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與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內容一直都被人所忽視,歷史遺留建筑更是如此。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的歷史真實性,是我們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歷史遺留建筑都或多或少存在外表皮脫落、建筑結構破壞等一系列安全問題,其歷史意義和使用價值也很難判定。本文以此問題為出發點,分析遺留建筑的保護歷史和現有狀況,探究正確處理這些遺留建筑的方式。
關鍵詞:遺留建筑;遺產保護;歷史價值
中圖分類號:TU-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2
0 緒論
第一,現狀分析。建筑作為一個時代的象征,背后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是無法估量的,每一座建筑都是對其建造時期的大環境的影射??v觀中國社會的現狀,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的邊緣線日益擴張,越來越多的歷史遺留建筑開始了小型“改革”。它們當中更具歷史價值的會被翻新或改造,但更多的遺留建筑則面臨被拆除的命運。研究表明,1985—2015年,全球城市面積從36.27萬平方公里變為65.34萬平方公里,凈擴張率為80%,平均每年有9687平方公里的土地從非城市用地轉為城市用地[1]。要實現如此廣泛的土地屬性變化,必須不斷拆除原有的非城市用地上的建筑,將其擴建為城市用地,或將原有的地方性歷史建筑改造為城市大眾化建筑。
第二,面臨的問題。事實上,這是當今城市化背景下,歷史遺留建筑面臨的共同問題。它們不斷被拆除、改造,失去了原有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整個狀態“不死不活”[2]。
這樣的改變給人們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我們不再熟悉自己的城市。從1987年開始, 30年之間,中國建設了超過1000座摩天大樓。城市與城市之間愈發相似,當我們拿到一張城市的照片時,甚至可能認不出這是我們生活了10年、20年,甚至大半輩子的城市[3]。中國文化傳承千年,生生不息,本應該有強烈文化自信的我們,現在卻親手破壞自己的文化,這是一件極為可悲的事情[4]。
1 遺留建筑保護的發展過程
1.1 我國遺留建筑保護的發展
我國與遺產保護相關的最早法令是光緒皇帝于1909年頒布的《保存古跡推廣辦法》。此后,《管理寺廟暫行規則》和《保存古物暫行辦法》相繼出臺。直到1930年,民國政府頒布了《古物保存法》,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才慢慢步入正軌,比歐洲遲了近100年,整個體系的成型也相對較晚。
1.2 世界遺留建筑保護發展史
1834年,希臘誕生了第一部關于古跡保護的法律,首次把文物保護納入法律范疇。1887年,法國的第一部歷史建筑保護法誕生,明確規定文物建筑保護屬于公共事業,由政府干預。在這之后,所有列入保護名錄的建筑都不得拆毀。1943年,進一步規定在歷史建筑500米半徑范圍內劃定保護區。區內建筑的拆除、維修、新建,都要經過國家建筑師的審查,都要經過城市政府的批準,可見保護歷史遺留建筑的重要性。
短短100年的時間,整個西方對文物保護的概念實現了巨大的飛躍,遺跡保護范圍逐步擴大。在1962制訂的《馬爾羅法》中,歷史街區首次被納入保護范圍,后期保護范圍再一次擴大到與文化遺產、自然景觀相關的地區。英國的《古跡保護法》起初只確定了21項古跡遺址,但是到了第二部《古跡保護法》,保護對象已經從古遺址延伸到了宅邸、農舍、橋梁等有歷史意義的普通建筑物[5]。
對比西方,我國關于建筑遺產保護的探究還處于初級階段,現在的大環境仍處于一個不斷拆除重建的死循環當中[6]。
2 遺留建筑的對待方式
2.1 拆除及重建
建筑遺產保護作為遺產保護這個概念里的一個小分支,與館藏文物不同的是,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基本上已不具備使用價值,其主要功能傾向于收藏、展覽和研究幾個方面[7]。而建筑遺產作為建筑,實用功能更為重要,因此兩者在保護方面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建筑遺產在使用需求、使用方式和社會功能等方面都需要得到重視[8]。
