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計顯示,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老人在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并在持續增加。在我國,患病老人多采用在家養老的方式,這給已經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家庭帶來了很大的生活負擔?;疾〉睦先嗽絹碓蕉?,但適合他們療養的環境卻很少,本文通過分析失智老人的養老社區景觀設計現狀和失智老人在病情不同階段的景觀需求,探索失智老人康養景觀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康養景觀;園藝;療養;失智老人
中圖分類號:TU24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2
1 失智老人的康養景觀設計
1.1 失智老人的界定和現狀
失智老人是指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患者,這種疾病并不是正常的記憶衰退,而是會使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我國當前設有大批量的養老服務中心,但是這些養老機構的庭院結構模式普遍單一,呈現出面向一般老人的庭院設計,對于失智老人的特殊服務沒有體現出來。但是,失智老人的認知和行為障礙巨大,所以我國需要專門面向失智老人設置不同等級的、符合他們認知和行為特點的養老景觀。
1.2 失智老人對于康養空間的需求
患有老年癡呆癥的群體與正常老人的養老空間環境需求不同,患病的老人面對陌生的環境會陷入恐慌,適宜的環境設計對失智老人生活環境的營造尤為重要。這些年來,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但也慢慢步入了老齡化社會。隨著老年人數量的增加,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患者數量也越來越多,再加上外出打工的中、青年人數增加,空巢家庭數量也在增加,而這類老人正是渴望感情溝通、家人關懷的狀態。這些客觀因素都將對失智老人的康養景觀設計起到了決定性的指導作用[1]。
1.3 國內康養景觀設計的現狀
近些年,雖然國家在養老事業上的投入增加,對養老事業也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度,但是整改和實施力度仍然不夠。許多非政府出資辦成的養老機構,由于自身專業性較低、價格高昂、機構環境較差和工作人員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沒有區分普通老人和失智老人。這類養老機構大多數都是改建工程,并沒有進行合理有效的區域劃分,只是沿用原有的空間布局。而作為設計者,要做到充分考慮各類老人的特殊性和護理人員工作的方便程度,對養老機構進行人性化、具體化的設計,以此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和生活需求[2]。
2 基于不同階段失智老人活動空間及功能區的構建
從以上調查研究當中,我們得出失智老人的病癥總體呈現在3個階段當中,每個階段都有其不一樣的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因此,在進行空間和功能上的設計時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2.1 失智癥早期
處于失智癥早期的老人雖然自主活動能力與正常老人有所區別,但是患者本人還是十分樂于進行各項娛樂活動的,在滿足這一階段的患病老人活動需求時,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增加一些以供老人休息的設施,例如長凳和樹池。除此之外,還要充分考慮到患者的精神需求,老年人需要的是安全感而不是禁錮感,因此可以在室外圍合的設計上充分發揮花架的作用,以植物花架代替磚墻的圍合,給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時確??臻g視野開闊,便于護理人員隨時照看。
2.2 失智癥中期
在該階段,老年人相當于人的年幼時期,自我情感調節能力下降,容易產生暴躁、抑郁、妄想的特征,所以在設計這一階段的老年活動設施時,一定要將老人的活動場所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保證老人的安全??梢栽O計一些開放空間,不采用完全閉合的方式滿足失智老人的安全感,讓老人不會因為患病而產生焦躁、郁悶等一系列消極情緒,增加一些健身場所,如小型的籃球場,讓老人能夠自主開展活動[3]。
2.3 失智癥晚期
