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著作權法的完善,我國對著作權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在美術作品方面,還是存在大量的侵權案件。為了更好地維護美術創(chuàng)作者的合法權益,本文就美術作品著作權的保護展開論述,概述何者為著作權法保護的美術作品,探究什么樣的行為構成對美術作品的侵權,要采取什么樣的保護途徑并總結美術作品保護的現(xiàn)狀。
關鍵詞:美術作品;侵權行為;著作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DF5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02
1 美術作品著作權的法律保護對象
1.1 美術作品的認定方式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色彩、雕塑、繪畫是美術類作品中的十分典型的例子。而在實踐操作中,要具體認定一件物品是否為美術作品時,一般會采用比較原則的方式。首先,作品是需要在主觀上投入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投入;其次,要帶有一種視覺上的愉悅感。依據(jù)這個標準,純天然現(xiàn)成的物,就不被認為是美術作品。例如,蜜蜂筑巢,無論巢穴多么精致美觀,這都不能被認為是一種美術作品,因為蜜蜂筑巢,完全是出自生物的本能,而沒有創(chuàng)造的過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規(guī)定對美術作品的認定有影響。在我國的著作權法中,作品還被要求要能以某種有形的方式復制下來。但是對于美術作品卻出現(xiàn)了例外,比如繪畫或者書法的臨摹,如果被臨摹的是一種客觀景物,這個臨摹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作過程。這個過程創(chuàng)造出來的事物,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新的作品。對美術作品給予版權保護,是我們國家所獨有的。構成一種美術作品門檻可以很低,但如果要讓美術作品進入市場門檻卻很高,但是對于法律而言,其更注重的是對智力成果的保護,作品本身的藝術水準高低并不是法律關注的。
1.2 數(shù)字出版給美術作品版權保護帶來的新問題
數(shù)字出版是網(wǎng)絡科技發(fā)展產生的新產物,在數(shù)字版權還沒有出現(xiàn)之前,美術作品往往通過紙質傳播。而在數(shù)字版權產生之后,通過網(wǎng)絡傳播,可以由電腦把電子數(shù)據(jù)轉化成美術形象,然后在電腦上顯示出來。這樣的一種傳播過程,不需要通過實物就能夠實現(xiàn)。在此過程中,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之間,彼此進行商品交換也并不依靠實體貨幣,而是虛擬貨幣。僅僅通過虛擬的網(wǎng)絡交易平臺即可完成貨物與金錢的交付,因此,數(shù)字化美術作品的發(fā)行,具有極大的便捷性和隱蔽性[1]。基于此,他人只需要通過在電腦上進行一番復制和粘貼的操作流程,就完成正版向盜版轉化的過程。由于是通過數(shù)據(jù)網(wǎng)絡的方式完成盜版的操作流程,就意味著只要有一臺電腦就可以流動操作,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此外,由于操作的過程極其簡單,就意味著可以大量進行,這大大提高了盜版的效率,每分每秒都可以完成交易。更糟糕的是,這些盜版的人,通過電腦完成以后,專業(yè)的電腦技術人員,可以刪除哪些侵權的操作流程,使得網(wǎng)絡數(shù)據(jù)無法重新恢復,達到即使受害者明知是你侵權,也難以調取證據(jù)的程度。所以在具體的侵權案件中,往往因為舉證難,而難以對侵權人做出有效的懲罰。特別是民事訴訟法當中,基于“誰主張,誰舉證”的規(guī)則,受害人收集不到侵權人侵權的證據(jù),最終會承擔敗訴的風險。換言之,在數(shù)字出版的大環(huán)境下,需要從法律上打擊侵犯美術版權的行為,追究其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這一個工作存在著取證難的尷尬困境。
1.3 著作權保護客體對民間美術作品認定的爭議
根據(jù)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或者藝術領域內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智力成果,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進行復制。受著作權法保護的美術作品應當具有獨創(chuàng)性,即對于作品,創(chuàng)作者要在主觀上投入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投入。而民間美術作品在“獨創(chuàng)性”這一問題上,在理論界一直存在一種廣泛的爭議。