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雪,張愛儒
(青海大學,青海 西寧 810016)
黨的十九大以后,我國的經濟發展理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成為新的焦點和關注點。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為了提高現代化的程度和水平,物的發展成為現代化的目標和本質,人的發展反倒成了工具和手段,這違背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宗旨。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提出,構建尊崇自然、綠色的生態發展體系,將建設生態文明提升為“千年大計”。
近年來,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區域復合系統的協調度進行研究。Kenneth Boulding(1966)提出“生態-經濟協調理論”,運用系統方法進行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分析,指出“生態系統與經濟社會系統構成了耦合關系較為復雜的生態-經濟復合系統。”黃德春等研究得出,2001—2015年中國生態-經濟動態復合系統協調度整體處于較低的水平,而對于此類的系統耦合研究組合還有經濟-能源-環境系統、生態-經濟-社會、人才-產業-資源、社會-經濟-人口與環境資源發展、科技創新、科技資源與經濟增長等。國內學者對于行業的耦合也有研究,如區域制造業與物流業、創新創業等。本文將經濟-生態-政府支持三個系統進行復合耦合研究。
根據數據的可獲取性和指標的代表性,閱讀相關文獻,以綠色發展水平為研究目標并結合研究實際,選取合適的評價指標,構建青海省以經濟增長、生態環境和政府政策支持為子系統的指標體系,并采用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結果如表1所示。
文章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青海省統計年鑒》(2011—2018),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環境公報,國土及相關部門的資料。
1.熵值法確定權重。在實踐綜合評估方法時,有幾種評估方法。根據不同的權重,存在用于評估主觀加權的方法和用于評估客觀加權的方法。主觀授權方法基于主觀判斷,缺乏客觀性。本文采用客觀賦權法中的熵值法,并且,為了消除極端值“0”的影響,對原始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權重由信息熵原理確定,這使得可以客觀、準確地評估研究對象。本文不再對熵值法進行詳細論述。
2.耦合度模型。借鑒物理學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數模型,三個子系統的綜合耦合公式為:

式中:C∈[0,1]
協調度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D為耦合協調度;C為耦合度;T為經濟、生態和政府政策支持的綜合協調指數;T[0,1]。耦合度協調度標準參照彭朝霞等的論述。

表1 青海省經濟-生態-政府支持度復合系統指標評價體系
由圖1可以看出,2010—1017年間青海省的經濟、生態和政府支持的狀況明顯改善,表明,青海政府的政策制定和項目管理對各系統綜合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2010—2017年,青海省經濟和資源子系統的綜合協調發展情況處于緩慢上升的趨勢,兩者的始點處于較低水平 (經濟子系統為0.0438,資源子系統為0.0936),經濟的發展狀況相對滯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青海省位于西北內陸,工業生產仍然以粗放型為主,經濟實力較差。從政府的綜合協調發展指數來看,其數值始終高于經濟和生態子系統,而且以較高速度增長。其原因可能是為了恢復“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沖擊,青海省人民政府響應國家號召,出臺了關于應對工業經濟突出問題的十項舉措、促進消費升級以推動經濟發展的意見等措施來恢復和提升經濟發展。

圖1 青海省經濟-生態-政府子系統綜合協調發展指數
根據指標數據,用熵值法計算權重,并基于耦合協調度模型得到青海省8年間的各系統耦合協調度,結果見表2。青海省耦合度C均值為0.8852,系統之間處于良好協調的狀態,但從耦合協調度D來看,2010—2017年間青海省經濟-生態-政府支持之間的耦合協調度呈現緩慢上升趨勢,耦合協調度D從2010年0.0227上升到了2017年的0.1070,但即便如此,青海省這三個子系統耦合協調程度仍然處于嚴重不協調狀態。綜合耦合協調度的提升與經濟子系統、生態子系統和政府支持子系統三者之間系統發展緊密相關,只有三者之間均呈現有序協調上升發展,青海省整體的耦合協調度才會上升,從而促進經濟良性增長。

表2 青海省經濟-生態-政府耦合協同指數均值比較
青海省素有“中華水塔”的美譽,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本文研究了青海省經濟-生態-政府三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發展情況。研究發現,青海省的綜合協調發展指數總體處于緩慢上升的狀態,其中,政府支持力度方面上升最快,可看出青海省人民政府對生態經濟發展的密切關注。青海的經濟也在持續緩慢上升中,但就系統耦合度來看,仍處于嚴重失調狀態,還需要各方力量進一步的持續努力。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響應國家號召,建立生態文明,減少對生態資源的依賴,對提升青海省的整體綜合發展至關重要。
要促進青海省的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經濟呈現綠色發展狀態。其一,要做到優化產業結構,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需求逐漸轉變為內生動力,加快第二產業的技術改造,增強我省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現實需要,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其二,政府和企業協同發力,聯合參與。其三,青海省要探索生態經濟發展路徑。在此基礎上,緊抓“一帶一路”時代機遇,掌握發展契機,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創新,緩解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資金難題,進一步推進全省經濟健康持續穩定發展。
注釋:
①Boulding K E.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J].Environmental Quantity in A Grouting,1966,58(4):947-957.
②黃德春,胡浩東,田鳴.中國生態-經濟協同發展實證研究——基于復合系統協調度模型[J].環境保護,2018,46(14):39-44.
③李力,洪雪飛,王俊,謝筱玲.基于PLS與ESDA的經濟—能源—環境系統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軟科學,2018,32(11):44-48.
④康玲芬,李明濤,李開明.城市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協調發展研究——以蘭州市為例[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5(02):168-172.
⑤路獻琴,韓飛,郭普慶.山西省“人才·產業·資源”動態復合系統協調發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3):42-46.
⑥謝志忠,黃初升,趙瑩.福建省社會、經濟、人口與環境資源發展的協調度分析[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2,28(01):133-137.
⑦孟凡蓉,陳子韜,袁夢.科技創新、科技資源與經濟增長的耦合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9,40(09):63-74.
⑧彭朝霞,吳玉鋒.我國生態—經濟—科技系統耦合協調發展評價及其差異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04):25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