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圣國 ,宦紅梅
(1.上海市閔行區梅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100;2.上海市閔行區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100)
人們通常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為慢性病,屬于無法傳染、存在長期積累形成疾病形態損害的一些疾病總稱,并不特指某一種疾病,一旦防治不及時,就會造成生命、經濟等危害[1]。慢性病存在知曉率低、治療率低以及控制率低等特點,多發于中老年群體。因慢性病常遷延難愈,患者大都需長期用藥進行控制,一般選擇社區醫院或者門診實施診療,所以強化社區醫院或者門診的醫療質量就顯得很重要。
1.1 臨床資料。選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來上海市閔行區梅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就診的92例慢性病高危患者開展研究,雙盲法分為甲組和乙組,各46例。女40例、男52例;年齡48-76歲,平均61.39歲。通過統計分析患者基線資料,兩組P>0.05,所以可開展本課題研究。
1.2 方法。乙組以常規診療為主,為:按患者病情、實際需求向其告知階段性治療后復診時間,經電話、微信或者短信等方式通知體檢時間,解答患者疑問。甲組以“1+1+1”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為主,為:①簽約,本著平等公開、完全自愿的原則進行簽約,以家庭為單位,由患者同選擇的醫生簽約。主要內容是患者病情評估、具體服務條款、責任劃分、權利、義務等,并確保存在法律效應。簽訂協議后,由家庭醫生調查、了解患者一般資料、家庭情況、病情、家庭狀況、治療情況以及治療依從性等,為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具體干預措施為:開展健康教育,并干預治療性的生活方式,由全科醫生按患者實際情況、心血管危險因素是否存在、冠心病與否等,為患者進行健康數據分析,并評估其健康風險,之后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干預患者飲食、體質量、血脂等,囑患者按時來院進行檢測,詳細掌握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情況,調整治療方案以及轉診,成員間要通力合作,定期給予患者電話隨訪,定期開展健康講座,實施一對一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微信交流,定期評估干預效果,具體干預包括心理健康指導、飲食指導、運動指導等,囑患者經簽約聯系卡上的聯系方式同團隊成員隨時聯系,給予患者健康咨詢。免費向患者及家屬發放健康手冊,內容主要是各階段的防范要點和飲食指導內容等,提高相關人員的配合度。耐心聆聽患者的訴求和表達,鼓勵患者釋放情緒,給予患者理解以及尊重。協助患者認清非理性的情緒,告知非理性情緒會導致內分泌系統出現紊亂,而影響到恢復。告知患者自我調節方法,比如松弛法、深呼吸法等,使身心得到放松。②追蹤檢查管理,留存患者和家屬聯系方式,經電話、網絡、視頻等跟蹤患者實際情況。建立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疾病知識。郵寄相關資料,及時解答患者問題,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干預措施。
1.3 觀察指標。實施不同服務后,自擬問卷調查兩組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主要是疾病影響因素、自我監測方法、用藥方案以及用藥不良反應等,滿分100分,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同得分成正比。統計運動不足、吸煙飲酒以及飲食不良等危險因素存在情況。干預效果:體征、癥狀顯著改善,影像學檢查結果、生化指標明顯改善或者恢復正常視為顯效;體征、癥狀有所改善,影像學檢查結果、生化指標等改善視為有效;體征、癥狀、影像學檢查結果以及生化指標等沒有改善視為無效;體征、癥狀、影像學檢查結果、生化指標等加重視為惡化[2]。
1.4 統計學分析。本課題數據統計分析使用SPSS23.0軟件,()表示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開展t檢驗,(%)表示干預效果、危險因素,開展χ2檢驗,當P<0.05,則存在統計學差異。
2.1 比較甲乙兩組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實施不同服務后,甲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大于乙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甲乙兩組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 ,分)

表1 比較甲乙兩組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 ,分)
組別 例數 健康知識掌握評分乙組 46 67.35±9.42甲組 46 89.41±5.36 t-13.8047 P-0.0000
2.2 比較甲乙兩組的危險因素。實施不同服務后,甲組運動不足率、吸煙飲酒率、飲食不良率均小于乙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甲乙兩組的危險因素[n(%)]
2.3 比較甲乙兩組的干預效果。實施不同服務后,甲組干預總有效率大于乙組(P<0.05),見表3。

表3 比較甲乙兩組的干預效果[n(%)]
目前,我國的老齡人口增長速度越來越快,使慢性病發病人數明顯增長。慢性病以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國一直在致力于解決慢性病的防治,盡管醫療水平和經濟水平在不斷的發展,但慢性病發病率仍逐年上升。一旦患者患上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就很難根治,需長期甚至是終身服藥治療,導致患者存在較大的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有研究顯示:通過有效控制慢性病的高危因素,能減少部分高危人群發展成慢性病。有研究指出:社區醫院、門診的診療服務質量提高,可明顯改善患者的情況[3]。
慢性病患者不能一直在醫院治療,所以社區稱為慢性病防治的一個重要場所,對慢性病的預防、管理以及治療均存在積極的影響。盡管我國一直在促進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但社區衛生服務的管理、運行等仍處于探索階段。
對于家庭簽約醫生來說,主要為組建家庭醫生團隊,由經驗豐富的專科醫生構成,同患者簽訂服務協議,詳細了解患者的資料,為其建立健康檔案,定期上門為患者做身體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對其健康情況進行評價,并且詳細記錄、備案,以評估結果為患者擬定治療方案,同時結合病情進行治療,還要定期隨訪,了解患者疾病情況,并且再次進行評估,以評估結果進行調整,同患者和家屬保持有效的溝通,為患者留下有效的聯系方式,便于患者隨時進行咨詢,向患者定期普及相關疾病知識、實施健康宣教,并給予患者健康習慣、行為等指導,告知用藥說明[4]。
“1+1+1”家庭簽約服務模式是新型的一種診療模式,以社區為范圍,主體為醫生,以家庭當做基礎單位的新型的一種綜合醫療服務[5]。收集患者家庭信息、個人信息,并為其建檔,而直觀了解患者實際狀態,開展有效干預,而提高治療效果、提高依從性、改善生活習慣[6]。給予社區慢性病高危人群開展“1+1+1”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可提高患者對于健康重視程度,并使自身知識水平提高,而更加注重日常生活,有效緩解疾病,且家庭簽約服務是以政府為依托的,是國家大力扶持的一個項目,醫生的收費較低,可推廣[7]。本課題結果是:實施不同服務后,甲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89.41±5.36)分大于乙組(67.35±9.42)分,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甲組運動不足率(28.26%)、吸煙飲酒率(10.87%)、飲食不良率(19.57%)均小于乙組[(50.0%)、(28.26%)、(39.13%)],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甲組干預總有效率(89.13%)大于乙組(50.0%),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在社區慢性病高危人群中,實施“1+1+1”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可有效控制慢性病相關危險因素,提高干預效果以及健康知識掌握度,避免高危人群發展成慢性病。
總之,于社區慢性病高危人群中,“1+1+1”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的實施可提高臨床干預效果、患者對于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可有效控制相關危險因素。