該階段患者已經無法自行生活,就連最基本的日?;佣家柚餍祦硗瓿桑瑢τ谶@部分老人,就不需要再設計戶外活動場所,可以在戶內設計一些小型的“療愈性”感官花園,來幫助老人舒緩心情,如蔬果種植、陽光露臺等,讓老人通過這些花園和露臺等有親近自然的機會,減少老人不能外出的憋悶感,幫助老人散心??紤]到這類老人已經完全喪失自理能力,所以在設計時,要考慮看護人員的隨行空間,方便看護人員更好地照顧老人[4]。
2.4 功能模塊的構建
總的來說,在設計患病老人的活動區域時,要根據老人的活動空間特征來進行設計。根據老人所處病情的不同階段,設計不同的功能分區。病情最輕的患者在設計活動空間時,要兼顧各個板塊,不能有所遺漏,要能夠方便老人的各種活動;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在設計活動空間時,要注意多設計一些交流休息的場所、幫助老人康復的場所以及種植蔬果等既能鍛煉身體又能親近自然的場所;對于病情嚴重的老人,在設計活動空間時要多設計一些舒緩心情的花園和一些方便看護人員工作的場所。
3 失智老人的康養景觀空間營造
3.1 交往活動空間的營造
對于處于早期和中期癥狀的失智老人來說最主要的活動就是散步,所以交通流線要盡量清晰明確,針對這一特點,在設計老人的活動路徑時,可以采用“8”字形的設計,既能保證老人不迷路,又能幫助老人鍛煉身體,使老人可以安全、明確地到達各個功能性場地。沿途可以設置健身器材,同時全區應考慮無障礙設計。路面鋪裝可選用兩種不同材質,主路平整磚砌,小路用松散石材鋪,也可以提供部分挑戰性的路線,方便病情較輕的患者鍛煉身體,沿途還可以增添假山、水景等設施[5]。
健身活動空間的設置不僅能夠幫助老人與同齡人交流,還能幫助老人更好地康復。因此,在適老化景觀中需要設置一些適合早期患者使用的室外健身場所和健身器材等活動設施。有調查顯示,大部分的老年人都希望休閑活動空間離居住區近些,因此,健身活動空間位置設置要靠近居所,并且盡可能地靠近醫護場所的位置。因為老人的體力不濟,所以老人在進行戶外活動時會經常休息,景觀設計時可以間隔布置一些休息空間。但是由于失智老人不喜歡被關注,不愿受到過多的干擾,因此,在設計適老化康養景觀休息空間時,需要考慮一定的安全性和半私密性,還要考慮到日照因素,在進行空間設計時做到夏季防曬、冬季防寒,同時又能享受陽光[6]。
3.2 休憩觀賞景觀空間的營造
第一,植物空間的營造。處于失智癥中期的老年人約等于普通人的幼兒階段,在這個階段老人極易暴躁生氣,所以在進行植物空間設計時要避免喧鬧,注重環境的相對隱蔽性和安靜程度,讓老人感到安全放松。在挑選植物要確保無毒,且氣味是老人所熟悉的。此外,處于失智癥晚期的老年人失去了自主生活的能力,這種情況下可以提供可抬升的花床,使他們不用出門也可以欣賞到室外景觀[7]。在植物的選擇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嗅覺效果。失智老人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擾,難以獲得快樂,但是對于情感的接收仍然靈敏,他們的嗅覺跟大腦情感之間的聯系最為緊密,所以可以在室外設計中選用大量的植物,對景觀進行合理點綴。當聞到芳香分子后,人體的心血管系統的負擔會有所下降,而且植物散發出來的香氣可以使人的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產生良好的循環,這對于老人感知能力的保護和維持有較好的效果,可以采用喬、灌、草進行合理有效的搭配營造出芬芳的嗅覺效果。
二是視覺效果。老年人的視力普遍較弱,配置絢麗多彩的綠色植物能給失智老人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在不同的功能分區用適當的背景色強調花朵、果實和葉子的顏色,形狀以及大小。暖色調可以給老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秋海棠、紫薇和紅楓等暖色調的植物可以為老年人營造出舒適宜人的社交氛圍;冷色調可以有效地幫助患者舒緩心情,不再容易發怒,通過營造一種綠色空間可以幫助患者獲得心靈上的平靜[8]。
三是聽覺效果。老年癡呆癥患者需要一個靜謐的環境來進行醫療和康復,因此,在康養空間的環境中,可以通過種植高大且枝葉茂密的喬木來減少噪音,并適當增加花卉以打造立體空間,使隔音效果更佳,還可以在療養空間中增加一個竹林冥想空間,幫助老人更好地舒緩心情。當雨季微風吹過,雨水敲打在植物上發出愜意美妙的滴嗒聲,有益于老人在靜謐的環境下感受自然,舒緩情緒[9]。
第二,水景空間的營造。人對水有種與生俱來的偏愛,水能帶來活力,是生命之源。因此,在適老化康養景觀中應該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地考慮設計部分水景觀,使養老院的環境不再那么枯燥,更添趣味。水景設計要保證多樣化,合理布置動態水景與靜態水景,水景的面積不需要過大,水域深度不能過深;動態水景要盡可能設置到坐輪椅的人可以觸摸的高度,同時注意對周邊的駁岸、汀步、小橋的安全處理[10]。
