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問題導向與文化形塑:關于女博士的研究文獻綜述

2020-12-08 15:46:10尚宇菲
文教資料 2020年27期
關鍵詞:研究

尚宇菲

(天津大學 教育學院,天津300350)

受教育程度是反映女性社會地位的一個重要指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和婦女教育獲得了空前的發展。1982年是我國女博士教育的里程碑,我國自主培養的第一位女博士徐功巧獲得理學學位,此后,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入博士行列,在讀女博士所占比例以每十年一個單位呈倍數增長(如圖1),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女性高層次人力資源。不斷壯大的女博士群體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關于女博士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圍繞女博士討論的話題不一而足,對于女博士的學術研究卻未呈現出相應的勃發之姿。長久以來,無論是政府的政策設計還是學界的研究實踐,著眼點大多在弱勢、邊緣女性的群體,對相對處于高層次、社會主流的女性關注較少。女博士經過寒窗苦讀攀登至學業生涯的最高峰、躋身于社會結構的較高層次,與作為“高地原住民”的男性在比肩、同臺,領略科研魅力、貢獻社會建設并取得一定成就,在傳統與現實、個人與社會等矛盾與壓力的交織下更加難能可貴,以女博士群體為對象的研究愈顯重要。

圖1 女博士在學人數及其所占比例

相關研究對于女博士群體樣態與精神風貌的細致刻畫在一定程度上是博士生教育質量的直觀反映,研究發現的問題、原因的剖析是提高女博士教育質量的重要參考。搜集、整合國內外關于女博士研究的主要文獻并加以評述,發掘已有研究的成果及不足之處,不僅有助于推動女博士甚至女性研究的拓展與深化,為構建和諧平等的社會提供理論支持,而且是在以質量為主題的時代背景下,從實踐出發,提升女博士教育質量、發揮女性高層次人力資源最大效用的所思之源與所為之據。

一、學習壓力:“共性”與“個性”的雙重宰制

博士頭銜光環的背后是常人難以經受的重重考驗,包括同輩群體之間的比較、頻繁的考核與評估、科研項目中的低地位、科研活動中的高工作量、發表與出版的學業要求、無固定收入帶來的經濟困難[1]等學業壓力。在博士稱號前冠以“女”字這一性別符號更添艱辛與不易。女博士需應對博士生學習期間的共性壓力,如王小棟以在讀女博士為研究對象,運用敘事研究方法,對個案深入剖析、以小見大。研究發現女博士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研究方向選擇”“時間安排”“學術成果產出”“尋找工作”與“期待與現實比較”五方面學業壓力,女博士的“壓力故事線”更反映出博士生群體的壓力來源[2](214-228)。此外,女博士還要承受性別符號帶來的“個性化”的壓力。

首先,女性與科研隔離的“文化傳統”使女性在從事科研活動的過程中遇到阻礙,女博士需應對科研領域中性別分層帶來的文化阻力。美國社會學家科爾兄弟指出:“在漫長的科學歷史進程中,科學家幾乎為男性獨占;直到二十世紀,‘男科學家’這個詞幾乎能做‘科學家’的同義詞。”[3](140)究其原因,生物決定論者認為男女兩性的基因差異決定了兩性的行為特征和在社會上的分工表現。女性的生理特征決定了她們是情感型的,以主觀感受作為觀察和理解世界的出發點,這與成為科學家意味著必須擺脫主觀情感,保持理性的頭腦和客觀的立場相背離,因此女性注定與科學無緣[4](44-49)。社會建構論者認為男性統治作為歷史和社會中的常見模式,在男女兩性之間制造出一系列身體、心理等差異和特征,被當作一種天然存在的、固有的屬性記錄下來[5]。在生物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的理論作用下,科學、客觀性與男性化之間形成了穩定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組由身體和語言創造的信念,在語言的幫助下獲得一種力量并制約著男女個人的選擇[6](15-21)。科研活動的男性化常被看作“客觀事實”,所需的客觀性、理性、邏輯性和線性思維等觀念被看作男性專利,女性則被視為“類似移民過來的少數群體”,科學研究領域形成了對女性“不友好”的組織文化:石彤等考察西方高等教育中的性別差異,發現在傳統男性主導的學科領域中,特別是科學、數學、工程、技術專業,女性所占比例較小,女性學生的學術深造與發展面臨著更多的困難[7](97-106)。H·朱可曼和J·科爾指出女性從事科學研究時往往面臨“三重處罰”[8](49-53);傅克發現女性教師在高校學術領域處于弱勢地位,無法掌控學術的話語權[9](116-120)。女性在科學中處于弱勢地位導致人們認為女性不適合學習這些學科甚至參與相應的科學研究活動,因此較少鼓勵、引導她們接受此類科目的教育、參與相應的研究活動[10](1627-1633),由此形成了女性“缺乏科研訓練—無法勝任科研任務—處于科研弱勢地位”的死循環,女性在科研活動中的弱勢地位導致女性比男性更自卑和怯懦,有更多的對自我命運的不確定感,削弱從事科學研究的動機和期望。女博士作為科研活動中接受訓練、成長的研究者,不可避免會遇到性別符號帶來的偏見與阻力,需進行心理建設,培育打破“科學的性別藩籬”之勇氣與實現自我超越之決心。

