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個城市中都留有一些廢棄工廠的遺址,這些廢棄工廠占地面積廣,建筑老舊,原有的功能與性能已經喪失,且整體樣貌也與城市發(fā)展脫節(jié),成為一塊廢棄的空地。如何再一次提高這片土地的利用價值,在美化城市整體環(huán)境的同時,讓這些廢棄空地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問題。應對這些廢棄工廠進行藝術化轉換,在保留原有建筑形態(tài)的前提下,進行具有設計性的改造,并加入城市自身的文化要素,建設新型藝術文化空間,充分利用廢棄土地。
關鍵詞:廢棄工廠;空間再利用;藝術化改造;民俗文化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2
1 工廠樣貌
1.1 現存廢棄工廠狀況
當前城市發(fā)展迅速,道路不斷擴建,高樓數量劇增,具有現代設計感的建筑群逐漸擴張,與這些充滿科技感與現代感的建筑相比,過去光禿禿的水泥墻壁或老舊的紅磚墻與這個欣欣向榮的城市格格不入。走進城市的一個個角落,會發(fā)現那些大型的水泥建筑停留在高樓大廈之間,既破壞了城市整體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也使得土地資源被浪費。一個大型廢棄工廠建筑群被空置,建筑內部破敗不堪,廢棄物品隨意丟棄,積滿灰塵,為這個城市帶來不可自我凈化的垃圾。過去城市面積較小,這些輕機廠、重機廠尚建在城市周邊,而今城市面積已經擴張為原來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這些老舊工廠也從邊緣位置漸漸向中心靠近,工廠內各類設備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損壞,生產效率也與現在社會發(fā)展速度相脫節(jié)。由此來看,這些工廠必須關閉搬遷。原有的生產工廠關閉停產,搬到了更遠的城郊,但這些工廠留下的建筑卻無法搬遷,因建造時間久遠,也沒有其他公司進一步接手改造管理,不知不覺就被廢棄,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荒廢,成為城市一個難看的傷疤。當然,一個廢棄工廠在缺少人為干涉的情況下,植物也會自然生長,沿著工廠管道、墻壁攀爬,直至遍布整個工廠。按此發(fā)展,工廠將會變成一片自然綠地,城市的大氧吧,但是這種發(fā)展所需要的時間無法估量,所需要的是幾代人的等待。對于一個處于城市之中的工廠來說,這幾乎不可能,這片土地需要盡快發(fā)揮自我價值。閑置大面積的廢棄空間土地,于城市土地資源和空間資源而言,也都是一種浪費,尤為可惜。
1.2 工廠改造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隨著城市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服務產業(yè)興起,整個城市的需求在不斷變化。這些在幾十年前建造的工廠已經與整個城市的發(fā)展脫節(jié),若繼續(xù)留下這些工廠,只會進一步破壞城市的平衡[1]。工廠的整體性能、功能與基礎設施過于落后,無法跟隨整個社會發(fā)展的步調,同現代化的工廠相比,效率過于低下。原有的各類工廠在生產制造環(huán)節(jié)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保證整個工廠生產流水線的順利進行。但當今社會,人力需求也從過去的廉價勞動力轉變?yōu)榫哂幸欢夹g的人才勞動力。在這樣一個大環(huán)境之下,配有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設備的新型工廠占據更大的優(yōu)勢。通過電腦互聯(lián)網就可以對工廠各個生產步驟進行實時監(jiān)察和控制的現代化工廠,具有更強勁的市場競爭力。在過去工業(yè)化的建設中,盡可能地追求效率和數量,對環(huán)保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到八九十年代,中國工業(yè)才開始關注環(huán)保這一話題,可實行力度相對較弱。那些建造時間久遠的工廠對環(huán)保、節(jié)約及污染的認知是較低的,同現在的社會發(fā)展理念相違背,加之這些工廠不斷向城市內部“移動”,給城市帶來的污染遠遠超過以前。若這些老舊工廠繼續(xù)生產,會有大量有害氣體被人體所吸收,會有大量污水被排入城市河流系統(tǒng),每天產生的噪音污染也是無法估量的[2]。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的物質需求已經基本得到滿足,進而對精神的需求越來越高。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這些工廠可以向文化場所的方向改變。這些建筑雖然有些破敗,但卻記錄了一個時期里這個城市發(fā)展的樣貌,它們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不應僅因為外觀與城市發(fā)展不搭而被寫上一個“拆”字。相較而言,如何對這些建筑進行改造,將這些被廢棄的土地再一次利用起來,充分發(fā)揮城市每一寸的土地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2 廢棄工廠進一步改造的分析
