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孫新新
(吉林長春解放軍964醫院心血管科,吉林 長春 130062)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國內常稱為脈管炎,是一種以中、小動脈節段性,非化膿性炎癥和動脈腔內血栓形成為特征的慢性閉塞性疾病[1]。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的、以血管全層慢性炎癥反應為主的、以管腔狹窄及血栓形成為特征的周圍血管疾病。主要累積下肢的中小動脈,如脛前、脛后、足背及足趾動脈等。在預防及控制感染的同時要指導病人進行患肢功能鍛煉,促進側支循環建立,改善局部癥狀。幫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病因,發病與發展規律,認識疾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樹立治療信心,促使病情早日康復[2]。
主要有吸煙、寒冷與潮濕的生活環境,慢性損傷和感染等。
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調及遺傳因素。上述因素中,主動或被動吸煙是參與本病發生和發展的重要環節。免疫功能紊亂可能史本病的重要因素。
以血管痙攣為主,表現為患肢供血不足,出現肢端發涼、怕冷、小腿部酸痛、足趾有麻木感。尤其在行走一定距離后出現小腿肌肉抽搐,被迫停下,休息后疼痛可緩解,但再行走后又發作,稱為間歇性跛行。少部分人可伴有游走性淺靜脈炎,出現下肢淺小靜脈條索狀炎性栓塞,局部皮膚紅腫、壓疼,約經2周可逐漸消失,然后又在另一處發生。此期患肢足背、脛后動脈搏動明顯減弱。遠端動脈搏動消失是四肢動脈損傷的最常見體征和診斷依據[3]。
除血管痙攣繼續加重外,還有明顯的血管壁增厚及血栓形成。即使再休息是也不能滿足局部組織的血液需求,可出現持續性疼痛。患者疼痛程度尤以夜間為甚。劇痛常使其夜不能寐,迫使其屈膝抱足而坐,或將患肢垂于床沿,以增加血供緩解疼痛。
患肢動脈完全閉塞,發生干性壞疽,先見于第一趾尖端,可延及其他各趾或更高平面。此后,壞死組織可自行脫落,在殘端留下經久不愈的潰瘍創面。當繼發細菌感染時,可轉為濕性壞疽,常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癥狀。
疼痛,焦慮,組織完整性受損,活動無耐力,潛在并發癥,飲食護理。
4.1.1 絕對戒煙
告知病人吸煙危害,消除煙堿對血管收縮作用。不管是何種疾病引起的下肢缺血,采用何種手段進行治療,應遵循的原則是“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盡力挽救肢體,減少截肢平面,提高生活質量”。動態增強MRI是通過團注靜脈造印影劑前、中、后進行連續掃描、跟蹤通過組織造影劑強化程度或濃度變化無創性定量評價微血管結構和功能的方法。這一方法對血管通透性細胞外間隙和血管容量及血流量比較敏感。長期大量吸煙患者由于尼古丁中毒,引起肢體動脈處于持續痙攣狀態,發生血管壁的營養障礙,血管內膜增生、炎癥,逐漸血栓形成和血管栓塞形成和血管閉塞,出現肢體血液循環障礙。
4.1.2 肢體保護
注意肢體保暖,避免受寒冷刺激,但應避免用熱水袋或熱水給患肢直接加溫,切勿赤足行走。
4.1.3 有效止痛
疼痛是本病病人較為突出的癥狀,當患肢出現潰瘍、壞疽或繼發感染,疼痛更為嚴重。為預防藥物成癮,也可采用普魯卡因股動脈內注射及腰交感神經封閉術等,以減少藥物用量。若腰交感神經封閉術效果明顯者,應及時行腰切切除術。
4.1.4 有效鎮痛
對早期輕癥病人,可遵醫囑用血管擴張劑、中醫中藥緩解疼痛。馬來酸貴哌齊特是新一代哌嗪類藥物,具有擴張血管和保護神經功能免受損傷的作用。對于早、中期病人也可以用高壓氧療法鎮痛;通過高壓氧治療,提高血氧含量,促進肢體血氧彌散,改善組織的缺氧程度。對疼痛劇烈的中、晚期病人常使用麻醉性鎮痛藥。若疼痛難以緩解,可采用連續硬膜外阻滯方法止痛。
由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程長,患者缺乏治療信心,易產生抑郁心理。根據患者不同的年齡、性別、不同的文化層次等加強護患溝通,正確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保持足部清潔、干燥。預防組織損傷。預防繼發感染。對并發感染者,根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有效抗菌壓藥物。
4.4.1 步行
鼓勵病人堅持每天多走路,行走時以出現疼痛時行走時間和行走距離作為活動量的指標,以不出現疼痛為度。
4.4.2 指導病人進行Buerger運動
平臥位、坐位、患肢平放。如此反復重復練習5次,每日數次,并蓋被保暖。如有以下情況不易運動:①腿部發生潰瘍及壞死時,運動將增加組織耗氧。②動脈或靜脈血栓形成時,運動可致血栓脫落造成栓塞。
臥床制動期間應做足部運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患肢功能鍛煉,促進側支循環建立,改善局部癥狀。對并發感染者,根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有效抗菌藥物。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累及血管的炎癥性、節段性和周期性發作的慢性閉塞性疾病[4]。大多數病人均有吸煙史,在非手術治療期間,要想控制病情、緩解疼痛,要求患者絕對戒煙十分重要。非手術治療期間要指導病人進行患肢功能鍛煉,用以促進側支循環,提高活動無耐力,改善局部缺血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