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墻體在環境設計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論述墻體運用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環境設計中非承重墻體的種類及功能,提出多種墻體功能相結合以優化墻體的建議。其中,以擋土墻、植物墻、玻璃幕墻、景墻為主要研究對象,創造出多種墻體組合形式。旨在解決目前國內墻體功能單一,表現形式缺乏藝術創新等問題,初步提供新的設計與思考方向,洞察未來墻體設計發展趨勢。
關鍵詞:多功能墻體;環境設計;城市景觀;墻體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2
0 引言
人們對所處環境的要求正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已不再滿足于一些最原始、最基礎的功能,而是更青睞于那些可以滿足自己多方面需求的設計,墻體也不例外。如今室內設計師開始考慮住戶的切身體驗與需求,墻體在靈活性、實用性、藝術性等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反觀室外,大多數設計師并沒有對墻體的復合型功能設計給予足夠的重視,仍然存在功能單一,缺乏藝術美感等弊端。因此,將多種墻體功能進行結合,打造集生態、實用與藝術美感于一身的復合型墻體已成為設計師值得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本文著重探究的問題。希望本文可以為設計師提供新的設計與思考方向,挖掘一面墻的多種可能性,提高公共環境的舒適度與美觀度。
1 探究的意義
某些墻體其實可以被植物或其他物體取代,因此我們需要探究不同類型的墻體的存在價值與不可替代性以及多種墻體功能相組合的可行性,打造復合型功能墻體。在現代環境設計中,要挖掘出一面墻的多種可能性,而不僅僅是分析每種墻體的單一原始功能。
2 國內墻體運用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
近年來,國內設計師對于室內墻體的靈活性、實用性和藝術性等愈發重視,取得了很大的突破[1]。但室外環境設計并沒有對墻體運用給予高度重視,導致當前城市公共空間仍有一些墻體功能單一,缺乏藝術性表達。因此設計師應高度重視墻體的多方面運用,彌補行業及市場的空缺。室外空間中墻體的多元化、復合化,是環境設計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相信在未來,越來越多不同種類的多功能墻體會出現在大眾視野里,并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認同。
3 墻體的種類及功能
3.1 擋土墻
擋土墻是阻擋泥土從較高地面滑落至較低地面的墻體。同時,它也有制約空間,充當背景,連接周圍孤立環境等效果,還可作為休息之地[2]。
3.2 獨立墻
獨立墻是單獨存在的墻體,它涵蓋了多種墻體,如植物墻、玻璃幕墻、景(觀)墻、文化墻、多媒體互動墻等。下面對所列舉的墻體一一展開介紹。
3.2.1 植物墻
植物墻是集多種學科于一體,利用植物自身的適應能力,脫離地表土壤,在建筑墻面上覆蓋植物,使其與建筑緊密結合的一種綠化形式。其運用范圍廣泛,可運用于各種立面墻體和特殊空間。不僅可以在小范圍空間創造出較大的綠化面積,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還可以起到凈化空氣、降低溫度、改善環境等效果,是一種綠色環保的建筑綠化形式[3]。
3.2.2 玻璃幕墻
建筑幕墻是一種建筑外圍圍護結構,它由金屬支承結構與板材組成,不承擔主體結構載荷與作用,當面板材料為玻璃時,則稱為玻璃幕墻。玻璃幕墻有諸多功能,如采光、防風擋雨、保溫御寒、防噪聲等,還具有良好的裝飾功能,是建筑技術、功能、結構和藝術的綜合體[4]。
3.2.3 景(觀)墻
景墻的起源要追溯到園林,古代國內外沒有“景墻”這一詞,一般只把它當作建筑的一部分或其延伸[5]。到了近代,人們才開始把它單獨提取出來運用于景觀設計。因此,可以說是從建筑墻體中衍生出了景觀墻,而建筑墻體起著分隔空間、隔音、防護等效果,當其變為景觀空間后,上述功能都有所削弱,增加了一系列景觀功能。綜上所述,景墻的概念應為在景觀空間內具有建筑墻體的基本功能,同時又兼具審美,傳遞主題與文化的景觀性墻體[6]。
3.2.4 文化墻
文化墻,是利用公共空間中閑置或廢棄的墻體及建筑立面,借助文字和圖像等表現形式,運用墻繪、石雕等表現手法,創造出的一種展現當地歷史文化特色、風土風貌、時事政策等的當代傳播媒介[7]。
3.2.5 多媒體互動墻
多媒體互動墻是運用多媒體實現人與墻體互動的屏幕墻。有可在屏幕墻上操作的互動墻;也有利用麥克風將聲能投射到墻上這一原理,根據人們通過麥克風對墻壁說話的音量產生的不同形狀在墻壁上流動的效果,將音符轉換為形狀和顏色的互動墻。
4 將多種功能“融于一墻”,最大化運用墻體的建議
4.1 擋土墻
自生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毛石堆砌、水泥砂漿勾縫的擋土墻面上,因此擋土墻可與植物墻結合。其中,觀果植物果實可食用,可作為鳥類、小型哺乳動物、昆蟲等生物的食物來源[8]。
擋土墻與石籠相結合也是一種可行性較高的建議。石籠即裝填石塊的籠子,在防止河岸或構造物受水流沖刷方面有顯著效果[9]。另一方面,石籠的可塑性強,且因其粗糙的野性質地,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由于石籠與擋土墻在功能上有很高的相似度,有時甚至可以用石籠代替擋土墻,石籠的原生態特性更貼近自然,更能與周圍的景致和諧共生。
4.2 植物墻
關于植物墻,大多數人會選擇栽培攀緣植物;但還有一種墻,被稱之為“活墻”,它更傾向于應用本土植物。本土植物在適應當地氣候環境方面更勝一籌,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因此,活墻的物種多樣性更豐富,更易形成群落,同時也更易吸引鳥類昆蟲等小型動物,從而形成微型生態系統。這有利于保護當地生物的多樣性,改善空氣質量,減緩熱島效應。