現階段,針對歷史遺留建筑最常見的兩種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拆除重建和在原建筑的基礎上進行修繕[9]。一種方法是利用古建筑的造型特點,但從內到外都是全新的,屬于重建的一種。這種方法是我們最不支持的,因為這樣的建筑既不具有古建筑的歷史價值,也沒有新建筑的創新精神,沒有任何意義。而另一種方法則是在原基礎上進行修復。
2.2 修繕
中國傳統的修葺觀念主要體現在“補”字上,缺什么補什么,遵循制式。從內部結構到外部裝飾統統照原樣填補,但是這里的原樣指的是建筑破損前的樣式,目的在于將建筑恢復成最完美的樣子,最完整地還原古建筑的樣式[10]。這樣的做法使建筑在修葺完畢后甚至可能比原來更加富麗堂皇,雖然沒有拋棄建筑原先的造型和格局,也保留了建筑本身的歷史價值,但是建筑的真實性不盡如人意。
建筑的真實性是建筑作者在建造之初就賦予建筑的,有可能是作者建造時的一些特殊做法,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也可能是作者在建造時因失誤留下的殘缺之處。這些從歷史標準的角度來看或許是不完美的,但卻有一種特殊的藝術價值。而這種修葺方式恰恰會破壞建筑的真實性[11]。
這樣的做法直到西方觀念被引入才有所轉變。19世紀,法國修復建筑師歐仁·艾瑪紐埃尓·維奧萊·勒·杜克曾提出風格式修復,意指對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建筑進行相對應的風格修復,保留建筑自身的“原則”[12]。這樣的觀點雖然在當時的歐洲備受爭議,但卻真實地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我國。
在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曲阜孔廟修葺方案中,這一觀念也得到了體現。在這個方案里,修葺的理念從“恢復為富麗堂皇”轉變為“保存或恢復原樣”,這里的“原樣”和杜克提到的“原則”有異曲同工之處[13]。在他看來,建筑就應是它應有的樣子。在修復過程中,只修復需要修復的部分,盡可能地在建筑內部結構上作改動,增強建筑本身的結構穩定性。在不可見的地方進行修復,讓建筑維持現狀或恢復建造之初的樣式,絕對不讓多余的東西改變建筑的外形[14]。這樣的做法使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也進一步突出了建筑的獨特性。
2.3 改造
改造建筑是幾種方式中,最看重建筑物本身使用價值的,但改造結果往往是兩極化的。毫無疑問,我們需要改造建筑物。相較于歷史價值較高的遺留建筑,對那些本身既具有歷史價值,同時又具有使用價值的建筑來說,改造無疑是最好的選擇[15]。一個好的改造建筑能實現新舊的結合,在歷史和發展之中尋求一個平衡點,從而誕生新的建筑[16]。在這個建筑里,我們既可以看到歷史的痕跡,又能夠看出新的時代特征。目前,我國對很多歷史遺留建筑的改造都屬于破壞性改造,既沒有保留建筑原有的韻味,也沒有實現新風格的突破[17]。
3 現實與矛盾
時間總是在流逝,時代也不可能止步不前。如何選擇是一件很難平衡的事情,在保證一方面的同時,必然會破壞另一方面。從守舊到創新,從保留歷史感到體現時代感,新舊之間存在太多的特殊性和相對性。建筑性質、歷史價值、使用價值、地方文化包括地理位置等,每一個角度的評估都有可能改變我們對待這個歷史遺留建筑的方式[18]。
關于歷史意義與使用價值的衡量,最好判斷的就是名勝古跡。以古羅馬斗獸場為例,現在的斗獸場處于一個殘缺的狀態,但是這種狀態并沒有破壞它的美感與藝術性,反倒能給人帶來一種沉重感,這是歷史所賦予的[19]。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沉淀,這類建筑就像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是歷史的見證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具有長久的延續性[20]。對于這樣的建筑而言,如果把破舊的地方修補得過新,恰恰會抹去歷史帶來的厚重感。因此西方人所做的也就是維持現狀而已。
殘缺并不是建筑的初衷,但難免會受到一些不可抗力的影響,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建筑永遠不可能一成不變[21],但它的殘缺之處卻具有美感。這樣的建筑,它的建筑性質和歷史價值已經大過了一切。
