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增
(云龍縣關坪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畜牧獸醫組,云南 大理州 672704)
對現如今一些地方的羊養殖工作成效進行研究,發現在羊痘病、羊傳染性膿皰疾病鑒別防治方面還存在缺陷和不足,使得羊養殖期間的患病風險高、防治效果不理想,亟待養殖戶準確區分兩種疾病,采用可行性高的防治方法做好疾病的預防、治療工作,降低羊患病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
羊痘病、羊傳染性膿皰疾病是當前羊養殖期間高發的一類疾病,病原體均為痘病毒科,總結這兩種羊病的相同點,主要為:患病羊身體毛發較少的區域容易生長痘、皰疹,例如肢體、口唇部、眼部、臉部等處,多發群體為綿羊、山羊。兩種羊病不同點包括:
患有羊痘病的羊主要會出現身體體溫升高(一般情況下體溫在41 攝氏度以上,不超過42 攝氏度)、精神萎靡、食欲不佳、呼吸急促、眼部流淚與發紅、眼部及鼻部等位置長出了較多的痘疹等癥狀,并且患病3-4 天時,患病羊機體處的痘疹會出現水泡、潰瘍、結痂等現象,嚴重的會發生肢體變形、瘸腿、視力下降、瞎眼等癥狀;羊痘病基本在每年的冬春相交的時候發生發展,病原體主要從羊呼吸道、皮膚受損處進入,如果患病羊處于妊娠期,那么發生流產情況的風險非常高。羊傳染性膿皰患病羊則容易在患病以后出現多種類型的病變表現,例如唇型、外陰型、混合型等多種,其中唇型患病羊,發病之后的膿皰多出現在羊口唇部位,部分羊身體蹄部也會出現膿皰,如果患病羊處于產羔階段,那么羊機體乳房、大腿內側區域容易出現數量多的斑點,顏色呈紅色,之后病灶區域會發生丘疹、水泡、膿皰、結痂等情況,待痂脫落后,機體相應區域會出現肉芽,此處非常容易發生出血情況,部分羊膿皰發生在口腔內部,此處會出現丘疹、水泡、膿皰的變化情況,羊患病時間控制為7 天以上、21 天以下;羊傳染性膿皰病患病羊疾病發生原因為與攜帶有致病菌的食物、飲用水、草場、圈舍等發生接觸,之后病原體通過羊機體黏膜、受傷皮膚組織處侵入羊身體各處后引發疾病,多發生在一年的春季與秋季,羔羊生產階段也容易患有該疾病。
對于患有羊痘病的死羊進行實驗室剖檢,可知羊身體口腔部位的黏膜處的水腫表現明顯,還伴有黏膜厚度變大、丘疹、水泡表現,觀察羊胃部發現胃黏膜處存在丘疹,多呈圓形、半圓形,羊肺部會出現結節,呈干酪狀;羊傳染性膿皰病死羊剖檢過后,會發現羊機體上皮細胞漿內部存在包涵體,狀如卵圓形、球形,長度大小控制為4 微米以上、不超過8 微米。
首先定期疫苗接種,為了有效降低羊養殖期間這兩種疾病的發生率,需要養殖戶每年定期與動物疾控中心工作人員進行溝通交流,以便在春秋季節來到養殖場對于全部羊進行疫苗接種,顯著提升羊身體免疫力,主張進行羊口腔黏膜處的羊口瘡弱毒疫苗的接種,還需要對羊作以羊口瘡牛睪丸細胞苗、羊痘病雞胚弱毒疫苗等接種,單只羊疫苗接種劑量控制為0.5 毫升。
其次做好飼養管理工作,當前進行羊養殖工作期間,養殖戶要對常規使用的養殖管理技術方法進行優化完善,采用新型的管理辦法做好該工作,即日常管理過程中,需要養殖戶結合兩種羊病發生時的臨床癥狀表現,及時找出疑似患病的羊,將其隔離放置在其他的圈舍進行觀察飼養,待獸醫確診后給予針對性的治療,防止兩種傳染病在羊圈舍內的大肆傳播;養殖戶每天要對羊生活的圈舍地面進行不定時的清潔打掃,去除地面的積水、排泄物,避免羊與之接觸所致的疾病發生,定時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動性,冬夏季節需要做好圈舍室內的保暖、降溫工作,防止羊身體受到內外部過大溫差所致疾病發生,還需要注意每日飲食及飲用水的質量;如果為新引入的羊,那么通過相關部門的疾病病原體檢測分析且合格后,需要養殖戶將其置入專門圈舍進行飼養觀察,時間控制為半年,待這段時間的觀察發現羊身體健康,未發生羊痘病、羊傳染性膿皰疾病的臨床癥狀后,可將這些羊置入其他羊圈舍中進行飼養管理[1]。
首先是西醫治療方法。待羊疾病確診后,可使用青霉素鉀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藥物給予患病羊肌注治療,單次治療劑量分別控制為20 萬單位以上與80 萬單位以下、10毫升以上與不超過20 毫升;對于羊痘病患病羊需要同時給予其痘疹干預治療,羊傳染性膿皰病患病羊則需要采用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作以注射治療,每天進行2 次治療,單次用藥量為5 毫克,治療時間為連續5 天,可確保患病羊臨床癥狀改善與緩解。
其次是中醫治療方法。中醫療法當前在干預羊病期間的效果也非常好,主張使用柴胡、板藍根、地骨皮、黃柏、黃連等藥材進行煎煮,待中藥晾涼后可指導患病羊飲下,連續治療4 天可緩解病癥表現。
目前羊養殖過程中,需要養殖戶對于羊痘病、羊傳染性膿皰的有關內容進行積極學習和把握,有助于在日常養殖過程中及時找出疑似患病羊,對兩類疾病準確鑒別分析后,可采用強效的防治方法進行有效預防,可以取得理想的羊病防治效果,為后續羊養殖工作的良好有序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