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冰清
(淮安市婦幼保健院,江蘇 淮安 223001)
隨著國家優生優育政策的實施,新生兒疾病篩查成為臨床側重方向,新生兒眼底篩查于臨床推廣開展[1]。新生兒眼底篩查針對多種常見先天疾病進行早期診斷,包括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白內障、視網膜出血及早產兒網膜疾病等,因新生兒眼組織特殊性,疾病有效治療周期短,但仍有避盲可能性,經臨床病理研究顯示,新生兒眼底疾病其治療有效性與其疾病篩查時間呈正比,開展早期新生兒眼底篩查尤為重要[2]。現本特針對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眼底篩查及眼底疾病高危因素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課題納入新生兒182例,為淮安市婦幼保健院于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接受新生兒眼底篩查患兒,男92例,女90例,胎齡26-41周,平均(38.82±0.12)周,自然分娩124例,剖宮產58例,出生時體質量0.86kg-3.84 kg,平均(2.26±0.21)kg;患兒監護人均對研究知情,簽署研究授權書。納入標準:①所選182例新生兒均遵醫囑接受眼底疾病篩查,具有完整的病歷資料,涉及新生兒窒息、胎兒窘迫、呼吸窘迫、母體妊娠合并癥、機械通氣史、輸血史等情況;②研究開展征求倫理批準。
1.2 方法。采用美國醫學會建議使用的眼底廣域成像系統;指導新生兒監護人簽署授權書,要求于喂養1 h后進行眼底疾病篩查,主要對瞳孔反射、外眼及光刺激等,篩查前予以新生兒復發托吡卡胺滴眼液(美多麗)散瞳;將新生兒放置于操作臺上,用手固定新生兒頭部,采用皮膚浸潤麻醉,待獲得麻醉平面后,輔助開瞼器,采用更昔洛韋凝膠開展眼底攝片。
1.3 評估標準。借助國際眼科疾病診治標準中對眼底疾病的評估標準,若視網膜周圍血管組織與非血管組織存在清晰白色分界線,則為1期;若視網膜周圍血管組織與非血管組織分界呈凸起樣,則為2期;若視網膜周圍血管組織與非血管組織凸出分界線上表現為血管擴張增生,則為3期;若視網膜周圍血管組織與非血管組織分界血管擴張增生表現為視網膜脫落,則為4期;若視網膜組織完全脫落,則為5期。
1.4 統計學分析。課題借助統計學軟件SPSS 24.0進行假設校驗,借助Logistic非線性回歸分析,P<0.05設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2.1 新生兒眼底眼底篩查結果:其中視網膜病變(POP)30例,眼底出血21例,眼底白斑9例,正常眼底122例。
2.2 新生兒眼底疾病高危單因素LOgistic非線性回歸分析。經Logistic非線性回歸分析顯示,體質量、窒息、胎齡、機械通氣、胎膜早破等均為新生兒眼底疾病單風險因素,經假設校表意義(P<0.05),見表1。

表1 新生兒眼底疾病高危單因素LOgistic非線性回歸分析
2.3 新生兒眼底疾病高危多因素LOgistic非線性回歸分析。經LOgistic非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新生兒出生時體質量、吸氧史及胎齡為眼底疾病獨立風險因素,見表2。

表2 新生兒眼底疾病高危多因素LOgistic非線性回歸分析
因新生兒視力系統發育尚不成熟,機體防御機制較低,出現眼部疾病幾率較高,若沒有早期給予治療,嚴重危害新生兒視力情況,開展早期眼部疾病篩查尤為重要[3]。新生兒視網膜病變主要見于的低體質量新生兒及早產兒。其病理表現主要以血管異常增殖為主。于上世紀50年代西方學者提出,臨床多認為新生兒視網膜病變與分娩用氧具有高度關聯性,于臨床分娩時限制用氧情況,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發病率顯著降低,但伴隨新生兒窒息、致殘率、病死率顯著升高[4]。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臨床醫學持續發展,臨床針對新生兒早產以及視網膜病變之間的關聯性進行探究,分娩技術、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應用、機械通氣技術持續完善,針對低質量新生兒及早產兒開展針對性治療,在規避視網膜病變的基礎上,有效提高其存活幾率。西方先進國家針對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篩查具有完善體系,低體質量新生兒以及早產兒存活率較高;因為我國現代西醫發展較晚,臨床尚無系統化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篩查手段,且為了確保分娩安全,分娩中用養情況沒有得到規范化管理,導致新生兒視網膜病變頻發,受到臨床高度重視。據我國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發生率及致殘率仍高于西方國家水平,是導致兒童視盲的主要因素,開展有效的眼底篩查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新生兒視網膜病變臨床因素較多,臨床學者針對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相關因素存在一定爭議,臨床學者較為公認的危險因素包括胎齡、眼底疾病、體質量、用氧等,新生兒眼底疾病發病因素較多,考慮新生兒機體嬌嫩,輕微病變對其視力功能具有嚴重影響,本研究Logistic非線性回歸分析證實,體質量、窒息、胎齡、機械通氣、胎膜早破等均為新生兒眼底疾病單風險因素,經假設校表意義(P<0.05);經LOgistic非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新生兒出生時體質量、吸氧史及胎齡為眼底疾病獨立風險因素。
通過本研究數據顯示,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相關因素較多,出生時低體質量、新生兒窒息、機械通氣、胎膜早破、胎鈴等因素均可作為新生兒視網膜病變風險因素;經由臨床研究顯示呼吸暫停可作為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獨立風險因素,因呼吸暫停誘導視網膜供氧不足,進而導致眼底病變的發生;臨床在治療新生兒視網膜病變時,需及時解除呼吸暫停誘因,針對出現呼吸困難早產兒及時進行藥物干預,臨床常用氨茶堿類以及咖啡因類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可聯合使用輔助通氣,注意限氧,避免因用氧過量導致視網膜病變[5-6]。臨床部分學者認為新生兒貧血與其視網膜病變具有一定關聯性,主要認為貧血會導致視網膜供養相對不足,局部血液灌注不足,進而導致氧供波動,需于新生兒娩出后,加強對其機體狀況評估,以便開展早期疾病篩查及應對,在新生兒娩出后盡量規避使用通氣裝置,在必須進行人工輔助通氣是,需早期進行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篩查,確保治療安全性。
近年隨著視網膜成像技術的完善及推廣,臨床學者于新生兒眼底篩查重視度提高,最大程度提高新生兒娩出質量,為新生兒視力正常發育提供基礎支持;重視新生兒娩出后治療措施及環境因素對眼底病變的影響,合理開展新生兒治療,于治療期間開展對癥護理指導,維持新生兒血壓、血氧飽和度、呼吸頻次等穩定指標,減少有創治療操作;并于治療期間加強對新生兒眼底病變的篩查,提高新生兒家屬對眼底疾病篩查的重視度,于正常醫院分娩及治療,降低先天因素、人文因素導致的視力損傷[7-8]。
綜上所述,新生兒眼底疾病高危因素較多,臨床需加強對高風險新生兒眼底疾病篩查,早期予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