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婕 曹磊 朱宇婷



摘要: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出現浪漫主義思潮。浪漫主義不僅是一種文學藝術流派,還是先進的思想解放運動。當時西方資產階級處于上升時期,個性思潮得到解放,這在浪漫主義繪畫中得到充分的表露。無數恢宏的卓越杰作在這一時期接二連三地誕生,它們再現當時歐洲那段熱忱的美好時光。本文闡述浪漫主義繪畫的形成原因、創作過程,并賞析代表作品,旨在為人們深入了解浪漫主義繪畫提供參考。
關鍵詞:浪漫主義繪畫;創作自由;情感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02
1 浪漫主義的形成原因
1.1 自然原因
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造就了一種多元化的思潮——浪漫主義。19世紀20—40年代是它的流行時期,而30年代則是它的鼎盛時期。浪漫主義受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及歐洲啟蒙運動、民族解放運動與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這也是它形成的思想基礎和歷史背景。
1.2 人為原因
19世紀,法國民眾的生活狀況和社會經濟促使了浪漫主義運動的產生。拿破侖戰爭結束后,法國的經濟雖然逐漸恢復,但人民的生活依然困苦,物質矛盾顯著。而且啟蒙運動宣傳的理性王國的夢想破滅,引發了資產階級文學界中一些先進分子的同情。資產階級是新興的社會力量,民眾的自我意識和尊嚴在與當時的封建專制和宗教控制的反抗斗爭當中逐漸覺醒。這是一股偉大又新興的歷史潮流,足以體現當代文化藝術思潮的開明。
2 浪漫主義繪畫的創作過程
2.1 浪漫主義繪畫的選材
浪漫主義繪畫注重人文精神,強調藝術家個性的解放,常選材于中世紀傳說、文學名著和當時社會現實中的重大事件。浪漫主義繪畫藝術主要表現作者自身的個性,且注重情感,畫家把抒發情感放在創作的首要位置,于是他們開始在傳說和名著中找尋創作靈感。浪漫主義的奠基者費朗西斯科·戈雅[1],以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創作出了轟動英德兩國的《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這也是其代表作。而泰奧多爾·籍里柯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先河[2],為浪漫主義藝術走向現實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創作的《梅杜薩之筏》是浪漫主義繪畫藝術的代表作,也是法國浪漫主義繪畫史上的里程碑。畫作描繪了戰艦梅杜薩號駛往非洲途中,在布朗海域觸礁沉沒后,幸存者們在木筏上漂泊的場景,直接批判了法國政府的錯誤決策。畫中幸存者們在木筏上掙扎、呼號的凄慘表情深入人心。畫面采用金字塔構圖法,嚴謹又充滿律動,人體塑造堅實有力,光影對比強烈,色調陰郁,展現出了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而歐仁·德拉克洛瓦的《但丁的渡舟》則是根據名作《神曲》創作的。整幅畫顏色鮮明,筆觸豪放,極具影響力。
2.2 浪漫主義繪畫的情感
浪漫主義繪畫把敢愛敢恨作為首要條件[3],高度宣揚“信仰高于理性”及“感情高于理智”的觀點。同樣,情感和幻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幻想就是個性感情的具象化,于是畫家們利用畫面上的色彩表現自己內心的幻想世界。畫家戈雅的《理性入睡產生夢魘》用富有活力的構圖和桀驁不馴的筆法,挑逗性的表情和放松的姿態,體現了畫家對自我獨創性和浪漫主義精神的探索過程。畫面暗喻人們追求精神、情感甚至是夢魘的釋放,提倡主觀性和自我表現,抒發了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其后期畫作《農神吞噬他的孩子》,則揭露了人性殘忍的一面,反映出了畫家內心的陰郁和憤懣,以及對當時社會現象的強烈不滿。浪漫主義繪畫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束縛,使人們的個性、情感和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解放。
2.3 浪漫主義繪畫的創作手法
浪漫主義反對官方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美術,重色彩和色調對比,輪廓處理靈活,筆觸奔放,主張創作自由和藝術獨創,強調藝術幻想和激情,善于運用象征寓意和夸張對比的藝術手法。卡斯帕爾·達維德·弗里德里希就運用寫實和象征結合的手法[4],創作了《兩人觀月》和《海洋上的月亮初升》等一系列風景畫。他將自己主觀臆想融入畫中,借助筆觸和色彩的呼應賦予畫作內涵,從而表露出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的深沉。卡斯帕爾·達維德·弗里德里希主要追尋情感的表達與個性的展示,繪畫語言不拘一格,是西方繪畫史上的泰斗[5],也為19世紀后期印象派的出現創造了星火。
3 代表畫家及作品欣賞
3.1 費朗西斯科·戈雅
費朗西斯科·戈雅作為18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代表作不計其數,1799年的《理性入睡產生夢魘》就是其中之一。畫面中心的戈雅在一張寫字桌上沉睡,周邊包圍著各種危險的夜間動物。其中,貓頭鷹象征著愚蠢[6],蝙蝠象征著無知,它們隨時準備對沉睡的人發動攻擊。這幅畫用低明度、低飽和的色彩進行描繪,以素描的畫法塑造人與動物,夸張地突出了動物臉部的猙獰。猙獰的動物和平靜的人形成了一動一靜的強烈對比。畫作暗含兩層寓意,即“離開理性的想象,會產生可怕的怪獸。但若同理性與想象相結合,便會幻化出藝術,催生奇跡”。
