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婭
(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江蘇 南京 223800)
妊高征(PIH)是妊娠期并發癥中的常見類型,好發于妊娠20周及產后2周左右,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一旦治療不及時,不僅損傷患者神經系統功能,降低多個器官血流灌注,還會增加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1]。PIH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臨床上除了對癥治療外常付諸有效的護理干預來預防及減少產后并發癥,控制血壓水平,以保證母嬰身心健康[2]。常規的產后護理多只關注病情監測,使得患者實際的護理需求難以滿足,導致干預效果欠佳。本研究以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40例妊高征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綜合性護理在妊高征患者產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以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40例妊高征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相關檢查確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排除精神疾患、伴有其他妊娠期合并癥、產后生命體征不穩定、認知障礙及無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患者年齡21-39歲,平均(29.21±2.45)歲,孕周34-40周,平均(37.18±1.34)周;體重61-80kg,平均(72.54±3.37)kg;陰道分娩25例,剖宮產15例;初產婦23例,經產婦17例。將受試者根據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20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觀察患者的血壓及體質量變化、向患者講解妊高征相關知識、引導患者保持心情愉悅、產后監測生命體征等。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綜合性護理,具體為:(1)強化基礎護理:產婦分娩后每30min監測一次生命體征,穩定后改為每3h監測一次,保持病房絕對安靜,保證患者充足睡眠,嚴密監測宮縮,遵醫囑應用抗生素及降壓藥物,產后24h適當給予易消化流質飲食,胃腸功能恢復后給予半流質飲食。鼓勵產婦早日下床活動,促進宮縮及胃腸功能恢復。(2)心理護理:妊高征患者常因受疾病影響及擔心自身與胎兒安危而伴有各種負面情緒,不利于產后恢復,因此產后應及時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及產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防治措施,鼓勵患者傾訴內心的顧慮,給予個體化的心理疏導,同時向患者分享臨床成功案例,使患者保持樂觀情緒,提高治療及護理的配合度。(3)用藥護理:每日定時監測并記錄血壓狀態,指導患者嚴格遵醫囑用藥,同時詳細講解降壓藥物的作用機制、用法用量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并囑患者不私自增減藥量或停藥,用藥后根據血壓水平評估用藥效果。(4)出血護理:產后患者常因產前使用解痙、鎮靜藥物而在宮縮乏力時則易引發出血癥狀,因此產后應詳細檢查患者有無宮頸及外陰撕裂現象,一旦發現應及時告知醫生并行縫合處理,每日定時進行外因清潔,預防感染。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并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滿意、一般、不滿意)評價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總滿意為滿意與一般之和。
數據處理均選擇SPSS19.0軟件包,P<0.05時為存在統計學差異,以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x2檢驗。
研究組患者發生產后出血1例,先兆子癇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2/20),對照組患者發生產后出血2例,先兆子癇3例,子癇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0.00%(6/20),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研究組滿意13例,一般6例,不滿意1例,護理滿意度為95.00%(19/20),對照組滿意10例,一般6例,不滿意4例,護理滿意度為80.00%(16/20),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妊高征是妊娠期的特有疾病,以全身小動脈痙攣為主要病理機制,臨床上常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水腫等,嚴重者可導致多器官功能出現壞死、水腫、缺氧甚至衰竭,危及生命。有研究表明,對妊高征產婦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預后質量[3]。
綜合性護理是近年來新型的一種干預模式,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以護理程序為框架,環環相扣,根據疾病特征及患者的實際需求制定可行性護理方案,幫助患者緩解負面情緒,掌握疾病相關知識,遵醫囑用藥,嚴密監測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從而促進產后恢復[4]。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是10.00%較對照組更低,護理總滿意度是95.00%較對照組更高(P<0.05)。
綜上所述,綜合性護理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