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愛愛 汪瑞霞
摘要:本文為論證傳播媒介嬗變下,空間展示視覺設計闡釋方式的外在演繹因素和內在演變機制,以展示形態的設計轉向為研究重點,以技術媒介的視覺演繹為切入點,探析空間展示從單向面到多維度、從圖文并行的傳統媒介到動態虛擬的現代媒介的流變趨勢。設計轉向的必然性是傳播媒介外在因素,如應用維度的變化和內在邏輯,如自身文化的多義而演化得出的。空間內任何展示形態都與傳播媒介的演繹趨勢同步,設計的思維轉向亦隨之發展。
關鍵詞:傳播學;媒介;空間展示;設計轉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2
從口頭交流到報紙雜志等傳統媒介,到電視電話,到電腦網絡數字媒介,再到最后的虛擬技術和新技術媒介,展示空間不斷擴大,展示文本不斷延伸,傳播媒介在時代科技的革新下,不斷改觀蛻變。時代興起的媒介創造了前進形態的作品,以聯系的方式傳輸到我們的感知神經當中,并且發展擴大。傳播媒介技術的發展顛覆了人們偏重視覺、機械性的藝術傳統審美標準,使人們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逐漸開始從純粹的靜態審美,轉變為感知藝術整體思維過程的一種審美體驗。由此可見,傳播媒介在現代生活空間內,一直是重要的角色。展示的概念就是運用各種各樣的技術材料等,以具有共性的表現手法,創造出溝通交流互動體驗的展示空間。科技進步的迅速,使共情體驗的展示物品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生活更高層次的需求,我們應當學會在新媒體語境下理解發展設計。
1 傳播媒介的空間向度
維度在物理學領域內,指獨立的時空坐標的數目;在哲學領域上,維度也可以被稱為一種視角[1]。本文提及的維度拓展專門指示,為空間內展示中物體表征狀態從常規的二維平面空間向三維立體空間的過渡發展,結合并且融入了歷時維度和共時緯度的多方面、多角度、多緯度的展示空間。這樣的思維和表現的跨度可以使接收者更加會心地、高效地理解內容和表達。
1.1 視覺感知的基本維度
通過媒介化傳遞信息的視覺形態,是繼傳統主客體間接交流后的一種不在場交流的體驗形態,是視覺表層向感知深入的視覺傳播的轉型。人們視覺表征上所接收到的直觀信息只屬于直白的淺顯認知,不過這是信息傳播的基礎。在平面空間維度內的物質媒介印刷術興起之前,普眾都依靠唇形口語和紙頁閱讀交流感受,此時的物態傳播媒介是依賴于抽象表述和意象符號的閱讀體驗。廣播電視等非物質傳播媒介的興盛已經從靜止的第一維度視覺感受部分,轉向對第二維度聽覺接收的體驗,較第一階段更強調了對展示內容的感性認知,更深入大腦思考層面,展示的形式可以快速吸引人的注意力。在互聯網新型媒介面前,視頻圖像和動態閃現雖弱化了對于文字符號的記憶和閱讀感受,但圖像的自指性漸強,可體驗的新媒體傳播媒介的創造,增強了觸覺等多重維度。
1.2 沉浸體驗的多重維度
大數據、高端媒體科技的發展,促使展示內容的媒介形式由物質媒介的平面空間向非物質媒介的虛擬空間發展,如完整的視覺系統、主題深化演繹、人機交互體驗等都是設計觀念的轉變信息傳播性質的新名詞[2]。當代的展示文本內容不再僅僅滿足傳統的展示需求,更多致力于給人帶來充滿現代感和未來感的展示體驗。空間的運用需要突破二維、三維,發展到多維的體驗空間,展示內容從形式美的構成規律,平面媒介的設計原則,如色彩構成原則、圖形形式美則、空間排列準則,到多媒體的設計方式,如幀速率的概念、時間的概念、時空維度的概念,再到新興媒體的設計方式,如網絡下載觀看、沉浸式體驗、互動性體驗。這些形式的演變規律都離不開平面媒介,但又超越了平面媒介。每一次技術革新的創造都使媒介傳播方式得到進步。
2 空間展示設計的靜動轉向
“轉向”一詞可謂是西方知識界的常見術語,意在強調它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強調它具有的趨勢和方向。無論什么概念的轉向,其實都是作者對歷史事實的一種理解與解釋,一種分析的參照系。作為理性工具的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普眾的時代觀念、大眾的審美意圖的轉變深化,傳播媒介的遞進演變,使展示物在空間內不斷呈現新的敘述表達。以海報展示為例,靜狀的視覺感官、動象的觸覺感知、體驗的悟覺意志,可由此探尋空間內展示物在傳播媒介嬗變下轉向的外在機制和內在邏輯[3]。
