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雅雯 周藝 張令 付正歡
摘? ? 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事關“三農”,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視。闡述了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并以陜西省涇陽縣蔬菜種植業為例,分析了涇陽縣應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蔬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困難,并對此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建議,包括政府主導構建互聯網農業服務體系、建立涇陽縣蔬菜供銷“全產業鏈”電商大平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
關鍵詞:互聯網技術;蔬菜種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用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0)20-0131-02? ? ? ?中圖分類號: F321;D422.6? ? ? ?文獻標志碼: A
2015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將繼續推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題,充分體現了這項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互聯網技術在當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大數據背景下,對互聯網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使其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助推器。
1? ?互聯網技術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
1.1? ?有助于農產品消費需求的傳遞和預測
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就是要契合消費者的需求,然而農產品的需求來自千家萬戶,依靠傳統的方式,難以準確取得消費者的需求數據。然而互聯網技術可以突破時空領域的限制,使消費者與種植戶可以隨時進行“零距離”的信息溝通,并且對數據進行分類統計。互聯網可以將農產品消費數據向種植戶進行傳遞,便于種植戶及時調整種植品種,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可對歷年消費大數據進行分析,建立農產品價格隨時間變化的價格模型,對農產品價格變化進行模擬,提前預測未來市場需求較大的農產品,從而對種植結構調整進行科學指導[2]。
1.2? ?有助于農產品供給結構預測
農產品供給結構指的是農產品種植的品種、規模等比例狀況。傳統農戶往往跟風種植,在蔬菜種植領域中這一特點更為突出,農戶往往選擇上一年度價格高的蔬菜品種進行種植,導致上年蔬菜價格高的品種,在當年產量暴增從而價格下滑,農民豐產不豐收,經濟損失慘重,表現為“上一年價格決定當年產量,當年產量決定當年價格”的特征,使得蔬菜價格波動大,種植戶存在較大的品種選擇風險。
互聯網技術可以通過電商平臺等搜集農產品種子銷售量的即時信息,結合單位面積種子消耗量和平均產量,可以測算出當前電商平臺已售種子的預期農產品產量,預測出農產品供給結構情況,從而尋找當前種子銷售數量較小且適宜種植的品種,避開種植規模過大的品種。
1.3? ?有助于利用大數據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使得農產品供給契合消費者需要,使農民收益持續穩定增長。
以蔬菜種植為例,蔬菜的價格是保證菜農收益的關鍵因素,而蔬菜價格主要取決于當季的供求關系。由于蔬菜種類繁多,各品種之間又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導致蔬菜價格的影響因素更加復雜,農戶進行種植品種和規模決策時較困難。科學的種植決策,既要依賴消費需求預測,又要結合當季各品種的供給規模預測,通過互聯網技術,一方面可將匯集到的蔬菜相關購銷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引導蔬菜種植迎合消費需求,從而對種植品種和規模進行科學指導;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技術對農業科技進行多媒體傳播,引導農戶樹立生態、綠色、環保的種植理念,從而對農產品的品質提升進行指導。通過互聯網技術指導農業生產,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滿足消費者需求,進而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 ?涇陽縣應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蔬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困難
