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溪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對“雙創”人才需求的增長和高校畢業生就業新形勢的出現,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培養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從冰山模型理論的視角來看,人的素質由顯性素質和隱性素質兩部分構成,顯性素質通常引人注目,隱性素質卻并未獲得應有的重視,所以,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大學生顯性素質的提升,而且更要強化隱性素質的塑造,不斷優化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路徑。
所謂冰山模型,最初是由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于1973 年提出來的,后來發展成為著名的能力素質冰山模型,如圖1 所示[1]。這一理論以冰山為喻來說明人的綜合素質可以分為顯露在海面之上的可視部分,稱之為顯性素質,而深藏在海面以下的部分則因其不可見,所以稱之為隱性素質。其特點是將人的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形式劃分為“冰山的外顯部分”和“冰山的內隱部分”,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冰山模型理論對于今天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圖1 冰山模型
首先,從表面看,冰山模型的造型類似于金字塔,但又不同于金字塔,其不同之處在于顯性與隱性兩大特質的區別與聯系。冰山的一角,指的是顯性部分,惟其“一角”,說明顯性部分是小而有限的,而冰山的更大的部分,即隱性部分,卻沉浸在海水之下,乃更重要的冰山主體。
其次,冰山模型將能力素質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其中知識與技能等易被觀察和考量的因素屬于顯性部分,而動機、特質、自我認知、價值觀和角色定位等不易被觀察和測量的因素屬于內隱部分。從冰山的結構而言,顯性部分在能力素質的形成中,只起到較小的作用,而內隱素質則是其內在綜合素質的主體和決定性因素,對個人的表現和發展起到更為關鍵的作用。
再次,冰山模型的顯性部分與內隱部分雖有分類上的區別,但也有整體上的聯系,顯性素質是內隱素質的部分外露,內隱素質是顯性素質的基礎和支撐。眾所周知,在創新創業實踐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這里的“人”指的就是顯性素質和內隱素質的總和之人,其中的內隱素質應當得到足夠的重視。
冰山模型在剖解能力素質的構成方面具有獨到之處,借鑒這一理論,結合相關調查數據,可以較為清晰地分析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狀況。
冰山模型的顯性素質主要指知識和技能,一方面是通過學習獲取專業領域的知識,另一方面是在實踐中形成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這是考量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狀況的兩個顯性要素,可以透過下面一組畢業生就業數據發現其顯性素質中“技能”要素的不足。根據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2019年對全國381 所高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關于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85.56%的大學生選擇“加強專業學習”,88.05%選擇“進行社會實踐”,79.53%選擇“增加實習經驗”;并且70.87%的大學生覺得“實習經驗不足”是未來就業最困擾的原因[2]。這一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較低的原因之一,就是實踐能力方面的短板,具體表現為創新創業技能的相對匱乏,高校對學生的創業實戰指導有待強化,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尚需健全。
動機是冰山模型中最深層的內隱素質,是驅動個人思想和行為的根源,也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動力所在。創新創業的動機中包含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據統計,2018 年大學生創業者67.9 萬人,比2017 年增加3.5 萬人,增長幅度為5.4%[3]。2019-06 麥可思發布的《2019 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8 屆本科畢業生的自主創業比例為1.8%,高職高專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為3.6%,高職學生自主創業的規模逐步擴大[4]。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20 年的應屆高校畢業生達到874 萬,就業形勢更加嚴峻[5]。面對2020 年畢業人數增長和疫情防控帶來的新變,大學生的創業動機和意愿將會獲得更大的釋放,會有更多畢業生選擇創業道路。盡管如此,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總體比例仍然偏低,創新創業的內驅力不夠強勁。
特質即個性品質,是個人成長過程中長期形成的、穩定持續的行為特征和心理狀態。創新創業需要具備踏實苦干、不畏挫折、銳意開拓的優秀品質,因為創新創業的過程充滿挑戰。據南京工程學院“大學生創客群體研究”課題組的調研,江蘇省內8 所高校“50%以上的在校生創客認為壓力大,而已畢業的創客中這一比例更是高達2/3 以上”[6]。這種情況固然是綜合因素所致,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學生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意志力較為薄弱,抗壓和耐挫的心理承受力較低,這樣的心理素質與創業者的必備條件尚有距離。追求比較穩定、相對高薪的工作成為大學生的首選,這從一個側面突顯了自身個性品質中的缺陷。
自我認知是對特定環境中的自身的剖析和評判。創業者面對競爭帶來的挑戰需要建立自信和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云團研究發布的《2018 年大學生創業情況調查報告》顯示,“約有50%的人意向到二線城市進行創業,比意向到一線城市創業的人多出大約20 個百分點”,“超過25%的大學生認為畢業后是最佳創業時間,同時有超過20%的人計劃在大三創業”[7]。這表明大學生對創業的前景有明晰的預判,能夠選擇合適的創業時機和所處城市。大學生理性地自我剖析,揚長避短,樹立自信是創新創業成功的關鍵。
