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銀
(海口市第四人民醫院,海南 海口 571000)
腦梗死又被稱為腦卒中,其后遺癥會明顯到患者的預后情況,導致其的恢復效果受到影響,神經功能和運動能力持續受到影響,對此情況,目前在對腦梗死患者術中執行藥物治療措施后,多會采用康復護理措施,這種方式具有極好的康復效果,能夠盡早、盡快的幫助患者恢復正常[1]。本文中采用回顧性分析研究,旨在分析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后遺癥患者康復的影響,具體內容如下。
抽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間收治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55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在55~72歲之間,中位數年齡為63.47±3.24歲,所有的患者均為我院神經內科接診,成功接受腦梗塞手術并度過危險期的患者,排除其中無法配合實驗的患者以及主要器官功能性障礙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同意實驗并簽署了實驗同意書。
本次實驗開始前需要先成立康復護理小組,小組各成員分別為主治醫生、責任護士、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以及專業營養師、運動師等,分別負責患者的病癥情況觀察,日常護理,定時巡查,營養補充和康復鍛煉設計,小組成立后,組內成員需要先對患者的體征情況進行觀察、分析和匯總,并總結合適的康復護理措施和專項護理技能培訓,在完成后執行。
(1)康復護理需要首先保證患者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主要為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腦梗死后遺癥相關的知識,病癥的影響以及康復護理的必要性,執行康復護理期間的禁忌事項,病房中要保證環境的干凈、溫馨、整潔、舒適;
(2)對患者的生理安全主要是對患者進行體位擺放,避免其出現壓瘡和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在患者能夠行走運動和為其加裝防跌撞碰保護措施,并在其床邊加裝防護措施,起夜患者加裝指示小夜燈;
(3)鍛煉、飲食護理,患者的飲食和鍛煉均需要小組成員共同制定,根據其病癥恢復情況和病癥禁忌事項準備飲食,根據其恢復情況執行合理的康復措施,整個康復促使需要循序漸進,由簡到繁,初期執行措施為按摩。推拿和針灸以及無痛拉伸等,中期相應的為患者執行上下床自由活動訓練,床下自由行動訓練,室內外自由活動訓練,后期則主要是對患者生活技能進行相應的鍛煉,整個恢復期間均需要為患者的進行語言能力訓練,從誘導患者張嘴抬額開始,逐漸從單音節到詞語短句。在患者基本恢復后,還需要為其單獨訓練生活技能與社會交際能力。
在護理結束后,醫護人員需要先對患者的執行NIHSS、FMA檢測,在確定患者脫離危險期能夠接受康復護理
將數據納入SPSS 21.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統計結果顯示,治療前,患者的NIHSS、FMA評分分別為(17.69±2.84)分和(39.98±6.32)分,治療后則分別為(11.02±1.03)分和(63.32±4.58)分,比較結果分別為(t=16.3740,P=0.001)、(t=22.1772,P=0.001),(P<0.05)差異顯著。
由于腦梗死后遺癥大概率會導致患者出現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半側肢體障礙、肢體麻木、偏盲、失語等多種癥狀,導致患者的語言能力,行動能力均受到影響,因此極易出現心理負面情緒提升和生理安全受到影響,而為了幫助患者盡早恢復正常,除了藥物治療外,還需要加用相應的護理措施[2]。
而由于腦梗死患者的恢復期較短,因此在對其實施護理時首選便為康復護理,這種護理模式涵蓋了患者在護理期間的多個方面的康復需求,其中保證患者的心理健康,減少康復禁忌事項的發生,保證環境的舒適,能夠增強患者及其家屬的康復信心,提升其治療配合度,對其生理安全,采用體位擺放和固定,避免發生并發癥以及減少患者的意外損傷,飲食鍛煉護理則是重點,計劃由小組及患者家屬商議制定,能夠為患者補充足夠的營養,促進其恢復,初期康復措施,循序漸進,由簡到繁,能的多項活動訓練能夠幫助患者恢復中樞神經受到的損傷,進而改善其運動功能,減輕后遺癥的影響,語言能力訓練,生活技能與社會交際能力訓練等能幫助其盡快恢復正常的生活能力,盡早回歸家庭與社會[3-4]。因此在本次實驗中,本次實驗中的結果顯示,在實驗結束后,所有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情況,肢體功能恢復情況、生活質量、生活自理能力均得了明顯的好轉,其中NIHSS神經功能損傷評分明顯下降,FMA運動功能評分明顯上升,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對脫離危險期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執行康復護理后,患者神經功能,肢體運動功能聚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