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艷,馮美娣,劉小宇
(廣東省湛江市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廣東 湛江 524000)
高血壓腦出血起病較急,病情發展較快,出血過多情況下易造成出血性休克或昏迷,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因此,應做好搶救措施,降低對患者傷害,提升預后效果。李惠平[1]研究發現,實施急診護理能有效提升搶救有效率,提升預后效果。為此,本文86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研究,探討急診護理的預后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期間,我院就診的86例高血腦腦出血患者進行研究,排除硬膜外出血、精神類疾病、腦腫瘤性出血、外傷性腦出血、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組法,分成對照組43例,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6.25±5.84)歲;觀察組43例,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齡46~79歲,平均年齡(57.05±5.1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膳食營養、監測生命體征變化、口腔護理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實施急診護理干預:
(1)院前急救。接到急救電話后,立即分配搶救人員準備好救護車、搶救藥物及物品等,快速前往搶救現場。在此過程中詳細詢問患者情況、年齡、病史等基本信息,對患者病情狀況做初步判斷。達到現場后,有序開展搶救措施。若患者處于昏迷狀態,出現嘔吐狀況,讓患者平躺在病床上,讓頭偏向一側。
(2)院內外轉運。①現場搬運。現場搶救后,立即將患者搬運上擔架。由三人協助完成搬運,在此過程中保護好頭部,讓頭部偏向一側,盡量不要活動。搬運過程中保持身體平衡,并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出現呼吸困難、嘔吐等情況,立即清理。②轉運。在轉運過程中體位發生變化,可能出現壓迫血管、神經等情況,誘發呼吸困難。護理人員應將患者頭部朝向車頭,減少車輛行駛過程中產生震動,減少對腦部損傷。并讓患者頭偏向一側,利于分泌物流出,避免誤吸發生。③轉運護理。轉運過程中,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暢。密切觀察心電圖變化情況,發現異常立即靜脈給予藥物治療。出現呼吸困難,給予面罩機械通氣和藥物治療。
(3)術前準備。轉運過程中,立即通知急診搶救室快速準備搶救器械、藥品等。送達醫院后,立即交接患者病情狀況及轉運中使用藥物等,為搶救工作做好準備。
(4)急診搶救。急診搶救過程中,應嚴格控制顱內血壓,使血壓恢復正常水平。針對符合急診手術指征患者,應立即通知搶救室準備術前使用藥物、器械等,護送進入手術室,立即行手術治療。手術搶救過程中,通過CT對顱內出血情況進行仔細觀察,血腫部位進行引流和抽吸,減少顱內壓。
生活質量指標,包括日常生活能力指數評分、運動功能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滿分均為100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數評分、運動功能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關系,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生活質量呈反比關系。
將數據納入SPSS 22.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指數評分(42.58±6.54)分,觀察組(66.21±4.82)分,t=19.073,P=0.001;對照組運動功能評分(55.14±8.21)分,觀察組(77.24±7.62)分,t=12.938,P=0.001;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20.22±3.81)分,觀察組(8.54±2.62)分,t=16.564,P=0.001。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指數評分、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護理更加注重患者生活方面的護理,但是由于該護理針對性不強,預后效果較差[2]。由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病情危急,更應抓住搶救時間,應在最短時間內采取有針對性護理干預,以達到搶救效果。因此,目前臨床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主要采取急診護理,最大限度縮短搶救時間,搶救生命。接到急診電話后,立即準備好搶救所需物品,前往搶救。并在此過程中詳細了解患者病情狀況,確保搶救順利開展。接下來從院外向院內轉運,在此過程中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做好相應護理措施,避免意外發生。送至醫院后,立即送入急診室,立即評估病情狀況,針對符合急診手術患者應立即準備術前使用藥物、器械等,護送進手術室,開展手術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指數評分、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結論與王梅林[3]研究完全一致,說明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實施急診護理,預后效果顯著。由此可見,急診護理相較于常規護理更有優勢,其主要是因為急診護理更加注重對患者生命安全,預防所有危險因素,降低并發癥發生可能。
綜上所述,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實施急診護理干預能顯著提升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改善神經缺損,預后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