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榮
(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 心胸血管外科,廣西 百色 533000)
食管癌屬于常見的消化道癌癥,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作息飲食的不規律,胃食管反流病、吸煙、飲酒、Hpv感染等因素提升了食管癌并發機率[1-2]。當前臨床食管癌患者主要通過手術切除病灶的方式進行治療,術后有效的護理能夠提升患者治療有效率。近年來,舒適護理在臨床患者的護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舒適護理是與患者心理、社會需求及醫療模式相符的護理干預模式,能從多方面提升患者護理舒適度,并對其術后病情恢復情況得以有效改善。為了對舒適護理在食管癌術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探討,我院特將接診治療的88例患者進行分組護理,研究分組數據差異詳情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采取隨機方式將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共接診治療的88例食管癌手術患者平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44例患者。觀察組與對照組中分別由男19例、23例,分別由女25例、21例;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年齡分別在35-55歲、33-57歲,平均(43.1±6.1)歲、(45.2±5.8)歲;觀察組中有12例縮窄型患者、14例乳頭型患者、8例蕈散型患者,10例潰瘍型患者,對照組中有10例縮窄型患者、15例乳頭型患者、9例蕈散型患者,10例潰瘍型患者。P>0.05,數據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1.2 分組護理納入標準:入院后確診為食管癌,并在我院進行食管癌手術;患者及家屬自愿加入此次分組治療,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此次分組護理經倫理委員會同意。分組護理排除標準:護理依從性較低的患者;精神失常的患者;身體其他器官存在問題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醫護人員給予對照組患者體位護理、生命體征監測、切口護理及呼吸道管理等基礎護理。
1.3.2 觀察組:①環境護理:醫護人員應為患者營造安靜的療養環境,限制陪探人員數量,病房內應時刻保持通風、整潔、安靜,舒適、無異味,室內溫度應控制在25℃左右,濕度控制在60%-70%之間,并且護理操作應集中進行,避免影響患者休息。除此之外,醫護人員應注意病房內燈光不可過于明亮,不可過暗,將監護儀的亮度及音量調到最低,以免降低患者睡眠質量[3]。②基礎護理:患者手術后回到病房在麻醉藥效未退前,醫護人員應協助患者呈平臥位休息,并將頭偏向一側,當患者麻醉藥效退除清醒后,對其血壓心率進行檢測。當生命指標平穩后,應將患者床頭調至15°-20°,從而利于患者胸腔引流及呼吸順暢。適當的體位調整能夠提升患者舒適度,在患者病情恢復良好的前提下,醫護人員可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肢體動作。此外,在患者術后禁食期間,醫護人員應對其進行口腔護理,每日護理2次,從而保持患者口腔內濕潤清潔,并預防口腔感染導致傷口感染的情況發生。在此期間,醫護人員應定時幫助患者涂抹潤唇膏,從而增加唇部舒適感。還應保持病床整潔、皮膚清潔[4]。③疼痛護理:患者術后極易出現疼痛的情況,并對睡眠質量及抵抗力造成影響,劇烈疼痛感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墜擠性肺炎或靜脈血栓等不良反應情況發生。基于此,醫護人員應采取面部表情測量圖對患者疼痛等級進行測定,如患者疼痛等級高達三分應對其進行針對性處理。患者術后72小時內應通過止痛泵緩解疼痛感,情況必要時應進行鎮痛藥物靜脈滴注。如患者出現排痰困難或痰量大時醫護人員可幫助患者排痰,將一手放置患者胸骨下肋區,對隔閡活動起到限制作用,從而加強咳嗽效果,同時,另一只手輕叩患者背部,從而減輕疼痛感,達到促進排痰的效果。當病情恢復穩定后,醫護人員可通過播放輕音樂或觀看電視節目等方式分散患者疼痛注意力。④呼吸道護理:在患者進行手術前,醫護人員應指導其進行呼吸功能鍛煉,例如呼吸訓練器使用方式及呼吸操訓練方法,并在術后積極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或有效咳痰將痰液及時排出,從而預防肺不張情況的發生。如患者出現痰液粘稠的情況,醫護人員應及時給予其霧化吸入治療,每日霧化吸入2次,從而保持呼吸道的濕潤。⑤機體護理:食管吻合口愈合速度較慢,且存在較大張力,患者在術后護理過程中應采取半臥位進行休息,此外,醫護人員應適當給予患者進行按摩,從而減輕患者機體疲憊感,在半臥位休息過程中,醫護人員應傾聽患者主訴,將床頭調至舒適角度。此外,避免患者頭部過度扭曲對傷口帶來不適反應,情況必要時,可允許家屬自帶枕頭,從而提升患者頸部舒適感,并改善呼吸功能,促進傷口愈合速度,改善睡眠質量。在患者清醒后,醫護人員應對其及家屬進行健康知識宣講,向其詳細告知患者在術后進食的作用及重要性。當患者出現饑餓感時醫護人員應知道其與家屬聊天或采取聽音樂看電視的方式來分散饑餓感。⑥管道護理:患者術后麻醉藥效退出,意識清醒后對外界的反應極其敏感,所插的胸腔閉式引流管或胃管等極易對其造成不適感,此時,醫護人員應幫助患者固定管,保持引流通暢,并對其講解插管的重要性及護理期間的注意事項[5]。與此同時,醫護人員應提升對患者鼻孔清潔的重視程度 如患者出現咽喉部不適的感覺,可給予其銀離子漱口液進行漱口。針對吸氧患者,醫護人員可以其血氧飽和度變化為依據,對其氧氣流量進行適當調整,避免氧氣流過大為患者帶來不適感。⑦早期活動護理:患者術后正確的肢體活動能夠促進胃部功能恢復,并對胸腔引流有積極的影響。與此同時,還能夠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醫務人員在患者病情恢復良好體征穩定后,可指導其進行適當的肢體活動,活動應遵循由簡到繁,不可強度過大。⑧飲食護理:患者在手術后結束10天左右能夠進食,應從飲水開始逐漸過渡到半流質飲食。通常情況下,患者在手術結束后,3-4周內即可進食普通食物 ,飲食量應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則,并且應提升對患者飲食后不良反應的重視程度,患者在進食后應端坐20-30 min,飯后2 h應保持正確體位不可平躺,睡眠時醫護人員應將其枕頭墊高,從而防止反流情況的發生[6]。
1.4 觀察指標。在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醫護人員對比其不良反應發生機率、護理滿意度及各項生活質量評分;采取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測評表對兩組患者進行檢測,護理滿意度共分為不滿意、滿意及十分滿意三個等級。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本文數據,()為計量資料、(%)為計數資料采用t、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機率對比。觀察組中有1例患者出現疼痛感、1例患者出現睡眠障礙;對照組患者有2例患者出現胸悶感、2例患者出現疼痛感、2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3例患者出現睡眠障礙、1例患者出現引流管不適,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機率為(4.54%),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機率為(22.72%),P<0.05,數據詳情見表1。
2.2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物質生活評分分別為(14.36±2.16)、(9.68±2.53),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14.53±3.16)、(10.23±2.96),心理功能評分分別為(16.96±3.12)、(11.25±2.68),軀體功能評分分別為(15.63±2.45)、(10.52±3.16),觀察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患,P<0.05,數據詳情見表2。

