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斐
(廣東省英德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廣東 英德 513000)
隨著我國新生兒的醫療救治水平不斷提升,危重癥新生兒逐年增多,社會醫療需求逐年提高,對新生兒科護士的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1]。護生臨床護理帶教質量的好壞也決定著一個新生兒科護理質量的高低。本文現就以探討新生兒臨床護理帶教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進行論述。
我院實習生以中專生和大專生為主,年齡都在20歲以下,心智不成熟,語言表達能力欠缺,思維清晰,無法在護患溝通方面處理的全面。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大多較有主見,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意見,部分護生心理素質差,剛進入新生兒科實習的護生來說, 陌生的環境會讓她們產生緊張、畏懼的情緒。
在有老師帶教的情況下,能自覺遵守工作流程,操作規范主動的為新生兒進行護理, 護生能經常為新生兒變換體位,進行皮膚護理, 喂奶,換尿布,及時巡視觀察病情變化;但是在無老師帶教監督的情況下, 有些護生的護理積極性顯著下降.主要表現在臨床工作中,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等常見儀器報警不能正確評估及處理。學生在背誦各種儀器出現報警的原因熟練,但當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不能正確評估哪種原因引起的報警,因此也不會處理。
與帶教老師的溝通方面,護理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不夠扎實,不能將所學理論知識靈活應用, 而且不能很快進入護士角色。當面對面對帶教老師的提問時, 會產生緊張、畏懼的情緒,有問題不善于與帶教老師或同學溝通學習,發現問題不能及時與老師交流,而是選擇敷衍、逃避等方式來應對。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中大多是早產兒,并發癥較多,不能系統的全面的評估患兒。而且健康教育的對象通常是患兒的父母或者其他家屬,護理本科生在宣教方面沒有針對患兒個體特殊情況進行宣教,能力不足[2]。存在的對策
培訓內容:每批護生進入新生兒科病房實習時,進行入科教育,詳細介紹新生兒室的病房環境,減輕環境陌生感帶來的壓力;介紹新生兒的特點,科室常見病、多發病,新生兒的發病特點[3],院感特點,護理現狀等,講解相關工作制度及職責,讓護生明白自己的責任;告知實習培訓計劃,讓護生有目的的進行臨床護理操作。
慎獨精神是護士的最高工作境界,無論在有無帶教老師的監督下護生都應該自覺遵守醫德規范、按照操作規程辦事、主動為新生兒進行護理、不做有損新生兒健康的事。在護生實習過程中,應該定期對護生進行慎獨精神培訓,從觀念上改變其對護士這一職業的認識,找到自己的價值[4]。
帶教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護生的實踐能力,主動灌輸新生兒科的理論知識:帶教老師結合臨床病例主動講解新生兒常見疾病的臨床表現,病情觀察, 護理要點,講解各種儀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拓開護生的思維能力:同種病人分輕、重兩組讓護生觀察,護生會發現同種疾病可能每個患兒表現不一,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不一樣。正確指導護生動手操作:帶教老師以身作則,規范化操作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能夠使隊伍的素質有效提高,并且還因這樣的帶教老師容易使學生產生崇拜感,所以能夠讓教學質量提升[5]。
在臨床教學過程中的專業行為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實際愿望、學習習慣和行為目標的選擇,起引導作用,從而提高臨床護理教師的專業素質[6]。根據護生的特征和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工作特點,采用一對一帶教跟班模式,制定理論授課及操作演示計劃表,選定的授課教師應具備專業能力強、動作示范規范、語言表達清晰、擅于溝通的特點;由淺入深,授課與考核相結合,正確判斷學生的能力,在臨床教學過程中的專業行為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實際愿望、學習習慣和行為目標的選擇,起引導作用,從而提高臨床護理教師的專業素質[7]。
定期評價教師知識水平、臨床工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職業素養、帶教態度科研意識。由學生對帶教老師進行評價,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教師的綜合帶教能力。通過理論閉卷考試、臨床實境操作考核、實際病例護理查房,教師進行綜合評價。
在臨床實習中, 臨床護理的帶教水平直接關系到護生的臨床護理水平,也關系到患者的健康。近年來, 隨著醫學事業的快速發展, 新生兒科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重視提高護理實習生的整體職業素質,規范新生兒監護室護理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