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濤
(安徽大學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德國《長期護理保險法》明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目的是保障“護理需求性”,即保障國民在有護理需求時可以及時享受到護理服務。制度建立之初,需要護理的人群被認定是那些因身體、智力或精神上的疾病或者殘疾而沒有能力進行日常生活自理、且預計時間超過6 個月、因而需要護理幫助的人,符合上述條件的國民在繳足保費的情況下即可享受長期護理服務。
德國社會長期護理保險是按現收現付的方式籌集資金,由雇員和雇主平均分攤保險費,保險費由1995年1月1日開始征繳,但待遇給付從當年4月開始,因此在制度運行初期有一定的資金結余,此外在制度運行初期(1995年至2007年)繳費率為1.7%
德國保險給付包括兩個方面內容:針對被護理者的給付和針對護理人員的給付,首先就被護理者的給付而言,制度實施時,將被護理者劃分為護理一級、護理二級與護理三級,每一級均享有居家實物給付、居家現金給付、日間/夜間護理與機構護理。家庭護理者,護理親屬總時長每周超過14小時,且正常工作時間不超過 30小時,在護理期間享有工傷保險和年金保險,保險費由由長期護理保險基金負擔。
依據照護申請者所花費的時間,將評估結果分為三個護理等級,分別為護理一級、二級和三級。長期護理保險機構將具體的評估委托獨立的健康保險醫事服務公法人社團。
護理保險法律要求護理服務要達到護理保險基金和護理服務機構協商的服務質量,護理基金委托 MDK對長期護理服務進行監督,在1995到2008年,MDK 每 5 年對護理機構進行一次評審。
由于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德國的老年人口與失能半失能人口都在不斷增加,德國 65 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從1995年的16%增加為2014年的21%,預計 2050年將為 32%,人口數量近 2300 萬。1995 年,德國有資格申請長期護理保險給付的人數是165 萬,預計 2030 年、2050 年將分別達到 309 萬人和 450 萬人。老年人口與需要護理的人口不斷增加,導致對護理服務的需求量不斷增大,對護理保險的資金籌集與給付帶來巨大壓力。
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不高,主要源于護理人員的待遇較低及社會保障水平較低。在老齡化嚴重的偏僻地區,還存在護理人員與護理設施的供應嚴重不足的情況。從1995到2008年,被護理者的給付水平幾乎沒有變化。考慮通貨膨脹后,被保險人獲得的護理水平不斷下降。
在進行護理評定時,護理等級的劃分不夠細致、明確,不利于科學精準地對被護理者進行評定與實施護理服務。政府與社會對護理服務、護理機構的監管力度不強,這導致許多護理機構存在大量的違規經營問題,護理服務質量也日趨下降。
德國自2008年開始進行護理保險改革,在籌資方面,將繳費率提升到1.95%,2013年增加到2.05%,2015年進一步增加到2.35%,到2017年又提升至2.55%。此外德國還建立了長期護理保險儲備基金,改基金按照護理保險基金的0.1%提取,進行積累。以應付未來可能產生的支付危機。為了解決護理人才薪酬福利待遇問題,政府不斷提升對親屬護理者在護理期間的待遇和福利,以此吸引家庭親屬參與居家護理,最終緩解護理人才短缺問題。
2008年,《護理繼續發展法案》增加了第三方評審機構MDK的監督頻率——每年對護理機構抽查和評審一次,評審內容包括護理服務基本情況、護理設施的有效性、護理服務的執行情況等,力求對護理服務質量進行全方位的評審,根據評審結果MDK對護理機構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此幫助護理機構提升服務質量。為了增加評審的透明度與客觀公正性,MOK將會在相關網站、護理機構及時公布評審結果。2017年《護理加強法案Ⅲ》規定,由專業護理服務機構所提供的家庭護理必須接受MDK的評審,從而擴大監管范圍。
2016年,《護理加強法案Ⅱ》將原先主要從身體障礙層面考慮被護理人的護理需求層次,轉變為綜合考量生理、認知、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因素且重點考量申請人的“生活自主程度”。新的評估體系將移動日常生活安排、進行室外活動、操持家庭事物、認知、行為與心理、自理、應對疾病與治療等幾個方面作為新的評估指標,且進一步把護理登記細化為五級。
2008年,《護理繼續發展法案》規定自2008年7月1日起提高長期護理保險的給付水平,2010、2012年護理給付水平進一步提高,2015年頒布的《護理加強法案Ⅰ》繼續提高護理保險給付水平,從而實現了護理服務水平隨社會發展而不斷提高的目標,給付水平的提升促進更多國民加入長期護理保險,提高保險的覆蓋面。此外,更多的投保人也就意味著護理保險基金收入的增加,從而更好地維護了護理保險基金的良性運轉。通過改革,德國護理保險進一步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