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振穎,仲院院,徐天華
(興化市人民醫院,江蘇 泰州 225700)
近年來,對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血液透析技術也越來越成熟,臨床應用也越來越廣泛[1]。該方法主要針對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進行腎臟功能代替,從而起到治療作用。血液透析雖然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是在治療中于存在諸多風險,極易發生各類不良事件[2],因為臨床中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多在患者進行血液透析過程中實施一定的臨床護理,本次研究選取了54例血液透析患者進行研究分析,詳情如下。
應用抽簽法對2018年4月~2020年3月我院進行血液透析的54例患者進行分組調查,分別為對照組(n=27)和實驗組(n=27)。兩組患者均符合血液透析的治療標準,病例資料完整,出院后仍能積極配合調查,知曉及認可治療和護理方法。排除合并有惡性腫瘤、精神疾病等患者,將抵觸和拒絕配合治療的患者排除在研究之外。對照組中男18例,女9例,年齡27~64歲,平均(48.5±5.1)歲;實驗組患者中男15例,女12例,年齡25~67歲,平均(47.8±6.5)歲。比較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不存在臨床比較價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一般護理管理,給予對照組患者用藥指導及飲食護理。
實驗組-風險管理,方法:(1)完善風險制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風險管理規章制度,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安全操作規程指導,加強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保證風險管控措施能夠完全落實;(2)制定風險管理預案,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根據風險管理制度制定針對性的風險預案,護理人員應做好交接班工作,對患者的病情和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使患者能夠順利的接受后續治療,在患者發生風險后立即執行預案,降低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率;(3)加強風險健康教育,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增加患者的安全意識,對于可能出現的風險情況及并發癥提前告知患者,并讓患者能夠掌握治療和護理進程,加強醫患的溝通,防止出現由于溝通不暢引發醫患糾紛。
對比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評價標準:滿分為100分,分值在81~100分表示十分滿意,分值在60~80分表示一般滿意,60分以下代表不滿意,護理滿意率=(十分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n,%)和x2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進行描述和檢驗,當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的差異性時,統計學意義存在,本次相關數據處理軟件采用SPSS 17.0軟件包。
實驗組患者中不滿意患者1例,護理滿意率為96.3%;對照組中不滿意患者9例,護理滿意率為66.67%;實驗組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x2=7.8545,P=0.0050),存在可比性。
血液透析時血液凈化的一種方式,主要是將患者的血液通過透析器與透析液通過物質交換,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除,保持電解質、酸堿保持平衡,再將血液回流的過程[3]。這一方法對于維持急慢性腎衰竭患者生命具有顯著的作用。但是由于患者普遍免疫力低下,免疫功能存在一定缺陷,容易發生感染及相關并發癥,對患者造成二次損傷,加重病情[4],因此為了維持血液透析的有效性,臨床中通常會實施一定的風險管理。風險護理管理對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護理管理,主要通過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制定風險管理預案、加強風險健康教育等方式對患者進行管理,能夠大大的規避風險,降低了由于人為原因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大大的提高了護理質量,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5]。本次隨機選取我院接受治療的54例血液透析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分別給予兩組患者一般護理管理和風險護理管理,其中采用風險護理管理的實驗組的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對照組和實驗組間存在明顯,再一次驗證了風險管理的臨床價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風險管理對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預后具有較好效果,同時能夠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率,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