2.1 圖文結合的多元媒介
從歷史來看,傳統的圖文結合的展示媒介,圖文的配比以文字為主,圖像為輔。傳統的插圖在其中只起到點綴說明的作用,能夠很明晰地看出誰輕誰重的視覺地位。文字讀物可以優化展示文本的詩意語境的體驗,能夠喚起聯想多義的追述往顧,能夠解析深刻現象的內涵和思想深度[4]。然而,在圖像“霸權”的視覺時代,傳統的實物陳列的靜觀闡述展示方式己不能滿足經濟時代的體驗需求。相較于靜止狀態的展示,運動圖形的游戲意趣感、視覺吸引力更強,使信息的處理更具有延伸性質,給予了文字更加有效的闡發。圖片式將文字化的展示視覺形態從抽象感性變為直觀闡發,使文字對文本的游戲式理解轉變成視覺直觀的快感。圖形是視覺感官的主體,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比文字更強的功能。不僅能用簡捷特質的呈現傳達信息,而且容易引發心理反應,從而實現對信息的理解。圖形在空間呈現里的運用,首先是為了引起人們對版面的注意,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其次,可以快速地將海報內容傳達給讀者,有直觀的看圖效果。最后,有攝取讀者心理,把視線從圖像引到文案的意趣效果[5]。時代的進步與媒介的多元發展,促使著深刻奧義的文字理解和感性多趣的圖像進行有意味的吻合,拓展展示形態上的設計思維和感官體驗。
2.2 動態萬象的虛擬媒介
從機械復制的技術時代,到數字化信息技術騰飛的時代,視覺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深刻的改變[6]。視覺傳播技術的大力發展,相應地推動了圖像資源豐富性的發展,帶動了媒介資源的共享化,實現了虛擬展示的浸入式體驗。由于三維空間和互動理念等新元素的加入,相比于傳統的平面靜態海報,動態海報的展示呈現在媒介的傳播下,更加富有表現張力和視覺沖擊。隨著理性的科學工具——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展示呈現載體的多樣化,展示文本的傳播過程更加靈活且不拘一格,傳播途徑更加多樣且便利。虛擬媒介的設計成果可理解為非物質性,展示活動中需要傳播的信息的非物質性,決定了成果的非物質性。我們所創造的不是一個空間雕塑,而是一個信息載體、傳播媒介,其中孕育了各種流程、體驗和感受。新興媒介的發展是動態海報的一個新平臺,融入信息交互的多媒體展示,呈現給了我們理解認知展示文本的一個新的視角體驗,所以展示呈現開始由以往形態的二維靜態化,向多維動態化轉變。視覺技術進步對空間的征服和速度的空前提高,使設計思維領航多維媒介對展示形式由真實觸及轉變為虛擬體驗。對于動態屏幕及虛擬體驗的展示所呈現的視覺沖擊,受眾很愿意接受這樣在場虛擬的物像世界。動態虛擬的傳播媒體的介入塑造出了時間上的延時性和空間上的實時狀態,受眾能夠置身于營造的真實情狀。
3 空間展示的闡釋方式
無論傳播的媒介如何轉化,共享符號信息,創新展覽形式、優化觀戰體驗就是對于空間內展示物的解讀途徑。然而媒介的先進使空間內展示成品的視覺效果、語義功能、感受體驗發生著流變,空間內的展示文本從直觀了解到聯想知解再到情感理解漸變。例如,漫步于江南園林空間中,“諸要素本身所固有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廣延性”[7]順著抑揚頓挫的動線,我們可以借此探尋先人的園居理想。至于展示物的解讀方式,則以信息視覺的效果和展示文本的編碼釋義實現對空間功能的語義傳達的解讀。
3.1 展示內容的視覺捕捉
空間展示的內容,即為通過傳播媒介傳達的信息內容。因此在紛繁復雜的傳播形勢下,觀者能否抓住信息的重點,而不因炫目的形式本末倒置,這是一個控制平衡的、極為關鍵的問題。展示的內容固然需要媒介形態傳播展示,而被受眾感知、捕捉、解讀[8]。對于展示內容視覺的直觀性,力求省力的接收方式,展示內容的閱讀就是通過視覺去理解,展示內容的傳播方式是需要被受眾捕捉到“可感受的知識”[9]。展示文本為靜止狀態的展示形態,將內容通過現實物或復制品,附上直觀感性的圖片或表意深刻的文字說明向受眾傳達信息;動態躍感的展示類型是采用展示文本信息演示的方式,把展示內容利用動感狀態講解給受眾;操作體驗的展示類型是利用科學技術的原理,讓受眾直接體驗。形態媒介演變所展示的內容不受時間場地的制約,普眾對展示文本信息內容的理解經驗構建進行解碼釋義為通俗的信息資源。
