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琴
(安徽省馬鞍山市中醫院腫瘤科,安徽 馬鞍山 243000)
胃癌初期病變不易覺察,待確診時往往已步入中晚期,預后較差,雖可通過手術切除,但接近一半患者復發[1]。化療產生較多的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出現消極對待治療的情況,直接影響化療的效果[2]。本研究選擇我院進展期胃癌化療患者88例,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及中醫護理,對其生活質量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分析,現報道如下。
自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5月就診的進展期胃癌化療患者中選擇88例均分2組,常態組44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科研組44例患者采取中醫護理。
常態組:男女比例23:21,年齡34.7~69.4歲之間,平均(52.21±5.19)歲。文化程度分初中及以下、高中及大專、本科及以上各有患者22例、16例、6例。科研組:男女比例26:18,年齡34.8~68.7歲,平均(52.34±4.97)歲,文化程度分初中及以下、高中及大專、本科及以上各有患者21例、15列、8例。兩組患者的資料數據經比對,無明顯差異存在,P>0.05。
常態組采取常規護理,執行監測體征、觀察病情、生活與心理護理等措施。科研組采取中醫護理,細節描述:
(1)中醫辯證護理
收集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病因與病性詳細了解,然后辯證開展中醫護理工作。有氣血雙虧表現的患者,應適當增加被褥、調整室內溫度等保暖措施,避免患者感覺寒冷,在護理過程中盡可能少接觸患者,避免不必要的疼痛感。有胃部刺痛感癥狀的患者,應當提醒患者采取清淡飲食。有肝胃不和癥狀的患者,應當針對性的對其進行情志疏導。有脾胃虛寒癥狀的患者,對于患者的胃部進行保暖處理,避免受寒。(2)中醫情志護理。進展期胃癌患者普遍存在悲觀、消極等不良情緒,其家屬往往也有類似的情緒表現。中醫學科強調七情屬人體對外界環境的主觀反映,同時影響五臟六腑,不良情緒會導致臟腑器官功能下降,從而影響療效。與其家屬應當多溝通,以鼓勵、傳遞正能量為主,幫助其調節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3)中醫熏蒸、敷貼及按摩護理。在患者化療之后有明顯疼痛感時,將絡石藤、艾葉、防風、雞血藤等中藥,與水煎煮,溫度40℃時對患者疼痛部位進行熏蒸,每次半小時,2天1次,這樣可以止痛通經。將中藥消炎散與少量麻油調制于糊狀,對于患者疼痛部位進行敷貼,促進腫脹組織消失,局部組織修復。讓患者俯臥,按摩者站于患者的一側,以雙掌跟部對于患者的骶腰部與其兩邊腎俞穴反復揉搓,以拇指按揉氣海、歸來、三陰交、足三里、脾俞、肝俞等穴位。
通過SF-36健康測量量表從情感職能、生理機能與生理職能3個方面對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同時觀察患者胃腸道反應、脫發、發熱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以SPSS 21.0處理,計數資料(不良反應率)與計量資料(生活質量評分)分別以例數(%)、均數±標準差()表示,運用x2、t檢驗,如組間差異具統計學意義以P<0.05表達。
觀察患者胃腸道反應、脫發、發熱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常態組胃腸道反應、脫發、發熱的患者例數分別為6例、5例、7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總計40.91%,科研組胃腸道反應、脫發、發熱的患者例數分別為1例、1例、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總計9.09%,相比之下,科研組更優,組間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通過SF-36健康測量量表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科研組情感職能、生理機能與生理職3方面評分分別為(82.1±13.4)分,(83.1±10.1)分,(82.6±9.2)分。常態組情感職能、生理機能與生理職3方面評分分別為(55.1±13.4)分,(60.1±9.1)分,(51.6±10.2)分,相比之下科研組更優,組間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進展期胃癌在化療過程中會引發各種不良反應,不僅損害患者的身體機能,而且影響其治療耐受性,使得療效達不到預期[3]。本研究采用中醫護理干預,將辯證護理的概念帶入化療過程當中,根據患者的病情與性質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4]。同時實施情志護理干預,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進一步提升其治療依從性,并且對于患者家屬也同時實施情志護理,給予其正能量的引導與鼓勵,在家屬的共同配合下,更好的提升化療效果[5]。另外通過中醫熏蒸、敷貼及按摩護理,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實驗結果顯示,科研組不良反應及生活質量2項指標均優于常態組,組間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中醫護理對進展期胃癌化療患者生活質量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增強患者耐受性,保障化療的正常實施,同時降低化療帶來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