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霞 丁福興
蘇州科技大學 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2018 年6 月21 日,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四個回歸”,分別從學生、教師、學校、社會四個方面為高校教育指出了發展方向[1]。高等教育的“四個回歸”本質是“培養人”,用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來檢驗高等教育工作的成果。高校是一個雙向交流與多方協調相結合的教育體系,“四個回歸”理論不僅要在教師層面學習,更要作用于學生,幫助大學生回歸常識。
隨著高校擴招,高等教育全民化發展趨勢明顯,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卻有所下降。在中小學生教育“減負”的背景下,大學生教育卻呈現出無負擔化現象。大學生普遍存在對大學定位不清晰,思想政治站位不高、學習目標不明確,科研意識不足等現象。現實與理想的差距需要教育體制不斷改革,而在升學就業的壓力逐漸增大的新時代,一定程度上又倒逼大學生自覺“增負”。因此,高校要引導、督促、鼓勵大學生“回歸常識”,有效“增負”。
大學生是高校教育中的主體,教育要做到“以人為本”,那么做人便是基本常識,而“培養人”又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要求。其次是作為學生學習本職的常識,最后通過學與做的融會貫通上升到家國層面的再回歸。
求真學問就是在政治上掌握真原則,即閱讀、感悟并體驗經典書、基層書、群眾書的價值,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在學業上牢固基石,即讀專業書,以專業知識為中心,拓寬自己的知識范圍。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非常完備的場所,但在互聯網和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浪潮中,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受到了很大沖擊。只有系統化地讀書學習,才能不被“快餐文化”所侵蝕,保持冷靜的思考與理性判斷。
新時代是歷史上最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時代的新氣象也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學真本領就是在科研上要誠實自律、秉持科學嚴謹的態度、尋找新觀念新思路。不能為了科研而科研,簡單地在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改頭換面;在工作中有務實苦干,做到會干事、干成事,術業有專攻。
“回歸常識”不僅是要學,更在于實踐,做到知行合一。實干興邦就是將真學問、真本領融會貫通,再通過實踐實現中國夢。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我們學到的各類知識、各種本領才能夠得以應用、檢驗與論證。具體到個人,就是要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做該做的事,找準目標就要行動,而非夸夸其談。
大學是青少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對于學生價值觀念的塑造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班級作為最基本的單元,班主任和班、團學生干部要抓好這一關鍵期,充分發揮其帶頭作用。通過定期開展主題班會、經典著作讀書分享會和團日團拓等活動,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升政治修養,增強文化認同感。
學校的專業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學校和教師要善于挖掘互聯網上的精品課程資源,營造愛學習、善分享的學習氛圍,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此外,教師也要及時向學生普及專業發展前景信息和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幫助學生建立適合自己的目標,提高大學生理論文化素養。
大學是一個做學問的地方,除了日常專業課程知識的學習,也不能忽視科研的重要性。學校要構建學生-導師雙向信息溝通機制[2]。一方面,導師要向學生傳輸科研知識,通過先抓致力于做科研的個體,樹立榜樣以激發其他同學的科研興趣;另一方面,保障學生能夠找到合適的指導老師,在導師的指導下實踐調研、自主完成項目研究,提高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