涇陽縣是西北最大的蔬菜種植縣,2019年蔬菜產量總共181萬t,產值18.76億元,蔬菜收入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以上,蔬菜種植成為涇陽縣的支柱產業。應用互聯網技術對蔬菜種植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農民既豐產又豐收,成為政府、農業專家和農戶都很關心的問題,然而這項工作的開展還存在一些困難。
2.1? ?頂層設計缺乏總體規劃
應用互聯網技術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的因素較多,如網絡基礎設施、物流運行體系、行業標準及規范、農業科技傳播、專業人才培養等,需要政府頂層進行科學設計,提出總體改革規劃。
目前,涇陽縣已經具備較好的網絡基礎條件,縣級倉儲物流中心已開工建設,并設有蔬菜種植技術服務機構和科技信息服務機構等,但這些設施和機構的陸續建設或成立,大多分散在局部地區,未能形成完善的體系。
2.2? ?蔬菜產品供需數據缺乏整合利用
近年來,涇陽縣涌現了一批蔬菜專業合作社和蔬菜企業,這些經營主體在規模、資金、市場和專業人才等方面具有優勢,往往對本組織線上線下的購銷業務有較為準確的統計數據,但是這些商業數據基本上僅在內部應用,信息交互受到限制,全局性的數據很難匯集。家庭種植戶的購銷業務分散而隨意,往往沒有專門的供需數據,也沒有利用數據進行決策的意識。這些現象在涇陽縣蔬菜種植戶中普遍存在,蔬菜供需數據不能得到很好的整合利用,不利于應用互聯網技術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3? ?種植戶缺乏相關的知識和技術
涇陽縣的蔬菜專業合作社和蔬菜企業的領頭人大多數年輕又有魄力,但合作社和企業在蔬菜經營主體中占比較小,為數較多的是家庭種植戶,他們以中老年為主,普遍年齡偏大,面對蔬菜種植新品種、新技術、新信息時,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對互聯網技術更是難以掌握。
3? ?對涇陽縣應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蔬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
3.1? ?政府主導構建互聯網農業服務體系
政府基于資源優化配置和信息整合利用的思路,對相關政策規范、基礎設施建設等進行了全局性部署規劃。
首先,在大數據背景下應用互聯網技術,必須頒布實施相關政策與規范,對數據的科學管理進行保障,避免在采集或共享數據時泄露商業機密或個人隱私,減少信息安全風險。
其次,對涇陽縣全域物流體系建設進行統籌規劃設計,發展互聯網農業離不開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務體系,新鮮蔬菜對物流體系的要求比普通商品更高,需要的資金投入更大,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蔬菜物流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并盡快建成高效的現代化蔬菜物流配送體系。
最后,在農業科技傳播和人才培養方面,政府應牽頭組織高校、農業科研機構對種植戶進行農業科學技術和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培訓,促使蔬菜種植戶能更好地掌握農業科技和電商運營知識。
3.2? ?建立涇陽縣蔬菜供銷“全產業鏈”電商大平臺
涇陽縣可建設蔬菜供銷“全產業鏈”電商大平臺,平臺以蔬菜種植戶為供應鏈中心環節,進行縱向三級店鋪搭建,即上游相關農資供應商店鋪、蔬菜種植戶店鋪和蔬菜批發商店鋪,可進行蔬菜種子、肥料等農資的購銷業務和蔬菜產品的展示購銷業務,同時對電商平臺購銷業務產生的大數據進行匯集,形成涇陽縣蔬菜種植業大數據共享中心[3]。蔬菜種植戶在進行種植決策時,從平臺上查詢上游農資供應商即時蔬菜種子等農資銷售量,測算出當前各種已售蔬菜種子的預計產量;同時,從平臺上查詢下游蔬菜批發商各品種的往年同期銷售量,作出當季各蔬菜產品的需求預測,對供需兩個方面的信息進行加工和分析,作出種植品種決策和數量決策。以上的決策過程,沒有決策經驗的種植戶,還可以通過平臺上的小程序進行數據測算以輔助決策。
對農資供應商來說,平臺信息的利用可以降低其產品積壓和供不應求的風險;蔬菜批發商也可以根據預測的需求情況,結合當地蔬菜產品預計的供給狀況提早下訂單,為銷售做好準備;對種植戶而言,不僅運用供需大數據調整蔬菜種植計劃,降低蔬菜種植風險,穩定蔬菜價格,提高自身收入,而且為上下游企業提供了經營決策信息,達到降低“全產業鏈”總體成本、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
3.3?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目前涇陽縣蔬菜種植主要是小農戶,其經營規模小,從業者年齡偏大,對農業科技和互聯網技術沒有興趣,經營積極性不高。因此,應用互聯網技術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成立更多的蔬菜專業合作社、蔬菜經營企業等,逐漸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代替小農戶分散經營,實現農業供給主體的結構性改革。
參考文獻:
[ 1 ] 張偉.“互聯網+”視域下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8(3):122-128.
[ 2 ] 武裝.基于現代網絡技術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研究[J].教育現代,2018,5(9):146-147,153.
[ 3 ] 丁陽.大數據背景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9(9):17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