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室外雕塑作品作為美術作品的一種具體形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由其引發的著作權侵權案件日益增多。本文通過檢索相關案例,總結出室外雕塑作品著作權保護中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室外雕塑作品;著作權侵權;認定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2
1 室外雕塑作品著作權保護概述
1.1 室外雕塑作品及特征
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將雕塑作品界定為“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構成的有審美意義的平面或者立體的作品”。根據不同的標準,雕塑作品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根據發展歷史,可以分為傳統雕塑作品和現代雕塑作品;根據雕塑的樣式,可分為圓雕作品、浮雕作品、透雕作品;根據雕塑功能性的不同,可分為紀念性雕塑作品、主題性雕塑作品、裝飾性雕塑作品;根據雕塑作品陳列的空間位置,可以分為室內雕塑作品和室外雕塑作品。其中,室外雕塑作品即安置在房屋之外,可以供人觀賞、拍照的美術作品。室外雕塑作品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是具有審美價值。室外雕塑作品屬于美術作品的范疇,美術作品具備審美意義。但《著作權法》中關于“審美意義”的判定,仍處于討論中[1]。對室外雕塑作品審美價值的判斷,適宜采用兩步走的路徑:第一步是第三人的主觀標準,即把該室外雕塑作品提供給不特定的室外公眾觀賞,若認為具有鑒賞價值的人數遠遠多于另一方則有審美意義;第二步為異議人數多于贊同人數時,引入專家審查,通過專家支持具有審美價值的人數,作出專業的判斷。
其次是具有公眾性。陳列于室外的雕塑作品不僅可以為觀眾提供美學鑒賞盛宴,亦可允許觀眾通過合理的途徑傳播該作品。若雕塑作品放置于室外,則公共性上升。若雕塑作品設計之初設計者未產生讓他人復制的想法,則作品大概率會放于室內。
最后是保護方式獨特。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拍攝、復制室外雕塑作品屬于合理使用范疇,無須經過著作權人同意亦無須支付報酬。但未闡明如何保護對復制后的雕塑作品的再次利用[2],這使許多室外雕塑作品著作權侵權案件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1.2 《著作權法》對室外雕塑作品的保護
室外雕塑作品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仍處于保護有限的狀態。以“室外雕塑作品”為關鍵詞在北大法寶中檢索,得出的模糊結果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及《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其余與室外雕塑作品有關的規定中,大多為地方城市雕塑的管理規定,如《深圳經濟特區城市雕塑管理規定》(2017修正),或者是已失效的美術作品經營管理辦法。目前此類有效的規定中,僅提及要對此類作品予以保護,未闡明保護的范圍、合理使用后再次利用是否仍無須同意、室外雕塑作品復制過程中著作權侵權的認定標準等。為了有效解決室外雕塑作品著作權侵權問題,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有必要及時對室外雕塑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作出回應,以提高雕塑作品的市場觀賞度、公眾知悉度。
2 室外雕塑作品著作權侵權案件及適用困境
2.1 室外雕塑作品著作權侵權典型案件
例一:“東方醒獅”案件。原告王則堅訴稱,被告廈門卷煙廠未經其許可在其生產的石獅牌香煙的外包裝上使用了其設計及并陳列于室外的石獅形象“東方醒獅”的圖案,并用于產品宣傳。廈門市中院審理后認為,被告的行為是對雕塑作品的再次使用,而且中院認為,對雕塑作品的再次使用,無論何種動機,均屬于合理利用,不構成侵權。