3.2 泰奧多爾·籍里柯
泰奧多爾·籍里柯作為浪漫主義的開派者[7],其所繪的《梅杜薩之筏》擁有“浪漫主義的號角”[8]的美譽。幻想和激情充斥著整個浪漫主義流派,但《梅杜薩之筏》運用寫實手法進行表達,創作取材于1816年,梅杜薩戰艦觸礁沉沒于西非海岸處的現實事件。當時船上有上百人,事故發生后,該戰艦船長和國家重大官員棄百姓的生命于不顧,紛紛私自搭救生船逃離,留下149人在臨時搭建的木筏上,在海面上漂流了長達240多個小時。最終發現時,幸存者僅十多人。泰奧多爾·籍里柯為創作這幅作品,用了18個月,期間匯集了大宗有關梅杜薩號的檔案[9]。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泰奧多爾·籍里柯決定采用金字塔式構圖,表現人們在隨波逐流的木筏上掙扎著呼救的情景。畫面中央位置,呈現出由人流組建成的金字塔形狀。最上端是一個高舉并舞弄著紅色襯衣的黑人,希望憑借此舉引起遠處的注意。木筏上的人們緊緊相擁,流露出對生還的渴求。畫面的西南角落是一具已被海水浸得變色的遺體,畫面正西邊是一個衰弱得無法活動,并且懷中抱著兒子遺體的年長水手。他面部表情木訥呆板,對求生顯得無動于衷,死亡和生還對比強烈。畫面強烈的光線和沉悶的色調,營造出了緊張感,暗喻了悲劇的結局。畫作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殘忍[10],彰顯了籍里柯的主觀締造性和豐富的幻想能力。籍里柯在當時封建守舊的風俗中作出了大膽的探索,并被后世所借鑒。
3.3 歐仁·德拉克洛瓦
1798年[11],歐仁·德拉克洛瓦誕生于浪漫之都——巴黎。他的畫作結合了歐洲各藝術流派的特征,并影響了后世的藝術家們。1822年,歐仁·德拉克洛瓦所畫的《但丁之舟》名噪一時。26歲時,他又憑借《希阿島的屠殺》,確立了自己在美術界中,在浪漫主義流派中的地位。1842年,畫作《希阿島的屠殺》展出。畫作渲染出一種恢宏的氣氛,以強力增援希臘人作為中心主旨[12]。畫家以熱烈而豐富的色彩、緊張而悲苦的人物造型、明暗對比強烈的光影效果,表達了土耳其人的暴虐和希臘人慘遭屠殺的情形。作品以豐富的色彩、明暗對比的效果和人物緊張的神態,生動地展示了人類的悲劇,鮮明地體現了歐仁·德拉克洛瓦的感情與立場[13]。歐仁·德拉克洛瓦在民主和封建的對立中,起著重要作用。他改變了當時美術創作的窘狀[14],動搖了古典繪畫的地位,促進了浪漫主義藝術在色彩方面的成長,為印象派的出現打好了基石,許多后代藝術家們的繪畫也深受其影響。
4 結語
浪漫主義繪畫肯定個人情緒的闡揚,繪畫藝術觀念與傳統不同,“繪畫方式不拘謹且恣意豪放”。畫家們熱情高漲,以至于當時大部分美術作品都涵蓋了關于愛與恨的主題思想,充滿了人文主義情懷。畫家們將極端而熱烈的情感融入畫作,把想象力轉化為創作的動力,用激情打破了所有規章。這種新型的繪畫方式沖破了舊思想的桎梏,使人們的個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釋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婁夢.淺談法國浪漫主義美術[J].美術教育研究,2016(19):42.
[2] 周玞瑤.十九世紀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美術之比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35(10):263-264+293.
[3] 龔平.約會藝術之都“巴黎”——19世紀法國美術漫談之二·浪漫主義[J].中國美術,2011(02):152-155.
[4] 李芳凝.新古典主義美術與浪漫主義美術的對立與融合[J].美術大觀,2010(09):58-59.
[5] 楊威,丁山.慢設計理念下圖書館景觀設計研究[J].設計,2018(11):158-160.
[6] 吳曼.論環境藝術與傳播學的關系[J].新聞戰線,2016(14):32-33.
[7] 湯箬梅.里約奧運公共藝術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6,37(05):19-23+77.
[8] 李雪艷.中國傳統造物工藝中的生態文化[J].民族藝術,2017(06):61-66.
[9] 祝遵凌.設計與自然生態[J].設計,2018(11):007.
[10] 祝遵凌.生態設計[J].設計,2018(11):029.
[11] 朱一.參數化家具設計的現狀和展望[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12):60-61.
[12] 裴冰瑤.日式餐廳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11):120-121.
[13] 周元,管雪松.單品餐飲空間室內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3):120-121.
[14] 梁晶,吳艷輝.小型LOFT住宅空間多變性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8):32-33.
作者簡介:李嘉婕(2000—),女,浙江衢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曹磊(1978—),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朱宇婷(1992—),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