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曉,趙 芳,龔蘊珍
(上海瑞金醫院盧灣分院,上海 200020)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改變,使得膽囊疾病發生率直線上升。隨著微創外科技術的迅猛發展,增加了微創外科日間手術量。而新的手術模式又地護理需求較高,使得常規護理受到了一定的挑戰[1]。目前,臨床為了提高日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預后效果,配合了改進后護理臨床路徑,取得了顯著效果[2]。本研究針對評價在日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用改進后護理臨床路徑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取200例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開展本次研究,以入院時期單雙號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男57例,女43例,年齡33~72歲,平均(52.05±11.20)歲。觀察組:男59例,女41例,年齡34~71歲,平均(53.11±11.14)歲。統計處理兩組基本資料,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病情確診,需要開展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者;(2)研究前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1)并發急性膽囊炎或膽石癥胰腺炎者,(2)腫瘤者各中途轉開腹患者,(3)合并其它系統疾病者,(4)手術禁忌證者。
對照組用常規護理,即入院當天,患者按照預約時間到達病房后,核實好相關信息,為其安置病房床位,介紹病房環境、作息制度、床位醫生、護士,完善術前檢查與護理,做好手術評估及術前確認,同時給予術后護理、健康教育,做好出院隨訪。觀察組:根據患者病情及手術需求,制定相應的日間手術護理路徑表。(1)入院前,門診醫生接待患者,診斷明確后預約好手術日期,告知患者入院前一晚8點起禁食。上午8點入院,為患者做好專科接待、登記及評估,完善術前實驗室及輔助檢查。(2)入院宣教,強化術前注意事項,完成相關醫療護理文件書寫與簽字,做好術前談話,請麻醉醫生會診。(3)12點進入手術室,由手術室護理人員做好護理。(4)術后對患者生命體征做好觀察,了解其傷口疼痛情況,觀察有無異常,遵醫囑補液,做好對癥處理,病情穩定后可在24小時內出院。(5)出院前及時開展出院宣教,告知患者如發現病情變化,應隨時與經管醫生、主管護士聯系,如有不適立即到醫院就診。(6)術后3~5天開展電話回訪,術后一周提高患者到院門診拆線。
對比患者護理滿意度、患者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
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醫院統一的護理工作滿意度問卷,在患者出院前進行調查,滿意度分為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三個層次??倽M意度=(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100%。
患者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評價:用自制的問卷,在出院日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的知曉度調查,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知曉度越好。
用SPSS 23.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及表示;計數資料(患者護理滿意度、患者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用x2、%檢驗及表示,P<0.05,統計學有意義。
觀察組: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分別3例、20例、77例;對照組: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分別15例、25例、60例,組間對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評分(92.5±3.1)分,對照組:(84.5±2.6)分,組間對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使得日間手術量的逐年遞增。為了能使患者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治療,有效的護理及健康教育可縮三日間手術患者住院時間、解答患者疑慮多等問[3]。護理臨床路徑是一項新的護理模式,可以提高護理效率,規范護理流程,提升護理效果的途徑。
目前,常規護理基本停留在疾病過程中護理,護理工作事項模糊、不細化,部分護理工作沒有覆蓋到位。而日間手術具有損傷小、手術時間短、痛苦小、風險性低、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特點,故需要配合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以此來提高護理效率[14]。而改進后護理臨床路徑不僅可以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還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掌握情況,從而提高護理及治療配合度,有效融洽了護患關系。同時,此護理措施的應用,精細治療項目,減少治療的隨意性。且實施此護理后,可提高患者與家屬參與治療的主動性,為其提供全面的護理,讓患乾舒心、滿意,從而提高護理滿意度[5]。
綜上所述,在日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應用改進后護理臨床路徑,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