4 失智老人康老景觀的設計策略
4.1 適宜失智老人心理特征的設計
失智老人由于自身疾病導致了認知功能和行動能力嚴重退化,與外界幾乎無法交流,可以接觸的室外活動也隨之減少,因此,創造適當的活動空間很重要。在進行戶外景觀設計時,不能只做一些簡單的綠化,而要從患者的需求入手,幫助老年人在封閉的環境中增強他們的社會存在感和自由感,同時改善老年人對空間認知的障礙。很多老人都非常樂于也很善于養護植物,進行一定的園林藝術活動可以使得老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有趣。因此,在庭院中設計小型花園、種植池、自動升降花床等一系列種植設施是非常重要的[11]。
4.2 適宜失智老人行為特征的設計
行為認知適應性設計策略體現在對患者認知缺陷進行補償設計??臻g環境應當盡可能的簡明、單一,否則記憶減退的失智老人就可能會在復雜的空間格局中迷路。在進行空間設計時,要重現患者熟悉的場景,幫助患者加深印象,創建專屬的“記憶空間”,幫助患者在熟知的環境中找回之前的記憶。所以在空間規劃設計中應關注未來入住老年群體的年代感,將老人群體曾經的記憶元素融入養老院的建筑、景觀和室內空間設計中,也會起到緩解病情和療愈的作用[12]。
4.3 優化和定制療愈性庭園
要根據使用者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設計方法,因此療愈性庭園的設計必須體現出定制性。例如美國學者胡佛把“記憶治療”理論與病況進程3階段進行了一一對應,從而設計出了3個各自獨立的庭院,從而實現最佳的治療效果;荷蘭更是針對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專門推出了一個特殊小鎮,通過古典的建筑環境、醫護人員進行鄰居角色扮演等措施幫助老人回到熟悉和親切的場景,喚起老人對生活的記憶,產生情感呼應,進行良好的生活,還以失智老人的行為特征為基礎,設計出連通了室內外的環形游蕩道路,就算老人迷失了方向也不至于走丟,還能使老人得到身體上的有效鍛煉[13]。
5 結語
目前國內針對失智老人養老空間的優化設計主要以建筑和室內方向為主,景觀方面卻涉獵較少。過去對失智老人的界定很大程度上是在精神障礙的層面,忽視了老人認知能力的衰退,使大多數即將失智和輕度失智的老人錯過了最佳康復期。設計師在進行活動空間設計時一定要從患者的需求出發,幫助患者更好地舒緩心情,讓患者能像其他正常老人一樣有尊嚴地生活,使他們不僅能獲得生理上的滿足,更能獲得心靈上的慰藉。
參考文獻:
[1] 田紅.失智老人的療養空間景觀設計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9.
[2] 于琪,曹磊.基于“生態城市”理念的居住區景觀設計可行性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23):103-104+112.
[3] 李佳婧.養老設施適應性設計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4.
[4] 江欣欣,湯箬梅.公共環境中治愈系景觀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02):72-74.
[5] 高陽,王亞寧,厲群.景觀在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9(17):86-87.
[6] 翟子敏,李博,顧兵.當代老年公寓娛樂休閑空間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8(18):114-115.
[7] 李澤正,孔德金,王夕倩.景觀植物配置中的感知體驗[J].大眾文藝,2019(19):76-77.
[8] 熊瑤,李明,龐瑩瑩.淺談造園中的植物種植美學[J].大眾文藝,2018(24):90-91.
[9] 江清陽,莊佳.南京市養老社區植物景觀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9(24):92-93.
[10] 包婷,于成景,李雪艷.城鎮景觀規劃中的水體生態設計與研究[J].大眾文藝,2019(19):140-141.
[11] 劉敬東,王常杰,張云飛,等.基于失智老人行為特征下的養老院空間環境設計[J].建筑實踐,2018,1(12):59-63.
[12] 趙興敏,湯箬梅.現代景觀的“無界”設計研究——以南通“沁園蘭園”為例[J].設計,2019(11):43-45.
[13] 吳成煒,曹磊.沉浸式設計理念及應用實踐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8):65-66.
作者簡介:陳慶瑜(1997—),女,江蘇無錫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