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英,招芳霞,吳仲寧
(東莞市大朗醫院 兒科,廣東 東莞 523770)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作為現階段的一種嚴重并發癥,其發病率高達六成[1],高發病率人群為極低體重新生兒,其受自身機體發育水平中呼吸系統不完善的影響,易發生呼吸暫停。對于發生呼吸暫停的新生兒應進行及時早期治療,極容易造成心動過速、低氧血癥等多種嚴重后果,嚴重時發生死亡現象。本文通過對無創呼吸機進行新生兒治療,并對其效果進行觀察。
1.1 一般資料。通過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60例新生兒,其中均符合當前新生兒呼吸窘迫癥診斷標準。通過進行患兒分組,其中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采用機械通氣、無創呼吸機進行治療。其中60例患兒中早產兒為40例。本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肺部疾病患者。通過對兩組患者資料進行比較,無較大差異(P>0.05)。
1.2 方法。首先兩組患兒應進行基礎治療:通過對暖箱進行應用,進行保暖。隨后通過進行面罩供氧,對新生兒進行呼吸、心率的相關監護。在進行通氣治療前,首先進行抗感染以及祛痰治療,并調整吸氧濃度。對于對照組來說,采用有創機械通氣治療,其方式為氣管插管,首先對同步間歇性強制通氣頻率進行降低,其5次一分鐘。隨后對壓力、空氣進行調整,降低到5-7 cmH2O確保其數據能夠維持在4個小時左右。對于觀察組來說采用無創序列通氣方式,采用雙水平通氣的方式。在面罩固定后,依據患者情況進行吸入氧濃度的調整,在壓力和通氣的情況下對呼吸頻率以及動脈氧分壓進行控制,二氧化碳分壓對照要控制在45-60 MHz[2],根據患者情況確保能夠自由呼吸。
1.3 觀察指標。通過對新生兒的相關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其中治愈:整體不良狀況完全消失。顯效:新生兒的呼吸暫停現象明顯消失。有效:新生兒的呼吸暫停情況得到明顯改善。無效:新生兒的呼吸暫停情況及相關參數未改善。
2.1 兩組患者整體效果比較。通過對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進行比較,對照組患者整體治療有效率為83.33%,觀察組患者整體治療有效率為93.33%,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整體效果比較[n(%)]
2.2 對照組和觀察組相關生命體征比對。通過對對照組和觀察組的相關生命體征進行比對,其觀察組治療前的呼吸頻率為(28.34±4.21),其治療后的呼吸頻率為(20.34±3.18)。其中治療前的心率值為(115.30±3.16),治療后的心率值為(83.30±4.32)。對于患者的收縮壓來說,其中治療前的收縮壓為(157.21±4.23),其中治療前的舒張壓為(95.04±5.27),治療后的舒張壓為(70.34±5.21)。通過對比,觀察組的相關生命體征(呼吸頻率、心率、收縮壓、舒張壓)的值相比對照組來說較為優良(P<0.05),見表2。
2.3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后不良反應情況對比。通過對當前對照組和觀察組整體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比較,觀察組肺部感染、鼻粘膜損傷、氣胸、消化道不適等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新生兒觀察組整體效果較為優良(P<0.05)。其中對照組肺部感染人數為2例,鼻黏膜損傷人數為1例,氣胸人數為3例,消化道不適人數為3例,其所占比例為5.0%、2.5%、7.5%、7.5%。觀察組肺部感染人數為1例,鼻黏膜損傷人數為0例,氣胸人數為1例,消化道不適人數為1例,其所占比例為2.5%、0.00%、2.5%、2.5%,見表3。
表2 對照組和觀察組相關生命體征比對( )

表2 對照組和觀察組相關生命體征比對( )
組別 例數 呼吸頻率 心率 收縮壓 舒張壓對照組 治療前 40 28.35±3.12 116.24±2.14 152.14±6.21 93.41±4.21治療后 40 20.34±3.18 93.31±2.12 130.35±5.27 76.35±3.24觀察組 治療前 40 28.34±4.21 115.30±3.16 157.21±4.23 95.04±5.27治療后 40 20.34±3.18 83.30±4.32 116.32±4.63 70.34±5.21

表3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后不良反應情況比對[n(%)]
無創呼吸是指在呼吸中通過進行人工呼氣治療,通過增加肺泡通氣[3],在此基礎上進行功能的改善。在此過程中,還應進行干預措施的應用,防止出現并發癥的情況[4-5]。在目前來說對于無創呼吸機對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防治作用能夠改善不良效果,其中對于早產兒未能得到有效發育,器官發育及營養需求情況較差,導致新生兒免疫力低下,同時呼吸道黏膜受阻增加機械通氣難度,加之機械通氣對患兒造成創傷較大,不利于相關指標的改善[6-8]。無創呼吸機在應用時無需氣管插管能夠有效避免患兒氣管損傷,同時能夠進行需要醫治并對其呼吸困難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同時氧氣持續供應能夠提升新生兒的呼吸能力,加速效果恢復治療。無創呼吸機能夠在呼吸情況基礎上進行小流量自動調節,使患兒的自主呼吸功能也能夠有所好轉,并更多的依靠于自主呼吸顯著緩解其呼吸窘迫癥狀,有利于相關指標和改善不良指標。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其目前來說主要治療手段為無創通氣,從而能夠對其癥狀起到改善作用,并糾正不良情況有利于挽救患兒生命。無創呼吸機具有一定無創性能夠對臨床癥狀起到快速改善作用,并糾正不良狀況,挽救患兒生命無創呼吸機具有無創性,對于呼吸系統損傷較小并能夠確保呼吸道組織的完整性,保證患兒安全降低并發癥風險[9]。在本次研究中通過進行無創呼吸機的應用,能夠改善呼吸窘迫綜合征的不良癥狀,通過對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進行比較,對照組患者整體治療有效率為83.33%,觀察組患者整體治療有效率為93.33%。通過對比,觀察組的相關生命體征(呼吸頻率、心率、收縮壓、舒張壓)的值相比對照組來說較為優良(P<0.05)。通過對當前對照組和觀察組整體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比較,觀察組肺部感染、鼻粘膜損傷、氣胸、消化道不適等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新生兒觀察組整體效果較為優良(P<0.05)。同時相比機械通氣來說效果較為優良,具有一定安全性,并能降低不良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