表1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機率對比[n(%)]
表2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

表2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
組別 n 物質生活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 軀體功能觀察組 44 14.36±2.1614.53±3.1616.96±3.1215.63±2.45對照組 44 9.68±2.53 10.23±2.9611.25±2.6810.52±3.16 P - <0.05 <0.05 <0.05 <0.05
2.3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分別為(95.45%)、(72.72%),(95.45>72.72),P<0.05,數據詳情見表3。

表3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生活質量的改善使人們提升對健康護理的要求 ,不僅要求醫護人員具有極高的治療水平,同時,還應具有高質量的護理水平[7-8]。食管癌切除術能夠緩解患者病痛折磨,但無法對七心理創傷及護理需求進行彌補,由此可知,高質量的護理對食道癌患者病情恢復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舒適護理指的是從身體、心理、社會、環境四個方面對患者展開護理,從而提升其護理滿意度,促進其病情盡早康復。為了對舒適護理在食管癌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將我院治療的88例食管癌手術患者進行分組,根據患者分組護理結果可知: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機率分別為(4.54%)、(22.72%),(4.54<22.72,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5.45%)、(72.72%),(95.45>72.72,P<0.05);觀察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患,P<0.05。
綜上所述,醫護人員在食管癌患者手術結束后給予其舒適護理,能夠有效其護理滿意度降低,不能反應發生機率,與此同時,還能夠對患者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及軀體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該護理方法療效極為顯著,應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