錯誤的學習方法致使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缺乏發散思維,設計沒有創造性。學生對于設計能力以及技藝的忽視和缺失嚴重影響了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使學生從本質上缺失對工匠精神的培養。
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網絡越來越發達,各種網站以及應用軟件接踵而來,計算機軟件應用課程被大量的應用在環境設計教學中。這致使學生的動手設計能力逐漸減弱,學生認為只要應用好設計軟件就可以,沒有必要自己動手設計和實踐。因此,致使大量的手工設計被電腦設計所替代,導致學生的設計能力越來越薄弱,甚至一些學生一旦脫離了電腦軟件無法自己設計出作品。電腦軟件的過度使用,使學生對技藝的追求和專業素養越來越淡薄,與在技藝上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職業精神更是相差甚遠。從而致使學生工匠精神缺失,專業素養薄弱。
環境設計專業是一門需要不斷練習、不斷實踐、不斷創新突破自己的學科,需要學生具有執著,堅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當代大學生從小生活在優渥的生活條件中,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勞的精神。而這種行為表現在學習中就是吃不了苦,做事不能堅持,無法克服挫折,沒有執著于一件事的精神和態度,無論做什么事都是差不多就行。這種得過且過的享樂主義嚴重地影響了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形成以及專業素養的培養,使學生無法自主進行創意設計,影響到未來的就業。
首先,工作室教學模式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其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實際項目代替傳統的課程教學,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的結合起來,從而有效地增強環境設計與市場需求的接軌[2]。但是,學生工匠精神的缺失使其在設計和技藝上相對薄弱,無法獨自完成項目的設計。學生做出的設計在技藝上不夠嚴謹、精致,在設計上不夠創新新穎,設計出的作品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學生沒有足夠的專業素養和精神狀態進行實際項目。因此,嚴重的影響了工作室教學模式在環境設計專業中的實施和開展。
其次,工作室教學模式的目的就在于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搭建起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學校與企業進行合作,實現雙贏的局面。企業給學校提供實際項目,讓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能夠更加地了解社會當前的需求,并在項目完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而企業則利用較低的成本完成項目。但是,由于學生工匠精神的缺失,使其不具備獨自完成設計的能力,最終設計出來的作品缺少設計創意以及精湛的技藝,而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另外享樂主義使學生不能及時保質保量地完成項目,而耽誤了企業的工作進度。從而致使沒有企業愿意將實際項目交給學校進行合作,最終使工作室教學模式缺乏實際應用而無法正常實施。
工匠精神是環境設計專業這類具有專業技藝特長的手工設計勞動者所必須具備的職業精神和專業素養。缺乏工匠精神的手工藝人,無論是在動手能力上還是在設計創新上都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環境設計專業是一門需要不斷實踐,不斷創新的學科,需要學生就有較強的設計功底和工匠精神。工作室教學模式為學生實際操作以及專業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是,工匠精神的缺失對于有效實施工作室教育模式存在著一定的消極影響。所以,當前我國在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