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酒店、無人洗衣房、無人配送、無人工廠……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 (下稱《意見》),指出將發展15個新業態、新模式,并以重大項目為抓手創造新的需求,培育新的就業形態。這其中,發展基于新技術的“無人經濟”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
“無人經濟”,顧名思義,即是指無人值守服務。比如,迷你KTV,沒有服務員,打開門想唱就唱;智能快遞柜,不在家接快遞時,可以暫時寄放在里面;無人超市,沒有店員,手機掃碼開門,在線自助支付……這種基于智能技術,在零售、健康、消費、物流等諸多場景下實現的無工作人員的服務,相比于有人值守服務,商家能夠節省大部分人力成本,消費者也能從中獲得更好的服務體驗。
“無人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展到各行各業。成都出現了無人酒店,從預訂到退房全程智慧操作,無人服務,也無需等待,手機開房、刷臉入住;新疆出現了無人彩票機,顧客掃碼付款就可以取出相應金額的彩票,刮出的獎金,可通過掃碼領取;濟南出現了24小時自助圖書館;西安街頭出現了自動售菜機、無人面館;杭州無人智能加油站面世,在這里,沒有服務員或者任何工作人員在現場操作,也沒有人到你面前收錢,連你的油箱蓋子都不用自己動手去擰,一切都由智能機器人機械操作完成。
“無人經濟”在服務業大顯身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快了這一進程。
位于上海的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區一段測試道路上,滴滴無人車已經開始試運營。北京的一些白領發現,中午為他們配送外賣的不再是騎著“小電驢”的外賣小哥,而是一輛輛科技感十足的無人駕駛車。
無人設備應用正在加速向物流業拓展。抗疫期間,京東在河北白洋淀附近搭建了一條無人機航線,用Y3-max無人機為這些村莊送去生活物資。無人機送外賣、無人機運快遞,正成為諸多大型物流企業聚焦的新模式。
“無人經濟”除商業領域以外,還包括制造領域,如無人工廠。工業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單調、頻繁和重復的長時間作業,或是危險、惡劣環境下的作業,其廣泛應用于汽車制造、電子電氣等行業。
“無人經濟”的發展,使機器人大規模進入生產領域。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約15萬臺,全球占比40%左右。中國電子學會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機器人市場規模近年來保持著20%左右的平均增長率,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97臺/萬人,正快速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機器人越來越多,工人會失業嗎?針對“無人經濟”發展可能影響就業的質疑,專家指出,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都伴隨著舊崗位的淘汰和新崗位的產生,“無人經濟”的發展可能會減少一些辛苦、危險的工作崗位,從長遠看卻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比如,機器人取代了一些工人,也需要人員對機器人進行運維。7月底,人社部等部門聯合頒布了“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這一新興職業的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為相關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傳統服務業崗位與新崗位之間,也會有一個置換。從經濟學長期分析來看,我對‘無人經濟’的未來并不悲觀。”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表示。尤其是目前,中國的數量型人口紅利有所下降,但質量型的人口紅利,還大有增長潛力。原本的簡單勞動力,可以變為受過教育培訓的高等勞動力,這種質量型的人口紅利,是中國下一輪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變革,“無人經濟”會對就業產生何種影響?這可以從人類歷次經濟變革中找到答案。
回顧歷史上的每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既會淘汰一些就業崗位,也會創造出大量的新崗位。有了拖拉機等現代化設備代替農民耕地,眾多農民才可以進入城市、轉化為產業工人;電商沖擊了線下實體店,但也壯大了網絡營銷和物流產業,帶來網絡導購員、快遞員等服務業群體的激增。可以看出,科技創新雖然在短期內會造成一些工作被替代,但從長遠來看,它又可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關鍵在于替代和增加的比率是多少。對此,滴滴創始人程維表示,司機有溫度的服務不會因新技術出現而消失,自動駕駛也會創造新職業。據介紹,滴滴每日成交率在75%左右,“這意味著25%的乘客是無車可坐的,未來這個缺口還會不斷增加,一線城市更是如此。”因此,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無人駕駛不會搶走司機的飯碗,車輛的維修保養也都需要相應的崗位去完成。
事實上,不管是有人還是無人,其都是為“人”服務,都是為了讓消費者滿意。“無人經濟”和傳統的“有人經濟”并無根本矛盾。作為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無人經濟”的出現是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目前“無人經濟”尚處于培育和發展階段,需要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一步開發升級;需要運營安全等方面的完善提升;需要及時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行業監管,只有如此才能使“無人經濟”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