再者,女性需分割時間與精力調和多元角色。傳統的男性統治的文化倡導以“內、外”為場域標志的性別秩序,男人充當“工具性角色”,“工具性行為”與工作、成就、統治相聯系,適于從事家庭以外的、具有競爭性和開拓性的工作;女人充當“表意性角色”,“表意性行為”與情緒、感受的表達有關,須處理好家庭關系,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11](14-15)。時至今日,女性仍是維系家庭與養育子女的主要承擔者,處理家務投入的時間與精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女性對職業的認知及進一步發展[12],作為研究者的女博士需要平衡、兼顧自身具備的多重角色。相關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圍繞成長歷程、學業經歷、職業選擇、對婚姻和愛情的態度,考察了九位女博士的事業-家庭偏好[13],發現女博士對自身承擔角色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對家庭與事業的偏好,其意向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習投入度及學習效果,已婚女博士常面臨更艱難的抉擇。杰出的女性研究者作為女性發展與成才的典范,需要撰寫為女性爭取權益的文章,履行為女性群體發聲的社會責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她們從事科研的時間[14]。女博士往往由于性別被賦予更多的責任與期待,隨之而來的角色扮演、轉換、調適,可能牽扯時間與精力,帶來一定的學習壓力。

二、就業困難:職業生涯發展中的“隱性歧視”

關于女博士就業問題的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就女博士的職業選擇偏好而言,趙世奎等人通過分析“全國博士質量調查”數據,發現博士生就業偏好存在性別差異,尤其是在就業單位性質的選擇上,女性博士生最想到高等院校就業的數據比男性高17.69個百分點,最想到其他性質單位就業的比例均低于男性[15](53-56)。另有研究者發現女博士更傾向從事學術職業,男博士傾向于選擇學術研究單位的發生比僅為女性的27%,傾向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發生比是43%[16](24-25)。鮑威等人對《高校博士生發展數據調查》采取多元邏輯斯特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再次證明了女性更加偏向于學術職業選擇[17](61-70)。職業選擇偏好往往在博士生學習期間表現出來:美國大學的女博士生對學術教學的興趣高于男博士生[18](109-122),澳大利亞的女博士更多地參與教學,建議或指導學生,男博士更多地參與研究,監督或管理產品開發和研究產品的商業化[19]。在學術職業的落實結果方面,女博士的學術職業落實率略高于男性[20](73-77)[21](1-7)。盡管女博士對學術職業的選擇偏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這一群體現象易使社會公眾形成女性偏好安逸的穩定職業、缺乏競爭力與進取心的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女博士的職業發展。