例二:“五羊石像”案件。該案件的爭議焦點為“五羊石像”的著作權歸屬問題。最終人民法院認定其為職務作品。首先,廣州雕塑工作室的3名員工在創作雕塑作品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是在廣州市人民委員會的內設工作部門文化局的組織領導下,開展非商業性的創作活動。其次,當時的廣州市文化局并不是獨立的法人單位,廣州雕塑工作室更不可能有獨立的地位。在“五羊石像”作品定稿后,將其制成雕塑所需經費由廣州市文化局在企業利潤中調整開支,石像工程由建設局負責。沒有政府的組織主持,如此大型的城市雕塑僅憑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時至今日,“五羊石像”雕塑作品都是由市政府的職能部門負責維護、通過財政撥款對石像進行修葺和對放置石像的地方建造綠化,因此其屬于職務作品。
例三:“黃河母親”案件。1986年4月初,“黃河母親”雕塑完成。該雕塑由母親懷抱一男嬰組成,之后因極高的美學價值成為了蘭州市的標志性雕塑,引來多人觀賞。但不久后在陜西省合陽縣出現了與“黃河母親”極其相似的雕塑,并且對方未經原著作權人的同意,擅自復制并以盈利為目的進行公開展覽。法庭經審理認為,經過版權局登記的“黃河母親”雕像與被告的雕像在主題、構圖、表現手法方面均一致,構成實質性相似。法院認為,雕塑作品不應淪為賺錢的工具。遂人民法院最終判定被告構成侵權。
由雕塑作品引發的著作權侵權案件日益增多,本文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幾例案件。通過對典型案件的分析,找尋室外雕塑作品著作權侵權案件的司法適用困境,并根據困境提出相應的策略。
2.2 室外雕塑作品著作權侵權適用困境
根據前文對典型室外雕塑作品著作侵權案例的研究,大致可以得出目前室外雕塑作品著作權侵權案件存在如下適用困境:
2.2.1 室外雕塑作品著作權歸屬不明
“五羊石像”案件的爭議焦點反映出室外雕塑作品的著作權可能在實踐中存在爭議。探尋室外雕塑作品構成著作權侵權的第一步,便是侵權行為對原著作權人的權利造成侵犯。因此著作權歸屬是解決現存爭議的根基。室外雕塑作品因公共屬性、免費觀賞特征而受到歡迎,但涉及著作權侵權問題時,往往會存在室外雕塑作品的權利人是誰的困惑。
首先,室外雕塑作品一般屬于政府部門所有。但是我國室外雕塑作品眾多,無法保證每個作品的著作權均屬于政府部門。其次,室外雕塑作品若屬于政府部門所有,則著作權侵權案件一般由兩種原因引發。第一種是政府部門未參與雕塑作品制作。實際完成雕塑作品的人與政府部門簽署協議,不轉移著作權,政府部門每年向完成人給付一定的價款作為使用費。此種做法一方面可以宣傳作品,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作品價值完美呈現。此途徑未發生著作權的轉移,因此發生著作權侵權案件時著作權人可以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該情況不存在著作權歸屬不明的困惑。第二種是中國最常出現的。由于政府部門相比普通個人,具有更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所以室外雕塑作品的創作過程一般融入了政府工作人員的心血。在認定著作權侵權案件中,可能出現職務作品與個人作品相沖突的窘境,加上此類美術作品體積大、登記成本高,因此出現糾紛后,著作權人往往無法證明自己是權利享有者,從而出現著作權主體不明的情形,不利于糾紛的順利解決。
2.2.2 合理利用衍生情形缺乏解釋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公眾可以免費對室外陳列的雕塑作品拍照等。但該條規定尚存漏洞。通過“東方醒獅”與“黃河母親”案件,可以劃分出兩種情形:一為對合理使用的作品再次使用,但無盈利目的;二為對合理使用的作品再次利用,具有盈利的動機。此兩種問題占據室外雕塑作品著作權糾紛半壁江山,但相關規定卻未闡明。因此,有必要通過其他途徑說明實踐所存難題的解決路徑。
2.2.3 室外雕塑作品著作權侵權標準的認定爭議
室外雕塑作品侵權的標準認定層面亦存在爭議。如“黃河母親”案件,被告是否對原告構成侵權、是否抄襲,雙方各執一詞。究其原因,是該類案件侵權的標準不明確。我國學術界對著作權侵權的標準,以吳漢東教授的“實質性相似+接觸”[3]方法為代表。但是“實質性相似”的標準抽象模糊,司法實踐因各種因素出現案件標準不同的情況。因此,為解決室外雕塑作品的著作權侵權問題,需要再度思考侵權標準的適用問題。
3 室外雕塑作品著作權侵權解決策略
3.1 通過登記明確著作權歸屬
為了加強版權保護,應對室外雕塑作品著作權主體歸屬不明的情況,可以采用對設計完成的雕塑作品進行登記的方式,明確著作權主體歸屬。這個問題是由室外雕塑作品登記制度尚不完善,雕塑家知悉的群體比例小,對雕塑作品版權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造成的。對室外雕塑作品進行登記會產生如下益處:
