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 徐宜兵 李銘東 鄒來勇 鄒立君 何平平
(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江西 撫州 344000)
旴江醫學、建昌幫中藥是中醫藥文化的分支,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現實價值,普及與推廣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是時代所需。旴江醫學流派具有名醫多、醫著多、理論淵源深厚、專科特色鮮明、獨創“建昌幫”特色中藥炮制技術等特點。旴江流域因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底蘊,其形成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與地域特色。中醫藥類院校作為中醫藥文化普及與推廣的前沿陣地,有責任和義務普及與推廣“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這對弘揚好“旴江醫學、建昌幫中藥”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藥知識,提升中醫藥文化價值有著重要意義。我校于2018年先后建立了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展示館及體驗館,旨在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充分展示旴江流域著名的醫家及其經典著作、建昌幫傳統炮制技藝等,并且通過免費開放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展示館及體驗館及發放中醫藥宣傳手冊,擴大中醫藥普及的覆蓋面和受眾率,讓群眾了解中醫藥文化,認同中醫藥,實踐中醫藥。
隨著普及與推廣的手段越來越多樣、普及推廣速度越來越迅捷,為應對中醫藥受眾群體日益龐大的趨勢,積極探索普及與推廣“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的新路徑,是中醫人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筆者以我校普及與推廣“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實踐為例,探討新時代“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普及與推廣路徑。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事業的根基與靈魂,大力普及與推廣中醫藥文化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任務。尤其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中醫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群眾提升了對中醫藥的認知度與接受度。隨著我國中醫藥文化挖掘力度不斷加大,各地為響應“健康中國”戰略,積極申報建設國家級、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將中醫藥傳統文化與科普教育有機融合。當前階段,中醫藥文化普及與推廣的途徑也日趨多元化,普及與推廣形式主要以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講解、義診、發放宣傳手冊及利用自媒體宣傳等為主,以致于中醫藥文化得到更廣泛傳播,但是我們清楚認識到,中醫藥文化推動和弘揚與中醫藥健康事業發展的要求仍存在一些差距。如中醫藥文化內涵挖掘不深,優秀的科普人員數量不足、普及方式創新性不夠等,如何更加有效的普及與推廣,讓中醫藥文化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為突出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魅力,我校建立了兼具教學、科研、宣傳、科普功能為一體的“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展示館及體驗館,該館也作為第二屆全國中醫藥大會分會場,也是全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及科普教育基地,該展示館內主要分兩大區域,一是旴江醫學展示區域,其內主要展示旴江醫學流域圖、盱江流域八大醫家簡介及其經典著作和旴江醫學診療技術;二是建昌幫中藥炮制展示區域,其內主要展示建昌幫發展簡介、建昌幫中藥炮制工具與方法、建昌幫炮制中藥飲片標本、江西道地藥材。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展示館及體驗館作為我校開放宣傳中醫藥文化的窗口,供全校師生及社會外界人士參觀學習,為我校教學、科研、中醫藥文化的科普宣傳均提供了較好的平臺,截止至今,共接待參觀人數達3000余人次,有力推動中醫藥文化的普及與推廣。
旴江流域為古代通往閩粵沿海地區的要沖,受荊楚、吳越、中原、閩粵等文化影響,形成了融兼容性、高尚性、務實性、開拓性為一體的旴江文化特征。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旴江醫學形成的基礎。旴江醫學得以傳播和發揚,與旴江醫著的文化內涵密切相關。建昌幫以傳統炮制技藝精良,藥材集散交易著稱,距今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至今藥界享有“建昌認同似金規,不過建昌藥不靈”的美譽和知名度。《道光南城縣志》載曰:“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也,自號抱撲子。究覽典籍,尤好神仙道養之法。洪見天下已亂,避地南城麻姑山。有葛仙丹井相傳,洪于此煉丹故名。”“葛仙丹井”“煉丹灶”“煉丹室”是當年葛洪在麻姑山煉丹制藥留下的遺址。深度挖掘旴江醫學、建昌幫文化精髓,能為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的普及與推廣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1.我校分別申報并獲批了旴江醫學流派傳承工作室及建昌幫中藥技術研究中心,已編撰著作《旴江醫學縱橫》《建昌幫中藥炮制技術》,設計并生產文創品“旴江醫家書簽”,將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內涵以文字、文創等形式進行了展現并且推廣。
2.我校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通過舉辦“藥膳大賽”“中醫藥文化節”“中醫技能大賽”“學生創新創業”“太極表演”等大型活動進行校內中醫藥文化的普及,以彰顯校園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普及與推廣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
3.我校通過舉辦中醫藥文化節,將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送進社區,開展中醫專家義診、中醫藥適宜技術體驗及發放惠民中醫項目免費券,以吸引群眾,增強群眾對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知識的了解度和接受度。
4.我校在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設立旴江醫學、建昌幫文化體驗館,結合撫州旅游產業,通過免費體驗的形式向游客宣傳中醫藥文化及中醫藥適宜技術,養生保健技術,將中醫藥文化融入本地旅游產業,以進一步推廣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以創新中醫藥特色旅游產業。
5.我校借助全國科普日活動,以“認知中藥,傳播中藥文化”為契機,舉辦了“易混中藥材的鑒別及使用注意事項”,以引發大家對傳統中藥材的思考,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中藥材的優秀文化成果,不僅向師生傳播了我國傳統中藥材的文化,同時激發了師生們對中藥材領域學習和深掘的興趣,也進一步推動了中藥文化科普的發展。
6.我校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制作了旴江醫學系列養生文章及拍攝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記錄短視頻,以宣傳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這不僅豐富了普及與推廣的手段,還增加了中醫藥文化的普及輻射面。
隨著醫學模式轉變,國家《中醫藥發展戰略 規劃綱要[2016—2030]》《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等政策法規出臺,以及國學熱興起,中醫藥文化成為熱門話題,中國公民的中醫養生、保健素養在不斷提高。至2016年,全國中醫藥科學普及率達到84.02%,2016年,總書記視察江西時指出:“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一定要保護好,發掘好,發展好,傳承好”。中醫藥學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孕育成長的,同時中醫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復興是推動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重要途徑。中醫藥院校作為中醫藥文化在普及與推廣的主動承擔者,探索適合普及與推廣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藥文化的路徑也是時代所需,也能推進我市中醫藥事業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