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徐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江蘇省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6)
產科病房是醫院單位的一個重要場所,其護理工作較普通病房特殊,護理風險也相對較大[1],若護理管理工作不到位,極易引發各種意外事件,進而加大對產婦及圍生兒生命健康的威脅。為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發生、保障母嬰安全,我院自2020年1月開始在產科病房落實風險管理制度,并對風險管理制度實施前、后收治的300例產婦資料做了相關分析和比較,整體效果較滿意。具體示下。
選擇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產科病房收治的300例產婦作為觀察對象,納入產婦均知曉且同意此次研究,無基線資料不全、嚴重精神心理障礙等問題。其中風險管理制度實施前(2019年6月~12月)150例產婦中,初產婦82例,經產婦68例,年齡最高/最低35/22歲,平均為(28.46±3.25)歲;實施后(2020年1月~6月)150例產婦中,初產婦80例,經產婦70例,年齡最高/最低36/23歲,平均為(28.32±3.19)歲。實施前后產婦的基線資料采取SPSS20.0軟件處理,P均>0.05,適合研究。
2020年1月,我院產科病房開始建立風險管理制度加強管理,具體由護理部門以及產科護士長統一負責,在科室內成立風險管控小組,由組內無記名投票選出1名組長,與護士長共同負責對組員進行產科信息培訓。編制護理風險事件記錄本,由小組成員負責搜集和整理護理工作中發生的意外事件,并列出相應的解決對策,記錄本固定位置擺放,以供科室人員學習取用。同時定期舉辦安全管理會議,主要是對護理期間出現的安全問題及隱患進行分析和排除,并總結既往護理管理經驗,通過討論制定解決措施。重視做好風險評估工作,對產婦實施預見性護理。由接診護士負責登記初入院產婦的基本信息,臨產時由資深導樂人員對產婦的分娩條件、產程進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以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并加以規避。
記錄風險管理制度實施前、后我院產科病房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情況,同時在產婦及家屬出院前對其滿意度做調查和統計。
使用SPSS 20.0軟件程序對研究數據執行處理,計數資料經卡方檢驗后,以[n(%)]的形式輸出;t檢驗計量資料后以()的形式輸出,P<0.05,說明數據間差異值較大,有統計學意義。
我院產科病房實施風險管理制度后發生護理風險事件3例,發生率為2.00%,較實施前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8.67%(10例)降低更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實施前,我院產科病房的產婦滿意度93.33%(125例),實施后提升至97.33%(146例),實施前后產婦滿意度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
產科病房對護理管理有較高的要求,任何環節管理不到位,均有較高的可能引發風險事件[2]。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并結合我院產科病房實際情況,筆者認為產科病房發生風險事件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醫護人員未按照產科相關規章制度執行護理操作,未嚴格核查產婦個人信息,導致醫囑執行錯誤;②產婦及其家屬對治療效果寄予過高的期望值,將住院期間出現的某些現象誤認為意外事故,甚至引發糾紛;③部分護理人員缺乏工作經驗,在處理突發狀況時不夠冷靜、及時,致使產婦受到一定的傷害。此外,與產婦及其家屬溝通不到位、責任心不強等也可增加風險事件的發生,影響產科病房的護理管理效果[3]。
鑒于上述情況,我院產科病房于2020年1月開始推行風險管理制度,通過成立風險管控小組,加強醫護人員學習相關管理技能,定期討論和處理安全隱患,并對產婦實施預見性護理,以進一步加強對護理風險事件的防范。結果顯示,實施風險管理制度后,我院產科病房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由實施前的8.67%降低至2.00%,而產婦滿意度由93.33%,提升至97.33%,我院產科病房的風險管控水平明顯增強。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制度在產科病房中的開展,能夠加強對護理風險事件的防范,提升產婦滿意度,對增進護患關系有良好助益,值得臨床借鑒并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