首先,通過登記能夠明確著作權的歸屬。一旦對雕塑作品進行登記,則可以認定版權證書上的登記人為權利主體,便不會產生職務作品與個人作品相混淆、無法確認主體的情況。即便政府部門與著作權個人存在補充協議,也按照登記的公示效力認定。一方承擔責任后,可以按照民法的一般原理追責。
其次,登記可以作為維權的重要手段。在著作權主體不清的情形下,為了高效率解決糾紛,被侵犯權利的一方可以憑借版權登記證書,證明自己是權利主體,從而提高勝訴的概率。
最后,登記可以提升雕塑家的知名度。室外雕塑作品與室內雕塑作品僅在陳列的空間位置上存在不同,但二者均會發生向公眾展覽的后果。若針對雕塑作品在設計誕生后進行版權登記,則作品展覽中為了保護著作權,需要列明著作權主體。因此,擁有登記證書的主體可以通過展覽會等活動,提升自己在界內的知名度。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職務雕塑作品還是個人雕塑作品,均需登記。登記由各地的版權中心進行,必要時可以由其他機關協助完成登記工作。
3.2 通過司法解釋明析合理利用的范圍
合理利用是著作權法對利用他人作品但無須承擔責任的規定。室外雕塑作品作為美術作品的一種典型表現形式,同樣會面臨被公眾合理利用的問題。前文提到了我國知識產權法未明確對室外雕塑作品合理利用后再度利用的處理意見。為了保持法律的穩定性,減少法律修改的頻率,可以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對合理利用的衍生情形,由國家作出說明,從而在案件處理中作為依據,為法官提供指引。
在解決合理利用問題中需要對具體情況作出回應。合理利用后的再度適用包含兩種常見的類型:含有商業動機的利用與不含有商業動機的利用。
不含有商業動機的再次利用屬于合理利用的范圍。但此情況應嚴格限制,即再次利用的行為仍屬于《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利用具體情形才可以免責。另外,屬于紀念意義的再次利用行為,因目的的正當性與特定性可以免責。如學校的畢業生對學校的著名雕塑作品拍照留念,然后集體印刷分發同學可以免責。但若同學利用該紀念物品進行銷售盈利,則另外考慮責任的承擔。
而含有商業動機的再次利用不屬于合理利用的范圍。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合理利用的情形以科研、個人使用、促進民族文化發展為主觀動機。因此可以推知,合理利用后再次利用中存在盈利目的的行為,不屬于合理利用的范圍。另外,一旦有盈利目的的再次利用行為屬于合理利用范圍,就會引發知識產權免責范圍大、著作權人保護作品的意義相較之前受限的難題,因此不應認定其為合理利用的范圍。
3.3 采用“主觀+客觀”雙重認定標準確定侵權
實質性相似的標準因模糊抽象不容易被理解。管理制度的構建,應以普通群眾可以理解為底線。而且若實質性標準模糊,則權利人可能因缺乏專業知識,忽略了對權利的保護。因此,有理由設計更民眾化的侵權認定制度,即“主觀與客觀”雙重標準。
主觀標準是指一般的適用最廣的標準。該標準是指法官審理室外雕塑作品或者普通群眾面對室外雕塑作品是否構成侵權時,需站在一個合理第三人的立場去判斷。用理性的視角判斷雕塑作品是否相似。然后若認為高度相似,則可以采用協商、和解等方式讓對方停止侵害。若雙方對此產生爭議,無法協商一致,則可訴諸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可以邀請院內人士判斷該問題。通過向參與判斷者展示圖片等方式,確定是否構成著作權侵權。
客觀標準是主觀標準的補充,是在人民法院經討論仍無法確定是否構成侵權、無法達成多數人意見一致時,引入的專家輔助認定制度。此標準的運用因為會產生相應的鑒定費用,一般不采用。若雙方當事人均同意啟動該方式,才可以啟動。
4 結語
室外雕塑作品侵權案件日益增多,出現了著作權歸屬存在爭議、合理利用后再度利用是否仍屬于合理利用范疇、侵權認定標準模糊抽象的難題。為解決此類問題,進一步促進知識產權的繁榮,可以采用對室外雕塑作品進行登記、司法解釋明確合理利用的具體范圍、運用主客觀相結合的雙重標準確定侵權是否存在等方式。通過多種途徑的運用,有效應對室外雕塑作品的著作權侵權難題。
參考文獻:
[1] 王遷.著作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9.
[2] 李虹.從相關案例看室外藝術作品著作權的限制與保護[J].電子知識產權,2007(06):41-44.
[3] 吳漢東.試論“實質性相似+接觸”的侵權認定規則[J].法學,2015(08):63-72.
作者簡介:王霄(1996—),女,山西朔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