民間美術作品以愿望為紐帶,以習慣為程式,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對圖像文化和心理的傳承,從這個方面來說,民間美術是對以往藝術成果的傳承和延續(xù),缺乏一種自身的獨創(chuàng)表達。例如在白秀娥起訴國家郵政局和郵票印刷局侵犯其剪紙作品的案件中,就有人質疑白秀娥對剪紙藝術的獨創(chuàng)性表達,認為其剪紙風格與陜北剪紙風格一致,她在主張他人侵權的同時,自己是否也在侵犯陜北民間剪紙藝人的著作權[2]。民間藝術具有相似的圖形符號表達方式,相對固定的程式,其內容、構圖風格往往具有傳承性,約定俗成,相對穩(wěn)定,這也導致其獨創(chuàng)性受到質疑。但是要怎樣判斷民間美術有獨創(chuàng)性,而不是對以往文化成果的傳承和延續(xù)呢?在這個方面,藝術界認為美術作品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使用了新的物質材料和技巧,在作品中有著與以往不同的風格、情趣、藝術價值、氣質或者意境,表達出了作者與他人不同的思想感情,就具有獨創(chuàng)性。
2 美術作品的侵權方式
2.1 美術作品侵權行為的判定規(guī)則
在知識產權的侵權判斷中,往往會用到“實質性相似性和接觸”的規(guī)則。“接觸”的意思是他人根據(jù)自己的閱歷、學習和生活經(jīng)驗,在有意或無意當中,接觸到了作者的作品,“接觸”是一種客觀存在。“相似性”則是在經(jīng)過與原創(chuàng)作品的比較后,發(fā)現(xiàn)作品之間有一些相同之處,其共同之處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認為他人是不當使用,在此基礎上,若他人還有接觸的可能性,就可以被認定為侵權。“相似性”也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受他人主觀上是否有意侵權的限制。“實質性相似+接觸”規(guī)則是對公眾接觸使用知識產品的一種規(guī)范,符合該規(guī)則的特定行為人可能是對作品使用權進行了濫用,從而侵犯了權利人的知識產權[3]。以演繹行為為例,根據(jù)“實質性相似性+接觸”規(guī)則,如果沒有直接證據(jù)證明被控侵權人實施了復制或演繹行為,但權利人證明了被控侵權人接觸過其在先作品,以及被控侵權作品與在先作品之間存在表達上的實質性相似,法院就可以認定被控侵權人實施了未經(jīng)許可的復制或演繹行為[4]。
2.2 臨摹作品構成的侵權
臨摹是中國書畫術語,以名家書畫為藍本,然后進行模仿。對名家書畫進行臨摹,改變原作品的形式,比如將二維的作品,變成三維。我國2001年修正的著作權法中不再規(guī)定臨摹是與印刷、復印等同的復制形式。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如果臨摹得越像就越容易構成侵權,那么臨摹相似到什么程度,才會構成侵權?而且這個相似的程度又怎樣去定義?兩部美術作品大部分相似,就一定是復制而不是臨摹嗎?比如,同樣的兩幅山水畫,畫呈現(xiàn)出來的就是山水格局,山水在畫中占有很大篇幅,從相似度上來看,十分相像,除了山,就是水,要么就畫一兩戶人家,顯得兩幅畫不一樣,那你能否說這兩幅畫互相復制對方?當然不能。雖然繪畫的物體是一樣的,但是畫呈現(xiàn)出的意境不一樣,
雖然兩幅畫都是有山有水,都是山水的布局,所呈現(xiàn)出來的畫面感,卻可能相差甚遠。以泰山為畫,巍峨壯觀;以廬山為畫,曼妙動人。再比如以水為畫,可以有“獨釣寒江雪”那種幽冷,也可以有“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愜意。但是臨摹與被臨摹的作品只有小部分相似,難道就會認為不構成侵權了嗎?比如,你把某個人的人物頭像臨摹下來,給這個人物其他部分配上另外的服飾、動作。一部分是臨摹他人,而大部分是獨創(chuàng),這樣一部作品是否構成侵權?基于“實質性相似性和接觸”的規(guī)則,侵權是毫無疑問的。所以在定義作品的相似度的問題上,要結合畫的意境、布局和繪畫的內容去綜合判斷,而且要考慮兩幅畫之間的部分侵權和整體侵權。
3 我國現(xiàn)有的版權制度對美術作品的保護
3.1 美術作品著作權保護的主要方式
(1)對于美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要對作品的署名權進行保護,無論在哪些地方刊登或者向社會公開展覽,都要尊重作者的署名權利,不得篡改、涂鴉、抹去作者的名字,也不可改變作者名字的形式,雖然有些美術作品的作者,多使用筆名或者藝名,在書寫自己名字的時候,過于潦草,難以識別,即使如此,他人也要保持原樣,不能對其進行修改。
(2)美術作品的出版、展覽等,如果想要出版或者是展覽他人的美術作品,那么不管出版或者展覽的時間、地點、方式如何,首先都需要經(jīng)過原創(chuàng)作者的同意,原創(chuàng)作者理應取得相關的展覽權,并有權要求他人支付費用。在沒有購買作品版權的前提下展覽他人作品,作者可以起訴,并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3)作者對于美術作品享有外觀專利權。作者可以申請外觀專利的保護,對作品的外觀進行保護,他人不能抄襲以任何形式抄襲該作品。
3.2 以交易促進保護
