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華
(廣東惠陽三和醫院 消化內科內鏡中心醫院,廣東 惠州 516200)
消化內鏡是消化科常見的檢查項目,其主要起到協助醫生觀察機體消化道狀況、診斷消化道疾病等作用,有助于確診疾病、對癥治療[1]。若消化內鏡未能徹底清洗、消毒等,將會導致醫院感染的發生,因此,需要規范化消化內鏡室的護理管理工作,確保醫療安全[2]。文本就消化內鏡室護理質量管理中規范化流程管理的應用效果展開分析,報告如下。
分別從我院消化內鏡室實施規范化流程管理前后收治的患者中各抽取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2018年1月~2019年1月未實施規范化流程管理期間收治的患者納入參照組,將2019年2月~2010年1月實施規范化流程管理期間收治的患者納入實驗組。實驗組中,男54例,女46例;上消化道出血43例,萎縮性胃炎30例,胃潰瘍21例,十二指腸穿孔6例。年齡43~65歲,平均(50.23±2.49)歲。參照組中,男52例,女48例;上消化道出血40例,萎縮性胃炎23例,胃潰瘍33例,十二指腸穿孔4例。年齡43~65歲,平均(50.23±2.49)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院倫理委員會已審核批準此次研究方案,將已知曉本次研究內容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納入研究范圍,排除臨床資料不全、嚴重凝血異常的患者。
消化內鏡室實施規范化流程管理前,參照組接受常規護理,主要為健康宣教、用藥指導等,護理人員根據醫生的安排開展護理干預措施。實驗組患者接受規范化流程管理:①由護士長挑選數名臨床護理經驗豐富的護士組成規范化流程管理小組,共同商討消化內鏡室的護理管理流程。②統籌安排消化內鏡室的器械申報、審批、采購以及配置等工作,明確器械的使用指南和操作規范,制定內鏡室器械清洗、滅菌流程。劃分內鏡清洗區和內鏡消毒區,使用專用的滅菌儀器進行滅菌,每臺滅菌儀器需配備多套內鏡器械。規范化流程管理小組組長指定1名或多名護士負責對內鏡進行清洗與保養,定期檢查內鏡器械是否存在缺失、損傷等情況,發現問題時立即上報組長,并通知設備科及時補充或維修;由專人檢查內鏡清洗、消毒等工作的效果,定期進行生物監測并詳細記錄。③嚴格執行規范化流程管理。每天早晨,依據內鏡室的需求發放器械,并做好記錄,指定責任護士專門負責診療結束后的內鏡器械回收,做好準備下一臺手術所需內鏡器械的登記、發放工作。按照滅菌標準對內鏡器械進行清洗、消毒,橡膠類器材可通過高溫高壓滅菌,其他器材可通過滅菌柜滅菌;在治療過程中發生器械故障時,責任護士應立即上報組長,及時更換備用器械。定期集中規范化流程管理小組所有成員,就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護士長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并共同商討相應的改進措施,在下一輪的護理工作中不斷完善。
統計消化內鏡室實施規范化流程管理前后,兩組的醫院感染發生率。
通過SPSS 22.0處理,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中有1例發生醫院感染,發生率為1.00%;參照組中有7例發生醫院感染,發生率為7.00%。實驗組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69,P<0.05)。
規范化流程管理模式充分體現了循證醫學的理念,我院將該管理模式應用于消化內鏡室中,通過梳理內鏡室護理管理工作的重點、要點以及存在的風險,持續提高護理干預的質量和工作效率,有助于形成良好、規范的內鏡室操作流程,確保醫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護理人員減少了護理干預的盲目性,不僅能夠有效避免工作中出現紕漏、節省護理成本,還能夠確保消化內鏡室管理工作的系統性和科學性[4]。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規范化流程管理可顯著提高內鏡室的管理質量。該管理護理模式將質量控制理念貫徹于內鏡器械清洗、消毒、保養等一系列流程中,提高了清洗、滅菌的效率。增加滅菌儀器,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不僅能夠促進滅菌消毒工作效率的提高,還能防止內鏡器械遭受人為污染。在規范化管理小組中,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得到強化,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減少護理隱患。
在消化內鏡室護理質量管理中實施規范化流程管理,能夠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