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竇紅梅,王 妍,朱偉華,繆月琴,崔麗麗
(泰州市人民醫院,江蘇 泰州 225300)
隨著醫療技術發展當前手術成為治療疾病重要手段,手術室作為實施手術治療重要場所,因其護理環節繁瑣、工作量大、病情變化多端等特點,任何環節出現差池均會增加手術風險,且手術室舒適度高低對患者身心應激反應均有明顯影響,常規護理雖可滿足術中醫師需求,但舒適護理可提高護理全面性、針對性,滿足每位患者臨床需求確保手術順利實施[1]。本次選擇100例2018.10~2019.10接收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評價舒適護理價值,報告如下:
取2018.10~2019.10接收100例腦梗死患者研究。試驗組24例男、26例女,年齡20.56-68.52歲,均值(44.12±21.36)歲;手術類型:11例骨科手術者、12例婦科手術者、9例腦外科手術者、10例胸外科手術者、8例其他者。對照組25例男、25例女,年齡20.41-68.92歲,均值(44.34±20.89)歲;手術類型:12例骨科手術者、13例婦科手術者、8例腦外科手術者、7例胸外科手術者、10例其他者,對比P>0.05。
排納標準:(1)納入: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手術適應癥者;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獲批者。(2)排除:血液系統疾病者;慢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手術禁忌癥者。
常規護理:將手術室溫度、濕度調控在適宜范圍內,術前詢問會按照基本情況告知其手術方法、時間及注意事項,并配合醫師完成各手術,術后常規監測記錄患者生命體征,出現異常及時上報醫師。
舒適護理:(1)術前:A心理護理,術前48h護理人員需探視患者多與其進行溝通,通過推薦其關注疾病公眾號、百度搜索等方式了解該疾病、治療方法優勢及價值,及時解答其提出疑問,術前24h通過ppt、視頻等為其講解麻醉方案、術前準備工作,根據醫院實際情況滿足患者提出要求,盡可能消除其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提高心理舒適度。B環境護理,術前30min將手術室內溫度、濕度、燈光、氣味、聲音等進行調控提高患者舒適度,護送患者進入手術室前為其大致講解手術室格局,告知其會一直陪伴在身邊無需擔心,進入手術室后保持微笑,通過語言、肢體動作等給予患者安慰、鼓勵[2]。(2)術中:麻醉時告知患者麻醉方法,并加強對其生命體征、臨床癥狀的觀察,術中密切配合醫師開展手術治療,若其為局部麻醉開展各操作前需告知患者,使其掌握手術進度提高心理舒適度。(3)術后:術后根據患者疾病制定詳細的巡視計劃,待其意識恢復及時告知其手術結果、術后注意事項,叮囑其科學用藥、合理飲食、定期復查。
①參考醫院相關制度從護理綜合評分、職業素養、個人形象等方面評價護理質量,分值:0-100分,得分高低與護理質量成正比。②根據醫院統一下發滿意度量表評價護理滿意度,分值:0-100分,得分高低與護理滿意度成正比。
計量資料檢驗值用t、平方差表示,計數資料檢驗值以%、卡方表示,統計數據借助SPSS22.0分析,檢驗結果以P值表示。
試驗組:50例護理質量91.36±2.16分;對照組:50例護理質量83.64±2.14分,兩組對比差異顯著,t=17.9533,P=0.0000。
試驗組:50例護理滿意度93.52±3.15分;對照組:50例護理滿意度88.92±2.05分,兩組對比差異顯著,t=8.6546,P=0.0000。
手術室為醫院重要科室,其護理質量與手術順利性、患者安危等關系密切,但手術為侵入性操作護理易受各風險因素影響,任何環節出現紕漏均會影響手術及預后效果。隨著人們對醫療服務、護理質量需求的提高,當前常規護理無法滿足患者臨床需求,故本文筆者將舒適護理應用在手術室中。
常規護理僅配合醫師治療操作,極易忽視細節增加護理紕漏發生率,一旦出現護理失誤輕者延長康復時間,重者增加致殘率、死亡率,舒適度是基礎護理延伸而來護理模式,護理以患者為中心從術前、術中、術后為切入點,根據患者生理、心理、病情需求開展護理工作,達到提高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目的,本研究中試驗組護理質量91.36±2.16分、護理滿意度93.52±3.15分高于對照組,提示舒適護理價值,術前患者對自身疾病、治療方法、麻醉方法等均無準確認知,出現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致使患者心理舒適度較低,心理護理、環境護理的開展盡可能滿足其提出臨床需求,并依據自身經驗緩解疏導其負面情緒,提高患者術前心理舒適度,確保手術順利實施[3]。
綜上,將舒適護理應用在手術室護理中可提高護理人員工作質量及患者對臨床工作滿意度,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