在劉令華的《貴妃醉酒》侵權案中。《貴妃醉酒》一畫,未經(jīng)作者許可,被多家公司用于盈利目的,于是劉令華向侵權公司提起了訴訟。雖然判決結果是當事人勝訴,但是被侵權人獲得的賠償卻少得可憐。此外,關于侵權作品的使用費用和對侵權者的懲罰體現(xiàn)不夠。由于維權成本居高不下,而維權獲得的效益相比之下卻是九牛一毛,這就大大降低了著作權人維權的積極性;而對于侵權者而言,其侵權成本不高,而損失與獲得的收益相比卻相差甚遠,只會助長他們的氣焰,使其侵權行為愈演愈烈。所以,一方面,法律必須要增加侵權者的侵權成本,打擊這種不良行為;另一方面,還需要暢通美術作品的交易渠道,降低交易成本,使版權使用者更容易獲得作者授權,也使版權使用者更加容易出賣版權,增加作品的傳播途徑,這樣交易成本逐漸降低,侵權者從中獲取的收益也自然會減少。這種以交易促進保護的方式的核心就是促進實物與版權的交易,讓二者之間的流通更加便利,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使美術著作權成為作者收入的一部分,而市場上的蛋糕就那么大,作者的收益增加,侵權者的收益就會變少,如此一來,就能有效遏制侵權現(xiàn)象的發(fā)生。
3.3 民間美術作品在著作權保護上的困境
雖然對美術作品的保護有法律的介入,大大降低了侵權事件發(fā)生的概率,但是在對民間美術作品保護的問題上,卻遇到了困境。究其原因表現(xiàn)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民間美術作品的權益主體存在不明確和和模糊地帶。因為民間美術作品往往是集體協(xié)作的成果,具有群體性特征,在作品創(chuàng)造完成以后,會經(jīng)過廣泛傳播,此時受眾多,互相分享彼此創(chuàng)造成果的現(xiàn)象也大量存在,而這個過程很難認定為侵權。創(chuàng)造主體的不確定性,使得民間美術在受到侵害時,會對哪位權利主體主張權利而爭論不休,甚至會沒有當事人挺身而出去積極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著作權法保護的也是可以明確私有財產身份的權利人,如此一來,這會使權利主體不確定的一些民間美術作品在維護知識產權的合法權益方面,處于十分不利的位置。但是基于誰付出得多,誰獲得收益就大的原則,明確誰是民間美術作品的智力勞動的投入者,尤為重要。
第二,民間美術還有另外一個特征,即其帶有一種公共資源的屬性。民間美術往往廣泛存在于有著共同文化背景的社區(qū)和群體當中,這些群體將一些歷史的文化藝術成果傳承下來,然后進行創(chuàng)意開發(fā),推廣運用,這些成果在他們當中廣為流傳。所以一些人認為,這樣的一種民間美術,帶有一種公共屬性。基于這種觀點,一些人認為民間藝術不應該成為知識產權的客體,而是任何社會大眾都可以使用的公共資源。但是這種觀點也存在很大的漏洞,民間美術確實是具有公有的屬性,但那也是特定群體的公有,換言之是為特定群體所私有的藝術成果。
3.4 美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現(xiàn)狀
在美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中,一些學者將實用藝術作品當作美術作品,將其歸類到著作權保護對象中,使得二者的保護混為一體。而實用藝術作品與美術作品的保護年限都是作者終身且死后50年,這違反國際公約的相關規(guī)定。當前我國對美術作品的保護還有待完善,讓實用藝術適用于美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并不能真正解決侵權糾紛。近年來,與實用藝術作品相關的案件大量增加,因此引起各界對實用藝術作品保護問題的高度關注[5]。
所以在美術作品的保護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實用藝術作品適用于美術作品的著作權法規(guī)定,不僅會影響到對實用藝術保護力度,也會嚴重影響到美術作品著作權法的公信力。
4 結語
美術作品著作權法的價值取向在于文化構建和對人們智力成果的保護,起著導向作用。一方面,它可以為人們提供法律基礎;另外一方面,它也鼓勵人們進行廣泛的文化交流活動,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美術活動在各領域、各族群、各地方都在推廣,相互交織,不僅推動了傳統(tǒng)的美術向著新時代發(fā)展,同時也會創(chuàng)造出美術領域百家爭鳴的文化景象。
參考文獻:
[1] 殷俊,何芳.全媒體背景下的數(shù)字出版特征及運營方式——基于對中文在線的分析[J].編輯之友,2011(11):25.
[2] 張西昌.民間美術品的知識產權界定與保護:對白秀娥“蛇票”剪紙權益糾紛案件的反芻[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6(2):109-112.
[3] 吳漢東.試論“實質性相似+接觸”的侵權認定規(guī)則[J].法學,2015(8):68-72.
[4] 王遷.著作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37.
[5] 王天琪.適用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7.
作者簡介:程杰(1993—),男,安徽合肥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