2.1 原有建筑拆除或保留
如何對待這類建筑群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3]。如果選擇將原有建筑進行拆除,所需要付出的成本遠遠高于改造成本。雖然工廠建筑已經有些破舊,但大部分建筑的整體結構依然穩(wěn)定,就算部分建筑的牢固與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對其進行加固所花費的成本也遠遠小于重建成本[4]。同樣,拆除這些工廠是十分可惜的,這些工廠見證了一段歷史,留下這些建筑就是保留歷史。可以保留這些建筑的大部分外觀樣貌,對部分外觀進行改建,增強整個城市的統(tǒng)一感與和諧感。當然,對其內部功能進行改造和升級也是十分必要的。工廠內部的各類設施與整體功能與現在改建的項目不再類似,自然要選擇部分內部結構進行改造。同時,某些具有自身特點的建筑也可以不對其整體結構進行改變,可以多在室內裝修上體現建筑環(huán)境的整體特色。
2.2 進行藝術化改造
每個地區(qū)都有著自己獨有的文化藝術,這些文化藝術與城市發(fā)展相輔相成,體現了城市的獨有的風貌[5]。例如,四川成都市就改建了多個藝術文化空間,體現最多的地方元素有熊貓、竹子等。這些元素經過藝術加工,變成既有當地文化特色又有現代感的事物,融入藝術空間的各個角落,自然地就將該藝術空間與其他城市的改建藝術文化空間區(qū)分開來。廢棄工廠改造為藝術主題空間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方式。從工廠本身的特點出發(fā)分析,工廠本身占地面積廣,若僅開發(fā)單一的功能,對于整個空間來說過于單一,且不利于后續(xù)進一步的發(fā)展改善。因為工廠需要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在功能選擇和安排上要考慮往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可以就餐、聚會、攝影、開辦展會,或舉辦一些其他藝術文化活動,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工廠房屋建設簡單,四面墻加上一個屋頂就成了一間廠房,內部建構也簡單開闊。若不對廠房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變,只在內部拓展各類功能,會導致整體環(huán)境過于單調無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選擇往藝術化的方向發(fā)展,能為工廠增色不少,既能展現藝術氣息,又不會因為大改大造削弱了工廠的歷史感[6]。藝術化改造不僅僅是在墻面畫上各種涂鴉,或只是將店面內部現代化地裝修一番。這些改變不可否認增添了藝術化的成分,但有些浮于表面。以上兩種方式確實體現了藝術設計的概念,但對于一個廢棄工廠而言,這兩者是不夠的。
廢棄工廠最先需要面對的是每一棟建筑個體的改造[7]。過去的建筑主要功能就是滿足正常的生產制造需要,其他附加功能較為欠缺。原有工廠對采光及通風的要求不高,而作為藝術空間,要考慮室內人群的通風、光線是否良好充足。充足的光線能夠帶給人們更加溫暖的觀感體驗,營造整個活動的溫暖氛圍,從而獲得最大的效益。在對整體建筑進行部分改造之時,要加入一些當地特色文化,賦予建筑歸屬感,反映所屬城市獨有的文化特色。有歸屬感的建筑能帶給人們一種熟悉與親切的感覺,這是一份來自血緣的喜悅與安心。具有歸屬感的建筑也是展示文化自信的方式之一。
藝術化的改造也同樣體現在內部設計之中,大到內部的整體裝修風格,小到一個簡簡單單的擺件。在一個具有當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藝術空間之中,如果開一家充滿歐式裝修風味的咖啡店,一作比較便會發(fā)現這間咖啡店與整體空間格格不入[8]。藝術空間里的任何一家店鋪,在有自己設計風格的同時,也要與整個工廠氛圍相融合,可以說要更加具體地貼近地展示城市文化。店內的各種設計、裝飾品是可以近距離欣賞的,各種細節(jié)與圖案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同時有些特色的飾物是可以觸摸的,能讓人從觸覺方面了解一個城市的文化民俗,具有更強烈的沉浸式體驗。
2.3 改造的同時展現當地文化名俗
一直在強調藝術空間應該展示的是當地文化民俗,而不是各種各樣的文化藝術。當地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元素相互融合而產生的,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文化,是多個歷史時期人類智慧藝術結晶的體現[9]。民俗文化運用的每種元素都從周圍事物中提取,并將其設計化之后再進行一次創(chuàng)作。有時,一個城市的民俗文化不被廣泛熟知或了解,這就更需要對這部分文化藝術進行宣傳,在改造的藝術空間之中加入文化特色,不失為一個巧妙的解決辦法。被改造的工廠本身就有一定的吸引力,改造不僅增添了許多有設計感、藝術感的要素,還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周圍人群的好奇心[10]。借助年輕人的信息交流方式及現代自媒體技術,藝術空間內的各個部分都可以在互聯(lián)網上及各個App上進行展示,通過網絡不斷擴散傳播。文化傳播與展示是多元的,有各種各樣的途徑。對于民俗文化而言,最擔心的不是如何傳播,而是在建筑設計中融入這類要素[11]。如云南,以少數民族多而著稱,各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文化,將這些文化要素提煉設計,融入被改造的各類工廠,能在某個屋檐看見民族圖案的出現,融合工業(yè)建筑文化,創(chuàng)造一個獨有的、歸屬感強、設計巧妙的文化空間。