除此之外,占比最大的實用性建筑才是最不好評估的。對于許多群眾迫切想拆除和重建的遺留建筑,應該從各個方面進行評估對比,然后再根據已有的條件選擇最合適的處理方法。對于實用性明顯大于歷史價值的地區,應優先考慮使用,盡可能保留歷史價值。在實用性與歷史價值相對平衡的地區,則盡量以保存歷史價值為主,畢竟歷史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存在。
4 結語
時代發展帶來的城市化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如果我們盡可能地保留歷史遺留建筑及它的原有面貌,城市就可以在發展的同時保持其原有的特色,這樣的城市才具有歷史價值。中國的城市化需要走中國特色道路,這不僅體現在政策上,更應該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也是如此。我們需要建立文化自信,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城市化的最佳途徑和處理歷史遺留建筑的正確方式。
參考文獻:
[1] 王澍.中山路:一條路的復興與一座城的復興,杭州,中國[J].世界建筑,2012(05):114-121.
[2] 卜華成,徐英,曹磊.國內工業遺址改造案例研究及啟示[J].大眾文藝,2018(19):144-145.
[3] 張秋實,曹磊.虛擬現實技術在文化遺產建筑設計中的運用[J].電視技術,2018(10):142-146.
[4] 吳美萍.歐洲視野下建筑遺產預防性保護的理論發展和實踐概述[J].中國文化遺產,2020(02):59-78.
[5] 卜華成,于琪,曹磊.新式茶飲門店空間設計中的風格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9):114-115.
[6] 周藝園,黃維彥.多元化需求下的校園舊建筑改造研究——以南京大學校醫院老樓改造為例[J].大眾文藝,2019(15):114-115.
[7] 宋昱萱,曹磊.商業街景觀規劃中城市文脈的延續[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6(06):40-41.
[8] 彭婷,駱瑋.中國“照相館”的歷史變遷探究[J].大眾文藝,2019(15):179-180.
[9] 季優銘,朱宇婷.南京地鐵站壁畫藝術風格研究[J].大眾文藝,2019(20):94-95.
[10] 于琪,曹磊.基于“生態城市”理念的居住區景觀設計可行性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23):103-104+112.
[11] 王碧洋,朱宇婷.論南京地鐵三號線《紅樓夢》主題壁畫設計[J].大眾文藝,2019(20):99-100.
[12] 郁添淵,曹磊.探索新中式風格在室內設計的應用——以居住空間室內設計為例[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12):92-93.
[13] 鞠民輝,蔣暉.新中式風格在餐飲空間中的設計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7):124-126.
[14] 李星怡,曹磊,竇逗.景觀一體化設計實踐與研究[J].大眾文藝,2018(19):125-126.
[15] 成明,朱宇婷.植物造景分析——以水花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12):62-64+67.
[16] 張冬冬,曹磊.在家具設計中傳統手工藝對個性化定制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6,29(06):269.
[17] 趙婧,曹磊.明清無梁殿建筑裝飾特色研究[J].蘭臺世界,2015(03):146-147.
[18] 李鵬程,曹磊,竇逗.商業綜合體屋頂綠化設計方法研究[J].大眾文藝,2019(23):71-72.
[19] 劉思宇,曹磊,竇逗.城市家具規劃設計實踐與研究[J].大眾文藝,2018(21):65-66.
[20] 陳思,馬子龍,曹磊.網師園的空間景觀與環境行為探究[J].綠色科技,2012(09):1-5.
[21] 丁凡倬,郝凱利,薛晨,等.陳之有意 設之成境——室內陳設藝術芻議[J].大眾文藝,2019(14):126-127.
作者簡介:孫雨(1998—),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指導老師:曹磊(1978—),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朱宇婷(1992—),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