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嫻
(常熟市中醫院,江蘇 常熟 215500)
母乳喂養即為母親用乳汁喂養新生兒的方法,母乳喂養對新生兒的身體健康比較有利,主要表現在可提高新生兒機體免疫能力、智力,降低猝死癥、肥胖癥、死亡的發生率等方面[1]。本次研究將我院近年來收治的165例剖宮產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麻醉護理干預、傳統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
將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期間,收治的165例剖宮產產婦,按其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實驗組83例、參照組82例。實驗組年齡25~37歲,平均(31.3±2.2)歲;孕周區間38~40周,平均(39.2±0.5)周。參照組年齡26~36歲,平均(31.7±2.3)歲;孕周區間38~42周,平均(40.5±0.7)周。實驗組與參照組臨床數據資料相比較,結果沒有發現較大差異性,P>0.05。
入選標準:①符合美國麻醉師協會ASAI級~II級[2];②足月剖宮產初產婦;③知情同意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排除標準:①妊娠合并癥;②其他相關基礎疾病;③乳房發育缺陷;④內分泌疾病;⑤精神疾病。
1.2.1 參照組接受傳統護理模式,術后實行鎮痛管理,麻醉醫師在術后次日實行訪視。
1.2.2 實驗組接受麻醉護理干預,術前麻醉護理人員對產婦疼痛情況進行評估,并予以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然后,填寫術后鎮痛隨訪單,涉及產婦的臨床資料、麻醉方法、鎮痛泵藥物名稱,以及藥物劑量、麻醉醫師等內容。術后為減輕產婦的疼痛癥狀,需要實行相關的鎮痛處理工作。經麻醉護理人員每日做好訪視工作,對產婦術后恢復情況加以觀察,以便發現問題后于第一時間上報、處理。此外,手術后應為產婦提供鎮痛泵護理服務,告知產婦、產婦家屬正確使用鎮痛泵的方法、相關需要注意事項,并構建術后鎮痛質量控制檔案,客觀評判鎮痛效果不佳的原因,不斷改進術后鎮痛方法。
1.3.1 對比實驗組和參照組術后12h、24h、48h VAS評分、母乳喂養情況(首次哺乳時間、24h平均哺乳次數)。
1.3.2 采取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判兩組的疼痛情況,評分范圍0~10分,分數更高即為疼痛程度越嚴重。
將本次研究兩組臨床數據信息,均列入到統計學軟件SPSS21.0。計量資料、兩組術后不同時間VAS評分、母乳喂養情況的對比,采取均數差表示、t統計學檢驗。對比結果顯示P<0.05,能夠說明組別間比較差異明顯。
實驗組和參照組的術后12h、24h、48h VAS評分分別為:(1.5±0.4)分、(2.2±0.8)分、(2.1±0.7)分,(4.5±0.7)分、(4.8±1.2)分、(4.2±0.5)分,組間比較,均有明顯對比差異,P<0.05,t=33.8501、t=16.3935、t=22.1508。
實驗組和參照組的首次哺乳時間、24h平均哺乳次數分別為:(28.5±4.7)h、(8.3±2.9)次,(40.7±5.3)h、(3.5±2.3)次,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t=15.6485、t=11.7705。
傳統護理,可在剖宮產產婦術后為產婦提供疼痛護理管理,經臨床麻醉醫師術后次日進行訪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麻醉醫師對疼痛的處理比較系統、專業,然而受到麻醉醫師工作強度大、時間有限因素影響,無法保證鎮痛的效果[3]。故此,本次研究實行了麻醉護理干預,經臨床麻醉醫師、醫師、護理人員共同進行疼痛護理管理,參與到圍術期疼痛護理的管理工作中,所以利于麻醉護理人員及時發現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上報并處理問題,減輕產婦的疼痛癥癥狀。如此一來,還可以增加產婦的哺乳次數,對乳汁分泌構成刺激,促進新生兒胃腸功能,確保母嬰的身體健康[4]。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不同時間VAS評分、首次哺乳時間、24h平均哺乳次數比較,均可見明顯的差異性,P<0.05。說明,麻醉護理干預的實施,對剖宮產術后鎮痛、術后母乳喂養的影響較大。
綜上,麻醉護理干預應用?剖宮產產婦中,可保證產婦術后鎮痛效果,提高母乳喂養率,建議在臨床方面應用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