價值觀包含價值取向和團隊意識,這決定了個人辨別外界事物的思維、判斷和取向。對于創業者而言,創業道路上不能孤軍奮戰,只有懂得團隊協作,對成功有積極定義的人才是最后的勝利者。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及上海創業力評鑒中心發布的《2017 年創業數據研究報告》顯示,“72%的創業者選擇了團隊創業,創業團隊的平均人數為3人,最多的創業團隊達10 人,其中創業前和創業后認識的團隊成員各占50%”[8]。由此可見,大部分創業者出于共同承擔風險以及彌補自身不足的目的,都傾向于團隊創業,具有團隊合作的意識。
冰山模型最淺層的內隱素質是角色定位,主要指創業者對職業角色要求的認同感和自身發展狀況的定位。就大學生而言,只有充分認同對創新創業之路的選擇,才能伴隨著創業項目的不斷成熟,提升自身的角色定位。目前,“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創業的比例并不高,成功率也不高”[9]。這其中的問題之一就包括有些創業者在初創期,對自身認同感不強,對個人發展定位迷茫,因而失去前進的方向。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體系中,隱性素質的不足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創業動機即內驅力不強、個性品質上的抗壓能力不夠以及角色定位上的欠缺,顯性素質中的技能方面也存在短板。因此,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要針對這些問題精準施策,在注重知識和技能傳授的同時,更要對學生的內隱素質這一冰山“主體”部分加大培育力度。
要培育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塑造其內隱素質、激活動機是關鍵,其途徑之一是讓學生從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有益養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啟迪人的美好心靈和價值追求具有積極意義。例如,商科院校、商科專業可以發掘所在地域長期積淀的民族工商業文化史料,宣傳和弘揚愛國企業家的家國情懷,發揮傳統文化培育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優勢。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充分利用無錫作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的錫商文化資源,以創新創業課堂為依托,開展學生興趣度高、參與性強、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參觀榮巷歷史文化街區、榮毅仁紀念館等錫商文化歷史遺跡,組織志愿者到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擔任義務講解員,讓學生深入現場體驗感悟。參觀后組織討論錫商創業報國、實現抱負的故事,激發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興趣和激情。在實訓、實踐中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把企業家敢為人先、誠信修業、百折不撓的精神內化于心,厚植創新創業的志向和動機。
創新創業往往是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需要對個人的社會角色有明確的定位。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個性品質和角色意識,鍛煉其堅毅頑強的抗壓能力,是隱性素質培養中的重要內容。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個性品質和角色意識方面,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做法值得借鑒:一方面引導學生了解改革開放時期“蘇南模式”,學習和討論錫商的“四千四萬”精神——踏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歷經千難萬險;另一方面精心構筑雙創文化育人環境,通過協同創新中心、大學生創業園、產教創業基地聯盟的建設,為各專業的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實踐的平臺;與此同時,組織并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搭建大賽平臺,“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創”,重點對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的抗壓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進行鍛煉,培養學生的社會角色意識和堅忍不拔的精神。這些做法正是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隱性素質的有效舉措。
創新創業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的顯性素質尤其是技能要素不可或缺。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創業本身與個體基因無關,是一門可以教授的學科。”[10]創新創業的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訓、實踐來完成。
首先,可采用融合式教學的方法貫通素質培育過程,在開設創新創業課的同時,提供多元化的線上選修課程,實現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避免隔行如隔山的專業缺陷,其特點是模塊化,而非碎片化。融合式教學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本領,充分體現教師的引領作用。
其次,將創新創業素質培養融入日常的專業教學之中,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實訓相結合,以創新創業素質作為衡量學生專業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在專業課上,教師采用小組頭腦風暴、模擬沙盤、實訓操作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雙師型”創業課教師指導學生將創意、創新的內容同所學專業知識、技能聯系起來,策劃商業計劃書,鼓勵學生創業。
再次,強化創新創業實戰技能的培養。對于學生的創業項目,其起步階段可先在學校創業園進行落地孵化,然后根據專家的指導意見,加以進一步打造和優化,促進初創項目逐步成長成熟,在實訓、實踐、實戰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