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鑫,羅煒娟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廣東 珠海 519000)
惡性腫瘤種類多樣,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和致死率,是導致人死亡的重要的原因之一。介入治療是指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CT以及超聲核磁共振等影響設備引導下,利用穿刺針、導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過人體自然孔道或微小窗口將特定器械導入病變部位進行微創治療的一系列技術的總稱[1]。腫瘤介入治療可以抑制疾病發展,但是治療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多種風險事件,這不僅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有必要展開護理風險管理以鞏固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生存質量。本次研究以868例行介入治療的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醫院接受介入治療的868例腫瘤患者并隨機分為人數相同的兩組(n=434),一組進行常規護理管理(對照組),另一組展開護理風險管理(研究組)。對照組男220例,女214例,年齡20—76歲,平均年齡(47.53±5.68)歲;研究組男212例,女222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47.49±5.71)歲。兩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可比。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心理疏導、環境護理以及體征監測等。研究組開展護理風險管理,內容如下:(1)風險識別。護理人員依據自身工作經驗對過往腫瘤介入治療中出現的風險事件進行總結,包括出血、導管脫落或栓塞、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在總結分析的基礎上依據患者實際情況對潛在風險進行識別評估。(2)風險評估。收集患者一般資料、既往病史以及治療狀況等各方面信息,對全面評估患者情況,并對后續治療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進行預估,依據評估結果實施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及防護措施[2]。(3)風險管理。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強化基礎護理操作和風險處理能力,強調護理過程中的責任意識,從而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依據患者情況制定介入治療的風險應對方案,明確風險管理中的工作分工,確保責任到人。完善風控管理體系,將工作結果與績效相關聯。一旦發現護理風險事件,第一時間上報、登記,進行有效處理。
(1)護理管理質量,包括基礎護理、責任意識以及風險處理能力等。(2)護理風險事件,包括管道堵塞、下肢深靜脈血栓以及出血等。
數據采用 SPSS21.0 軟件處理,設定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基礎護理評分為(91.37±4.42)分,高于對照組(87.82±4.96)分,P<0.05(t=11.1318,P=0.0000);研究組責任意識評分為(92.25±4.53)分,高于對照組(87.45±4.92)分,P<0.05(t=14.9520,P=0.0000);研究組風險處理能力為(91.68±4.39)分,高于對照組(86.99±5.01)分,P<0.05(t=14.6677,P=0.0000)。
研究組管道堵塞計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計2例,出血計4例,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1.6%(7/434);對照組管道堵塞計16例,下肢深靜脈血栓計11例,出血計19例,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10.6%(46/434)。研究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x2=7.071,P=0.008)。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結構老齡化的加劇,惡性腫瘤發病率不斷攀升。相關數據顯示,每年因惡性腫瘤死亡的人數超過600萬,其不僅會給患者身體健康造成極大負面影響,還會降低患者心理健康程度。臨床可通過介入治療來抑制疾病發展,降低其危害。在介入治療的同時開展有效的護理管理措施可以強化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生存質量[3]。護理風險管理是指在風險識別和評估的基礎上對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進行管理,為了提供給患者更全面的護理服務,護理人員會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做好細節護理,從而減少風險事件。對患者情況評估分析制定風險管理方案,可以在風險事件發生的第一事件進行應對處理,有效降低風險事件造成的不良影響,優化患者醫療體驗。本次研究顯示,與常規護理管理相比,護理風險管理有著更高的護理管理質量評分,且風險事件發生率更低(P<0.05)。綜上所述,護理風險管理在腫瘤介入治療中應用效果理想,可以提升護理管理質量,減少護理風險事件,有效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