雖然已有實證研究表明女性博士畢業生的就業結果與男性相比不存在明顯的性別劣勢[22](114-123+190-191),但是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會遭遇“隱性歧視”,即在職業生涯中存在因性別導致的入職門檻、績效、晉升與資助等性別差異,這些微小而隱蔽的差異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劣勢累積,即使是具有高學歷的女博士也未能幸免[23](153-185)。金蕾蒞等人通過對北京某綜合性研究型大學2005年—2010年博士畢業生歷史數據的梳理及2010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女博士獲得第一個工作機會所需時間長于男博士。在求職過程中,女博士未因具有高學歷而順利獲得工作機會,反而會受性別因素影響,在非學術職業方面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24](68-72)。相關研究多是將女博士作為女性群體中的一部分,置于“女性就業難”的背景中進行原因分析。張抗私[25](103-112)認為,用人單位對錄用女博士有所顧慮,在條件差不多或男性條件稍差的情況下更愿意錄用男性。一方面法律基于生理特性對女性權益的保障,使用人單位認為錄用女性的成本高于男性。我國《勞動法》規定,女職工按規定享受的產假期間,工資照發。用人單位必須支付女性雇員產假期間的工資獎金,承擔崗位空缺填補成本。女博士畢業時年齡大多在28歲至30歲,正值生育年齡,錄用她們會給企業的發展和單位的正常運轉帶來不穩定因素。另一方面,黃桂霞[26](123-124+128)認為,用人單位認為女博士終歸是女性,受家庭重于事業等傳統觀念的影響,缺少像男性一樣的工作熱情和事業心,影響工作效率和企業效益。因此,在同等條件下與男性比較,女性就業往往面臨機會不平等、工作待遇低、養老金等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問題。

三、婚戀問題:“變”與“不變”中“剩女”現象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考上研究生的女性需要做“犧牲婚姻”的準備[27](32-33),二十余年后,女博士“婚戀難”的問題雖然有所改善,但是話題熱度仍存,人們普遍認為擁有高學歷的女博士在婚姻市場上飽受“冷遇”,“學歷影響婚戀”一直被當作不證自明的準則。對此,羅毅、任路江持反對意見,他們針對女博士的婚戀調查的結果表明,個別女博士婚戀“難”的問 題 實 質 上 是 一 種 文 化 性 婚 姻 擠 壓[28](68-74),強 調 社 會 中 的“變”與“不變”對女博士婚戀問題有著深刻的影響。這一結論與其他研究者得出的結果互相印證。首先,在學歷社會中女性的文化資本使之具有了獨立的品性,改變了女性作為“他者”的依附性存在及弱勢地位。張國平認為,在學歷社會女博士掌握著最優的“文化資本”,可以像一般等價物一樣,通過交換獲得體面的職業、穩定豐厚的收入、較高的社會聲望和地位等稀缺資源。高知識、高學歷讓女博士有獨立的思想意識,高收入、高地位讓女博士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使她們不依賴男性而獨立生活[29](5-6)。其次,女博士的擇偶觀不斷發生變化。劉慶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女博士大多以結婚為目的擇偶,更加理性、審慎,本著“寧缺毋濫”的想法,使婚戀呈現出“難”的表象,這也是女博士處于單身狀態的合理解釋[30](72-74)。程雯選取12名在讀女博士生深度訪談,發現女博士擇偶動機呈理性狀態,擇偶標準側重人品和社會條件,擇偶行為“順其自然”,不急于解決婚戀問題,同時她們正在逐漸調整擇偶標準,打破了非博士不嫁的現象[31]。女博士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判斷是影響擇偶觀念的主要因素,除此以外,原生家庭中親子關系、家長對子女擇偶期望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傳統與新興婚配文化并存,形塑了女博士的擇偶偏好[32](69-75)。最后,傳統觀念對婚戀問題始終存在影響。在以男性權力為中心的家庭結構中,“女性的社會關系就是家庭關系”,她們的地位等同于孩童,作為依附者存在。周曉燕等人認為,“男強女弱”家庭關系的傳統觀念具有一定的慣性,導致青年擇偶延續著“斜坡理論”,即強調男方一切條件都應比女方強,尤其是學歷這個非常重要的“硬件”。女博士的高學歷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傳統的男性權威,他們認為女性的學歷優勢會使自己喪失支配性地位[33](50-53)。對于年齡的考量是處理婚戀問題的不變因素。長時間的求學經歷讓女博士面臨“高年齡”的尷尬情況,雖然在實際年齡上依然屬于青年人,但由于利用較長的時間潛心追求事業和經濟獨立,不知不覺錯過了擇偶機會,錯過了適婚年齡,導致年齡偏大,面臨成為“剩女”的困境[34](90-93)。受傳統觀念影響,人們往往對年齡較為敏感,對“大齡”女博士報以排斥、拒絕的態度,使她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盡管由于社會限制與自我限制,個別女博士的確存在婚戀難的問題,但是事實上婚戀問題是社會問題,并非女博士獨有的問題,也不與高學歷有必然聯系。