此外,墻面植物在陰濕的環境下生長更茂密,而越往高墻處,遮陰效果越差[10]。因此,墻體所處環境與自身高度也會影響其價值。植物墻越低矮、越潮濕,越有利于植物的生長,越能發揮植物墻的功效。另外,擋土墻高度應小于122cm,所以前文提出的將擋土墻與植物墻相結合的建議可行性較高,低矮的擋土墻更易為植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還有研究指出,墻體的種子可由墻體附近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公園、綠地、自然保護區等提供,這會影響植物墻的植物構成。因此,墻體建造的選址同樣也會影響墻體的價值。
4.3 玻璃幕墻
玻璃幕墻因其材質,在外觀上更具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光污染問題。此外,因其透明性,每年有大量候鳥死于玻璃幕墻。這是目前玻璃幕墻帶來的兩大嚴重問題。因此,在最大化運用墻體這方面,應該針對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進行考慮。針對光污染,應從根源出發——陽光照射玻璃而引起強烈反射。可以考慮此建筑周邊有無臨近的高大建筑,以遮擋一側的陽光直射。若有,那側則無須考慮光污染問題。當然,最好的解決措施是盡量避免在常年高溫并受太陽直射的城市采用玻璃幕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是采用低反射玻璃,如毛玻璃等材質粗糙的玻璃。另一種玻璃幕墻——光電幕墻,同樣也是不錯的選擇。它利用密封在雙層玻璃內的太陽能轉換板,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充分利用太陽能,進行發電,同時還有隔音,裝飾,降低墻體溫度,減輕空調負擔,節能減排等功能[11]。這也是打造多功能墻體思想的體現。
針對第二個問題,可以效仿美國。紐約將于2020年12月正式實施一項立法,該法案要求新建玻璃表面高度超過75英尺(23米)的高層建筑,表面須圖案化,使鳥類更易識別。筆者建議,我國也應通過立法規范玻璃幕墻各項指標,最大限度地減少鳥類傷亡。
只有解決上述問題,玻璃幕墻才能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同樣可以貫徹最大化運用墻體的思想并付諸實踐。
4.4 景(觀)墻
“文化墻”這一概念,實際上就是對景墻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突出影響作出的總結。文化墻是景墻的一種形式,在景墻中融入當地文化特色,以此彰顯當地文化底蘊[12]。此想法可以通過墻繪、磚雕等形式來實現,即是藝術與建筑的結合。此建議較適用于旅游景區,可向外來游客展示當地的文化魅力,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13]。
除此之外,還可嘗試將景墻與多媒體互動墻結合在一起,巧妙運用科技觸發人體的各個感官,打造造景、玩樂與高科技三位一體的墻體。歷史上已有將互動融入景墻中的案例,增強了墻體的趣味性(圖1、圖2)。圖1所示景觀墻以可活動的圓球為主要特色,一半黑一半黃,通過手動變換色彩,進行自由創作。圖2所示景觀墻,將墻面平均分割成多個方塊,小朋友們可以手動翻轉這些方塊,輕輕松松玩起躲貓貓。
景墻還可以作為商業展示的載體,也可以與植物墻結合組成植物景墻,將植物作為設計元素巧妙運用于其中。同樣,景墻中也可以加入石籠,將自然元素與人工建造物相結合,為墻體增添生機與活力。
5 結語
本文在介紹墻體種類及各自功能的基礎上,探究不同墻體功能的組合及可行性,初步引導設計師充分挖掘墻體的多種可能性,為設計師提供靈感與思路。希望我國在墻體的多功能運用方面,多學習借鑒國外優秀案例,并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挖掘出室外墻體的更多潛在價值,以優化人民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使我國的環境設計行業在國際上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高陽,王亞寧,厲群.景觀在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9(17):86-87.
[2] 諾曼·K .布思.風景園林設計要素[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244-245.
[3] 游彬彬,李修宇,林雨珂,等.建筑植物墻綠化發展研究分析及建議[J].住宅與房地產,2018(19):83.
[4] 劉小根.玻璃幕墻安全性能評估及其面板失效檢測技術[D].北京: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2010.
[5] 曹吉梁,葉潔楠.從傳統園林造園布局手法看現代景觀文化傳承——以明代常州止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14):68-70.
[6] 馮楚盼.現代景觀中景墻設計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4.
[7] 李康.長沙城市道路文化墻調查與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3.
[8] 劉瑞雪,許曉雪,袁磊.新自然主義生態種植設計理念下的城市墻體自生植物在垂直綠化中的應用[J].中國園林,2020(4):111-116.
[9] 管佩弦,于成景,李雪艷.生態石籠在城市公園水體修復設計中的審美探討[J].大眾文藝,2019(16):100-101.
[10] 陳春諦.被遺忘的城市“生境”:重慶市墻體自生植物調查分析[J].生態學報,2020(2):473-483.
[11] 王鑫.芻議建筑幕墻的低碳節能設計施工[J].科學與財富,2018(10):14.
[12] 丁聰,唐睿,祝遵凌.地域文化特色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15):92-93.
[13] 楊永康,陳瑋.論南京地鐵鼓樓站《六朝古都》主題文化墻材料之美[J].大眾文藝,2019(17):112-113.
作者簡介:沈靈君(2000—),女,江蘇常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指導老師:王春(1989—),女,山東煙臺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