3.2 空間內容的語義拓展
從塑造古希臘基本面貌的口傳文化,到羅馬帝國體制建立的書寫文化,再到文藝復興的印刷文化,這些傳播語義文化的視覺技術的發展變遷造就了不同空間的內容形態及相映射的文化形態。空間內容語境的擴展使內容成為“可理解的知識”[10]。空間為場域糅合現代科技和多種展示媒介,讓普眾從視聽觸味覺、神經直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綜合感知理解展示內容。視覺信息的交互感使空間內容不再僅是固體外形的空間停留,更轉向了流動聯系的持久感受;內容語義的傳達不再僅停留在感覺層次,而是被大腦深入思考;編碼好的空間核心語匯不止僅被傳播媒介釋義,更是受情感意志的永久記憶[11]。展示的空間內容不僅包括展示物文本信息的傳達,更包含了受眾接收傳播的信息的思維表達方式。傳播媒介的演變對于展示物的空間釋義,不僅要靠物質或技術的形式傳播,更要依靠接收者的心理效應,才能激發受眾情緒,引入感受心境,體驗到展示空間所拓展的語義及情感[12]。
4 結語
從棍棒相替的文字圖像傳達到空間展示的虛擬現實的體驗,傳播媒介隨著科技發展到今天,用肉眼相觀的設計文化與用理性工具審視的設計文化是截然不同的。空間展示下設計展示物媒介嬗變轉向的外在機制和內在因素,是數字技術媒介發展的必然性結果。展示文本的形式由物質媒介平面為主的視覺維度,擴展到非物質媒介立體維度,或是虛擬媒介多維的體驗維度,展示內容的信息傳達也以間接傳播交互體驗的形式發展。一言以蔽之,傳播媒介的嬗變帶動了空間展示的轉向,促使了設計維度的轉變。空間上傳達的展示作物從平面靜態到立體動態的變化,為視覺上的設計產物認知增加了新的焦點,為設計產物的展示呈現創造了新的路徑,實現了設計轉型與時代發展的同步。
參考文獻:
[1] 高盛楠,趙軻,任權東.“五W傳播模式”理論下的電子科技博物館陳列展覽初探[J].科普研究,2018,13(01):78-82+109.
[2] 孫威,時瀟瀟,李雪艷.生態浮床的審美效用實現方法研究[J].大眾文藝,2019(18):62-63.
[3] 丁潤怡,吳冬蕾.中國傳統式園林在澳大利亞的地域化演進[J].設計,2019(10):143-145.
[4] 李博,湛磊.論商周青銅器紋飾在現代國內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9(23):135-136.
[5] 周藝園,黃維彥.多元化需求下的校園舊建筑改造研究——以南京大學校醫院老樓改造為例[J].大眾文藝,2019(15):114-115.
[6] 彭婷,駱瑋.中國“照相館”的歷史變遷探究[J].大眾文藝,2019(15):179-180.
[7] 汪瑞霞.張宏《止園圖》冊中的文人心態與景觀映射探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9(03):117-121.
[8] 石曼.國外建筑階梯的視覺表達[J].設計,2019(09):58-59.
[9] 鐘巧紅,祝遵崚.南京瞻園植物配置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76-77.
[10] 梁晶,吳艷輝.小型LOFT住宅空間多變性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8):74-75.
[11] 毛海蓉,管雪松.摩洛哥風格在咖啡廳中的設計運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9):98-99.
[12] 盛雯宇,吳曼,繆菁.兒童友好型城市商業街區景觀設計創新研究[J].大眾文藝,2019(22):73-74.
作者簡介:夏愛愛(1996—),女,安徽馬鞍山人,碩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汪瑞霞(1971—),女,江蘇常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