四、形象問題:文化規訓下的認同屏障

社會對女博士的廣泛關注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與互聯網進入普及和應用的快速增長期吻合。信息借助互聯網這一平臺打破時空界限,使遠程事件進入尋常百姓的視野,女博士被大眾傳媒推至社會公眾的覺知場域[35](183-184)。關于女博士的信息呈多元化態勢,盡管媒體對女博士外表形象和內在性格做了大量修復性的、積極的報道,使人們重新審視女性智能及女博士形象,但是大眾對女博士的負面印象仍舊較多。楊英發現女博士的負面形象大多以“標簽化”形式呈現,人們打趣道:女本科生是“黃蓉”,碩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東方不敗”。女博士無法抗拒地被標簽化、符號化:老大難(就業難、擇偶難)、三高(離婚率高、自殺率高、發病率高)、另類(性情異化,性別異化)[36](65-70)。女博士寒窗十幾載,功成名就,不但不能享受自我實現的喜悅,還背上了“第三種人”的沉重稱謂,既不被男性認可又不被女性接受的另類形象。一些人甚至認為女博士生理上雖然保持著女性,可是心理上早就男性化了[37](77-80)。這種性別刻板印象帶有歧視意味,是女博士受到排斥和擠壓的直接反映,無形中在女博士的發展道路上設置了一道“認同屏障”[38](265-268+309)。女博士不僅要克服負面形象造成的內心不平之感,堅定對女博士身份的認可,深化對女博士的身份認同;還要通過個人及群體的努力,彰顯知識女性的積極形象以獲得社會公眾對女博士的認可,建立對女博士正面形象的社會認同。

關于女博士形象的研究,主要基于傳播學與語言學視角,聚焦于剖析女博士形象的成因,相關研究得出了共性結論:陳舊的性別觀念與急功近利的大眾文化一同塑造了“女博士”的負面形象[39](122-125)。一方面,傳統的性別觀念根深蒂固。花昭紅等人認為我國長期處于男權社會,歷來對女性的要求是恪守“三從四德”、相夫教子,如果有一些女性脫離了“賢妻良母”的傳統定位、成為事業強人或處于強勢地位,就會被認為離經叛道。直至現在,這樣的男權社會的價值標尺依舊發揮作用,使一些人本能性地排斥具有高學歷的女性,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女性,促使社會公眾對女博士形成不為人所理解的負面形象[40](48-49)。另一方面,大眾傳媒復刻傳統觀念并以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的特點加固了女博士的刻板形象。洪靜[41]對以“女博士”為關鍵詞的新聞報道進行統計,發現新浪網五年內的負面報道占總量的59.5%,主要體現在女博士自殺、性失范、受騙、求職困難等低俗化、污名化消息上。朱蕾等人通過對關于女博士的負面新聞標題、正文及網友評論進行批判話語分析,發現在信息時代,大眾傳媒對女博士負面形象的建構和傳播起著關鍵作用,女博士負面形象一旦產生,就會迅速在受眾中獲得反饋并加固對女博士消極的刻板印象[42](66-74)。孫琳進一步指出媒體對女博士負面形象建構與傳播的作用,她認為媒體的鏡頭是“探照燈”更是“放大鏡”,媒介形象本身建立在對客觀存在的改編上,日常生活中社會大眾看到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傳播媒介為我們選擇的[43](21-28),他們往往站在男性視角審視女博士,出于獵奇心理和對世俗偏見的迎合,存在片面選材、缺乏深度剖析和客觀評價等問題,這些報道一經流傳就會鞏固女博士的負面形象。