3 廢棄工廠改造典型案例分析
3.1 北京798藝術園
北京798藝術園就由幾個廢棄工廠改造而成,其不僅僅吸引了各類藝術創(chuàng)作者前往駐扎,也吸引了不少前來北京游玩的旅客。北京798藝術園在改造過程中,保留了原有廠房的德國包豪斯建筑風格,即簡單的幾何形態(tài)與簡約的藝術色彩,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充分的藝術設計與創(chuàng)造,這種大膽創(chuàng)造是前所未有的。園區(qū)之中有著各種各樣風格迥異的插畫、涂鴉,設計的藝術造型層出不窮,也保留了不少過去的工業(yè)產品用作拍照留念。北京798藝術園將建筑造型與豐富的涂鴉搭配,展現出了藝術文化的多樣性與無限性。在這里,可以盡情展現自己的藝術想法與創(chuàng)造,藝術不再受限,擁有自由的空間。在北京798藝術園幾乎看不到北京四合院等具有古代藝術特色的設計,這里展現的事物都充滿了現代感,恰恰體現了北京作為首都融合了多樣文化,包容多種文化自由發(fā)展的特性。無論是主流還是小眾,每一種文化都可以在北京798藝術園之中,發(fā)現一片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
3.2 成都東郊記憶
不同于北京798藝術園的豐富與無限,成都東郊記憶是另一種風格的廢棄工廠改造。它將傳統(tǒng)工業(yè)與音樂時尚共融,在感受與體驗音樂魅力的同時,也能近距離地感受整個城市的變遷。東郊記憶有著濃厚的金屬工業(yè)感,高聳的鋼管、布滿鐵銹的機床,滿滿的舊時代工業(yè)味道,可以說完好地保留了成都的一段工業(yè)文明。這些歷史遺跡向現在生活的人群展示了成都工業(yè)發(fā)展史的不斷變化。在改造東郊記憶的過程中,加入了很多城市文化,最為明顯的是加入了許多大熊貓造型的裝飾。這些充滿設計感與現代感的大熊貓元素,給東郊記憶增添了屬于成都的獨一無二的味道,它們是成都這座城市的文化標簽。每一座城市都建滿了高樓大廈,其外形都有差異,但卻很少有屬于城市本身的文化藝術蘊含在其中。大同建筑,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化標志。
4 結語
城市之中的各種資源都不應該被浪費,它們都有再次展現自己利用價值的機會。對廢棄工廠進行藝術的包裝與設計,融入本土文化文明,將賦予這片荒涼之地新的生機與魅力。
參考文獻:
[1] 梁祖光,閆啟文.廢棄工廠在工作空間設計中的再利用[J].美術大觀,2012(10):127.
[2] 李勇.后工業(yè)時期的城市[J].科學發(fā)展,2009(02):102-113.
[3] 王倩.工業(yè)廢棄地建筑及景觀再利用設計研究[D].山東輕工業(yè)學院,2008.
[4] 廖海橦,徐昊,王夕倩.廢棄火車站復興計劃——南京下關火車主題公園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6):78-79+82.
[5] 吳馨宇,田曉冬,薩興聯(lián).公共景觀空間雕塑情感化敘事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6):71-72.
[6] 莊佳.重塑城市公共空間活力——淺談丹麥哥本哈根公共空間衰退與復興[J].藝海,2020(07):134-135.
[7] 趙哲,黃維彥.基于地域文化的書屋空間環(huán)境設計——南京老城南舊屋改造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101-102+116.
[8] 高婧.敘事與體驗:城市公共空間的沉浸式設計與表達[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2-93.
[9] 俸語威.在建設公園城市背景下的青羊區(qū)工業(yè)廢棄地景觀改造設計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9.
[10] 和華雪.城市中廢棄工廠的多元改造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8.
[11] 徐文靜,張寧.論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濰坊風箏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88-89.
作者簡介:葉宸君(2000—),女,云南昆明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指導老師: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