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新型農村建設一定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克服自身的弊病,使其“新”特征不只存在于表面,而是能夠真正惠及每位 在農村社區生活的居民。新型農村社區作為一項惠民政策,應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利民優先的服務態度,在建設過程中應緊密聯系群眾,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切實解決群眾問題。在政府對新型農村社區的管理過程中,應繼續發揮村民自治的優勢,齊心協力改變農村地區的落后面貌。
“城鎮帶動”模式指的是以實現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統籌規劃農村社區建設,在充分考慮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關鍵問題的前提下,使農村社區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融入城市發展體系之中。
“產城聯動”模式指的是通過對行政村進行人力和土地資源的整合集中,實現農民能夠在產業集聚區內獲得相對穩定的工作和可觀的收入,由此形成居民生活區和工業園區一體化的城鎮社區,這樣不但可以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還可以持續促進村莊整合,形成人口密集區,促進農村社區的發展建設。
此模式適用于本身發展水平較高的村鎮,由村集體或有實力的農民企業家及鄉鎮企業為本村村民興建集中的住宅和社區服務中心,形成中心村,然后圍繞中心村吸引外界的企業投資辦廠,力求打造較為齊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形成各項功能完備的宜居農村社區。
從 2006 年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以來,全國農村 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初步形成了三種設置模式,即:“一村一社區”模式,“幾村一社區”模式,“一 村多社區”模式。采取以上三種設置模式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就會出現以下幾個問題難以解決。1.城鄉社區無法相提并論。2.無法履行管理職責。3.增加了管理層和管理成本。
在農村社區建設的實踐工作中,有些地方 把農村社區服務機構誤認為就是農村社區,把農村社區與農村社區服務機構二者混為一談。農村 社區與農村社區服務機構是包含和交叉關系,如果將農村社區設定在社區村委會這個層面上,就有 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鄉鎮政府設置的社區服務中心(大廳)與農村社區的關系是交叉 關系;另一種情況是社區村委會設置的社區服務站(點)與農村社區的關系是包含關系。從管理體制上分析,農村社區與農村社區服務機構是上下級關系。通過對農村社區與農村社 區服務機構的關系的分析,“幾村一社區”模式和“一村多社區”模式,都是社區服務機構,不是實際意義上的農村社區,因為它雖然是村委會之上或村委會之下的上下級關系,但它沒有發展、建設和管理的功能,只有單純的服務功能。
從開始到結束可分為規劃、立項、招投標、設計、施工、養護階段,各階段責任單位與部門各不相同,各階段完成的時間也不一樣。規劃、立項、招投標階段為分階段分時間進行,完成時間不可壓縮。勘查、設計、施工可多階段同時間進行,完成時間可以壓縮。養護工作從初步驗收及格開始到合同期結束。
在EPC總承包模式下,有些專業并不需要具有完整的施工圖紙才可以施工,只要施工專業在可以有效控制范圍內,圖紙只要滿足指導施工的深度即可,不需要具備完整的施工圖既可以進行施工。其中,新農村社區建設項目中的園林綠化專業,在形成綠化方案后既可以進行施工,一邊施工一遍深化設計即可。
大量文獻資料和工程實踐已經指明建設單位的資信與建設單位的誠信是一個建設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有些項目在前期的招投標過程中,建設單位為了吸引更多投標人參與投標,在招標文件中故意將投資額度寫的很高,而在施工單位中標實際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隨意壓縮投資,讓EPC總承包單位的在投標報價階段的策略和項目具體的實施方案遭到了巨大打擊。
由于國內大部分老舊農村在建設初期并沒有先關管線設置的資料圖紙,即便有些地方留有建設規劃圖紙但是也是殘缺不全,這就導致施工現場作業人員無法及時掌握建設區域內的管線布置情況,特別是一些地下電纜、管線埋設情況在沒有原始資料的前提下,如果沒有做新農村改造項目前期的勘查和物探工作,將會對后續施工造成極大地安全隱患。
新農村建設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和明確的竣工時間節點,因為要考慮到新農村居民的回遷問題,所以一般施工周期都比較短,沒有太多的施工返修和施工調整余地?;诖?,新農村社區的EPC總承包單位在對項目分包單位選擇上要倍加謹慎,確保所選擇的分包單位具有足夠的作業能力完成其所分包范圍的工作,確保與分包單位不會在合同約定問題上出現糾紛,而出現影響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的情形。
EPC總承包模式下新農村建設 項目具有市政工程的諸多特性同時也具有新農村建設項目自身 的固有特征。所以在新農村建設項目實際推進過程中,要科學 識別項目不同屬性所表現得具體問題,并針對識別的問題采取 行之有效地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