五、結語與討論

通過上述梳理,發現女博士的相關研究呈現出問題導向,聚焦于現實中的具體問題,如學習壓力、就業困境及婚戀問題,與女博士的生活息息相關。研究者從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語言學、教育學等多種視角出發,以實證研究為主,一方面通過大量樣本數據分析描繪女博士在就業、婚戀問題方面的群體樣態或收集、統計新聞報道中關于女博士的內容,還原女博士群體的媒介形象。另一方面通過深度訪談,圍繞學業、就業、婚戀等問題剖析女博士個案的心路歷程,以小見大呈現女博士的群體樣貌。一系列的研究結果是對女博士面臨的問題的原因剖析,明確指向社會文化建構對女博士的影響,即女博士面臨的問題是根植于社會性別分工的“文化性”問題:女博士的個性化學業壓力具有明顯的性別符號,集中表現在科研生活中需應對“男性主導的科學文化”帶來的阻礙及傳統性別文化帶來的家庭與事業之間的抉擇及角色沖突。女博士的就業困境出現在勞動力市場及用人單位對女性存在“隱性歧視”的大環境下,高學歷的女博士群體未能避免固有文化觀念帶來的職業生涯發展困境。女博士的婚戀問題反映出高學歷具備的文化資本與傳統觀念的矛盾沖突。問題的背后反映出一定的社會文化變遷,雖然傳統的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二元對立格局已然轉變,女博士正用學術經歷與成就昭示著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但是由于文化的慣性與惰性,女博士往往會受到文化遺存帶來的影響與阻滯。女博士的負面形象往往與這些問題相伴相生,并在這些問題發酵的過程中被強化。女博士面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沖突的反映,實質上是文化形塑的結果。此外,目前國內關于女博士的婚戀問題和形象研究的文獻較多,可見傳統觀念在中國社會依舊具有較深厚的基礎與頑強的生命力,國外的研究更多著眼于女博士的學術與就業問題,中西方女性運動的過程存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差異,導致觀念更新的進度與徹底性有別,中西方研究的橫向對比之下更見文化差異對女博士研究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啟示研究者從社會實踐出發、以問題為導向審視女博士群體,從社會文化建構的視角對女博士的相關問題進行審視與剖析。

當我們基于整體性思維考察女博士面臨的問題,不難發現這些問題之間存在互為因果的聯系,呈現出反饋圓環。換言之,女博士在當下學習與日后發展過程中要面對的不僅是一個問題,而是表征為某一問題的多種問題構成的復雜共同體。現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一顯性問題,抓住主要矛盾,對于背后的問題缺乏聯系性思考與細致分析,導致研究內容存在局限。最直觀的表現是對女博士的研究突出“女”的性別特征而忽略“博士”的學術與教育屬性。一些研究在考察女博士作為強勢群體在“弱勢”處境中時,無形中將男性作為比較標準甚至參照對象,尋求問題的成因與解決對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關研究缺乏社會性別的研究視角。研究對象的選取僅能反映出某一時間段的截面,缺少對女博士群體中異質性的呈現。研究對象的選取存在的不足使研究偏向于靜態考察,忽視縱向的、動態的變遷,導致對女博士問題的描述具有“一概而論”的傾向,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女博士的群體樣態,但是有“以偏概全”之嫌,忽略了女博士面臨的問題所具備的時代性與個性,即處于不同時代的女博士分別面臨怎樣的問題、相同的問題在不同時代有怎樣的表征及應對措施?為女博士的研究提供新視角、新內容與新思路。

女博士群體的不斷壯大是我國女性教育水平與社會地位提高的重要表征。時至今日,女性教育的訴求不僅在于“追求平等”、獲得相應的教育權利,而且要在此基礎上“走向卓越”。必然需要相應的理論研究作為支撐,對女博士群體的研究愈發重要。關于女博士的研究呈現出的“問題導向”應當成為日后研究一以貫之的研究思維,需要注意的是女博士群體面臨的問題既有歷史性,又有時代性。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每個時代總有屬于自己的問題,只有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才能實事求是地對待問題,找到引領時代進步的路標[44](6-9)。只有具備發現問題的敏銳、正視問題的清醒、解決問題的自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女博士教育質量。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女博士面臨的問題是文化形塑的結果,因此,提高女博士教育質量的問題實質上是建構先進的性別文化的問題。如何扎根中國大地、立足新時代,建構先進的社會性別文化,以平等和諧的文化氛圍為女性高層次人才營造成長環境、打造成才平臺,輸出貢獻于社會的人力資源,是值得廣大研究者深入思考的問題。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日韩资源站|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狠狠色综合网|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国产免费a级片|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不卡|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综合色在线|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丝袜亚洲综合|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啪啪|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黄色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91九色视频网| 国产精品v欧美|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在线播放91|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日韩在线1|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另类色|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婷婷亚洲视频| 精品国产网|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国产精品浪潮Av|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色哟哟国产精品| 五月天在线网站|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日本a级免费|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综合成人|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