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林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 101100)
腦卒中(stroke),又稱急性腦血管意外,是指由于急性腦循環障礙導致的全面或局限性腦功能缺損綜合征。全世界每年約有550萬人死于腦卒中[1],其中90%的患者在中低收入國家。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救治,使得急性期的病死率顯著下降,這意味著帶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礙患者的增多。
在發達國家,為軀體功能障礙者改造住所環境很常見。在瑞典,居家改造服務由法律規定和調節,由國家財政撥款;是否給予資金支持不考慮申請者的個人經濟條件,而是考慮其軀體功能狀況。美國的一項研究對年齡70歲以上社區老年人住所觀察的結果顯示衛生間防滑墊安置為78%,扶手47%,淋浴椅31%,緊急呼叫裝置17%。一項丹麥的研究顯示75%的急性發作并在康復科住院后出院的患者需要輔助器具或/和住所改造;出院后6個月,比例上升到81%;跟蹤3-5年以后,基本上所有患者都使用輔助器具或/和環境改造;最常用的是輪椅和輔助行走和洗浴的用具[2]。
研究顯示住所環境問題是我國居家腦卒中患者的主要護理問題之一,而且也是老年人患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有研究者在廣東省農村地區調查的腦卒中患者中,只有5.7%的患者進行過簡單的住房環境改造;在有蹲下起立等行動不便的患者中,只有6.4%的患者衛生間內安裝了扶手;與此相對應,39%的患者大小便后需要他人協助清理[3]。
目前,我國社區護理中家庭病床的開設為醫護人員提供了關注和改善患者居家生活環境的條件[4]。這是醫療護理服務內容增加下自然驅動的結果。盡管目前這樣的研究還很少,研究者已經做出了有指導意義的探索。譚曉青等采用家庭訪視口頭指導的方式對老年慢性病患者(包括腦卒中患者)的住所環境進行干預,發現其住所問題主要為生活空間凌亂且擁擠、樓梯不安全、地板和衛生間存在安全隱患;其研究中住所環境的主要干預內容包括:地板防滑、衛生間淋浴椅安置、調節常用物品放置高度、去除門檻等障礙物、清理過道障礙物等。
早在100多年以前,護理事業的開創者南丁格爾就指出護理的任務就是創造一種適宜于患者病情恢復的環境。近年來,隨著居家長期護理和家庭病床護理的增加,醫護人員開始關注患者的住所環境。這是醫療護理服務內容增加下自然驅動的結果。然而目前這樣的研究還很少,尤其缺乏住所環境改造方面可參考的工具。在國際上,住所環境改造指導屬于作業治療師(Occupational therapist)的工作范疇。但是在我國大陸地區,康復治療師人員極度缺乏,僅有的主要在城市的大醫院工作。另外,我國作業治療師本身也缺乏住所環境改造方面的培訓。目前,在家庭病床和居家長期護理服務中,護士是主要力量。所以培訓護理人員掌握住所環境評估和改造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合乎我國國情,是急需探索解決的問題。
隨著我國基層衛生服務的壯大、社區慢性病患者的增多,開展居家長期護理和家庭病床服務逐漸成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服務的趨勢。與此相應,住所環境開始進入基層醫護工作者關注的范圍內。研究發現腦卒中患者住所內障礙普遍存在,成為居家腦卒中患者的主要護理問題,住所問題也與腦卒中的發生有關。所以住所環境改造應成為目前去除住所問題的主要方式[5]。
盡管無障礙的住所環境對殘疾個體的重要性早已被認識,而且長期居家護理也逐漸在我國開展,但是護理人員和康復治療師并未接受過相關的培訓,也缺乏必要的知識與技能去指導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住所環境改造,所以,有必要研發適合于我國護理人員使用的住所環境改造指導手冊和普適性的指導宣傳視頻資料,以為護士在居家護理中開展住所環境改造指導提供參考,并可為其他相關部門和人員提供參考。同時以期改變患者、家庭、醫務人員和社會只注重軀體功能康復的觀念,將大家的關注點也引向環境干預,這對無法改變的長期損傷和殘疾個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